APP下载

“大船小做”和“小船大做”

2016-01-05吳昊天

澳门月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行業大船老伯

吳昊天

十月的澳門依舊炎熱,午餐後沿著水坑尾街漫步。午後的寧靜被叮叮咚咚的聲音打破了,循著聲音快步過去,在十米開外便到了一位衣著樸素的白髮老人,正在專心致志地敲著釘子,身後則放著一艘即将完工的碩大帆船模型,甚為精製。老人全神貫注,一絲不苟,我駐足了將近半個鐘頭,他似乎完全沒有注意到我的存在。看到這樣精致工藝,內心早已欲罷不能。便主動跟老人搭訕起來。

老人問:“怎麼,年青人,看你站在這那麼久,對這個感興趣?”我承認了,就簡單地介紹了自己,不一會便和老人“侃”了起來。老人家名叫溫泉,今年已經快七十歲了,十六歲時中學沒畢業便入了木匠行業,之後木匠行業漸不景氣,便轉了造船行業,一幹就是近五十年。木船,鐵船,漁船,貨船,大大小小的船隻算下來,迄今為止他曾經參與建造了三百多艘。

上世纪中期的澳门,造船行業與爆竹、火柴、神香並列為四大支柱產業。最令溫泉老伯懷念的是當年的造船業。60年代末,溫泉老伯就當上造船廠的學徒工,每個月有20塊錢的工錢。那時澳門大小船廠多達一百多家,圍繞造船業的木材、鑄造等各種配套行業也十分發達,造船行業帶動的從業人員達到幾千人之多,收入比普通工人要高出20%左右。到了90年代初,澳門一般的造船工人的工錢每天有三、四百元,助理工人雖低一些,也有兩百元左右。除了工資收入以外,造船工會還會有一些津貼和福利。工會還頒發造船業執業資格證書,當時這類證書的含金量非常高,香港、澳門、東南亞等多地都承認。但是造船業工人的工作十分辛苦,造一艘船要搬運的木材多達幾千斤,工具也有幾百斤重,全靠人力搬動。況且每艘船的要求也不一樣,每天都會面臨很多新的問題需要解決,對技術性的要求很高。

溫泉老伯性格十分開朗,也十分健談。他告訴我,澳門同海洋有著不可分割的情緣。五百多年前這裡就有了漁業,至於造船業,三百多年的明朝就已有确切記載,現在也保存有清朝咸豐年間造船業工會重修的碑刻。造船技術是以福建泉州為中心傳播到澳門來的,由於福建商人來澳貿易,同時帶來了造船技術及經驗。老伯回忆道:“在造船業興旺時期,澳門有一千多個造船師傅,一年可以生產300多艘船。澳門的造船廠分佈在各個地方,以澳門半島為主,路環、氹仔都有。在祖國大陸改革開放前,澳門和香港漁民專心捕魚,在船上裝上雷達、測深機等儀器,比內地的捕魚工具先進。香港及東南亞地區都從澳門買船,所以當時澳門船業十分興盛,曾建造木棚船廠,利用大型電動機械造船,造船的規模逐漸由小變大”。溫泉老伯自己就曾參與建造過一百多米長的大船。

談起造船技術,溫老伯如數家珍。造船的工序大致分為四個步驟,分別是建造船身框架、甲板上部、船倉整體,以及船艙配件。澳門的造船業工匠大致分為三級,從助理學徒工和普通工人到師傅,再到大班。大班是船建造中靈魂式人物,是造船過程中的工程師和設計師,早期的造船業並沒有詳細的圖紙,一切的圖紙都在大班的腦子裏。大班根據自己的構思,給各個工人分配任務。由於在造船工序中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爲了祈求平安,造船時也會舉行宗教儀式。例如,龍骨對船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駁龍骨時要舉行供奉魯班神位的儀式,然後祭拜船首和船廠門口的神靈,再給各位工人發紅包。

聽到這裡,我不禁產生疑問,就向溫老伯請教:“澳門造船業曾經那麼興盛,爲什麽今天幾乎絕跡了呢?”老伯回答說:“造船作為行業,流動性大,變化也快。當年澳門造船業曾經十分興旺,但內地改革開放後造船業發展很快,澳門沒有同內地競爭的實力。加上馬來西亞、印尼的木材價格飛漲,造船成本增加,而這裡的漁業又逐漸衰落,對漁船的需要也越來越小。就這樣,造船業漸漸沒人幹了,到了90年代末,造船工人只剩下一百多人,很多人被迫轉行到建築、運輸、裝修等其他行業去謀生。”

溫泉老伯對造船業十分有感情,一直舍不得離開,90年代便到造船業工會去工作。正因為親身經歷了幾十年來澳門產業發展的滄桑巨變,一想起往事老伯便很是激動。他說:“澳門造船業再想恢復以前的繁榮是不可能了,現如今的船廠早已是荒蕪一片,有的都已經淹沒在填海區建起的高樓群裏了。但是,造船業關連著許多澳門人的記憶和情感,是十分寶貴的財富。所以現在我自己買木料來做船,看起來我是在做船的模型,但我從來不認為只是一個模型,它就是一艘真正的船。我是在‘大船小做,通過這個大船小做的方式來由小見大,讓大家知道澳門還有過這樣一段故事”。溫泉老伯“大船小做”確實一絲不苟,每一艘船的每個零部件都與大船準確對應,先把各種不同的木料製作成幾千個零部件,然後把他們拼裝起來。每天花費三、四個小時,加上後期上油,穿帆,一艘船從設計到製作完成至少需要一個多月時間。

溫泉老伯的“大船小做”讓我感慨萬千。在中國人的哲學觀念裏,大與小是相對的,萬事萬物都在不停的變化之中。故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之說。真正的美是很難用大與小來衡量的,當我們感歎這種手藝應該當做文化遺產來傳承時,老伯表現得十分坦然,他表示:“我不敢說這是個什麼文化遺產,也沒有很高的目標,這只是我的一種興趣;但通過我的勞動能夠造出一些勾起老百姓回憶的東西,感覺是非常好的。我希望能儘量多做一些船,把澳門過去有過的各種船都做出來,希望以後的年輕人還能記得這段歷史,他們願意來學我也很願意教,一文錢學費也不收,哈哈哈……”老伯大笑。曾經有人很喜歡溫泉老伯做的船,願意出8000元來買,但老伯考慮再三,還是沒捨得賣出去。他說:“全世界有江河湖海的地方,都需要有船。那什麼是好船呢,能夠讓人安全行駛、生產勞動的船就是好船。不管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現代的還是古代的,不同時代各地的船有風格的差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準繩分曲直,規矩定方圓。不僅是做船,做人做事同樣應該如此”。溫泉老伯所說的“準繩分曲直,規矩定方圓”這十個字,也正是造船業口口相傳的寶貴財富。我覺得,他不僅是在“大船小做”,分明也是在“小船大做”:從一艘艘小小的船只模型中,做出了人生的大道理。

猜你喜欢

行業大船老伯
最新出版行业标准
最新出版行业标准
老伯和桃园
行业绘本
西江边数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