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港澳青年應有怎樣的家國情懷?

2016-01-05何納仁

澳门月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主義傳統歷史

何納仁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一直有種濃得抹不開的家國情懷,尤其在民族大義、維護國家層面,家與國完全重疊、合二為一。家就是國,國就是家,在傳統中國人的思想認識中,這種辯證的統一毫無違和感,並一代代傳承和發揚。港澳回歸後,在政治框架中的認識已逐步牢固,但在文化認同中,卻顯得依舊模糊和曖昧,說到底,就是家國情懷的認識差異,甚至是缺位。這裡,引申出了一個我們一直在觀察和思考的命題,即代表了港澳未來和明天的青年群體,他們內心之中對國家的情懷究竟如何;在西式思想的侵襲下,他們的內心如何來盛放國家,又應有怎樣的家國情懷呢?

一、如何正確看待家國關係?

幾乎在所有的文明中,中華文明是最有家庭觀念的一支。《說文解字》上說“家,居也”,有血緣關係的一群人住在一起,安身立命、同舟共濟,就是最原始、最傳統的家。在這種家庭關係的基礎上,中國人演化出了樸素的倫理關係,即儒家所言之“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係準則。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兩千多年前,這段論述在《大學》裡的文字,將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串連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由個人而家庭而國家,中國人的世界觀精妙而嚴謹。

馮友蘭先生說,古希臘是一個城邦國家,而中國是家邦式社會,這是有道理的。因為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秩序,就是以家庭關係為基礎的。正是因為這樣的文化基礎,中國人的“國”的概念,自產生之初,就是以“家”為原點的,所謂的“國”就是放大了的“家”。因此,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從本質上講,其實就是家國同構過程的感情迸發。“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是國的家,國是家的國”……這些傳唱的歌謠裡無不透露著民眾對“國”與“家”關係最本質的認知。

也恰恰由於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建立在家國同構的基礎上,因此,家與國並不割捨,更不對立。由此伸發,如果在家國同構的環節出現了偏差,後果將極其嚴重。

近些年來,香港“本土思潮”氾濫,在青年人間頗具吸引力。去年“佔中”之後,這股思潮繼續升溫。前不久,香港本土派組織“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發表的驚人言論稱,“我們認為香港文化比中國大陸優勝,香港人的公民意識比中國人高,我們香港人的既有傳統亦比中國大陸實行的一套優良”,“我們有這樣(受華夏文化影響)的背景,加上在英國人殖民百多年歷史底下,建立了優良的西方文明價值及體系”,甚至稱“由於歷史、文化、語言等差異,香港已成為一個民族、一個想像的共同體”。言論之荒謬、邏輯之錯誤、認識之淺薄,折射出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香港的青年人在刻意尊崇本土的同時,國家被安放在哪裡?

其實,早在四年多前,我們就已研究過這樣的現象,彼時將之定義為“香港本土中心主義”,主要特徵就是盲目自大、刻意排外,“香港的本土中心意識過於強烈,認爲自己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以至於發展爲自負和自大的自我主義,一味地強調單邊模式、自我發展,無視大陸發展的成就和變化,對區域化的融合總是敷衍了事,缺乏理性的誠意”(秦斌,2011)。四年過去,本土意識繼續升溫,而國家概念異常淡薄。

必須要批評的是,“香港民族”怪論,是典型的家國情懷缺失。更細緻一點的分析,就是家與國的割裂,家國未能同構。作為中國人,香港人和所有的中國人一樣,愛自己的家,繼而上升為愛自己所處的城市,這本無可厚非。事實上,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鄉戀”情結,隨處可見的“同鄉會”,就是這種本土文化的表現。然而,香港的問題在於,愛家、愛鄉之後,家國邏輯就不再生長,反而深陷在本土的窠臼中,在有意無意間,家國情懷被割裂為只有家,而無國。

這裡,我們必須不客氣地指出,香港的本土思潮,邏輯推理脆弱的不堪一擊。因為,如果沒有“國”,根本就不會有現實的“家”;沒有“國”,香港的本土或許根本就不會有今天的景象,凡此今日種種之繁華和榮耀,根本就不會在這塊土地上發生。“即使最尖刻的評論家,或者最狂熱的本土支持者,也不能否認這樣一種觀點,即香港的崛起更多憑藉的是來自大陸的機會。因爲殖民地的地位,再加之偏居一隅,使其能夠在政治和地緣上,遠離大陸紛爭的中心,而保持一方安寧和平靜。從太平天國時期,就有大陸人才、資金的流入,到1949年前後達到一個波段性的高峰。而香港最大的機遇則是在1949年後的幾十年的時間里,那段時間里,整個中國大陸與西方主流世界絕緣,只留下香港這麽一個窗口可以與西方進行交流,香港以1100平方公里吐納960萬平方公里,全中國的所有進出口都湧到了這個小小的地方,這樣的商業機會,香港能不發達嗎?”(秦斌,2011)這才是歷史真相!我們不否認,香港的繁榮與幾代香港人的勤勞智慧不無關係,但忽視了家國互動,少說也是篡改歷史了。

因此,如果從更宏大的角度看,香港的昨天、今天,包括明天,所有的成就皆依賴於一個金字招牌——“中國香港”。香港本身完全就是家國互動的完美詮釋;香港的歷史和發展,也本應成為家國情懷的最好教材,現在卻走向了反面,這是最令人沮喪的地方。

二、如何感受家國榮耀?

受鄰埠思潮的影響,一向民風淳樸的澳門,近年激進思想在年輕一代中濫觴,雖不至於徹底惡化社會生態,但出現的苗頭著實令人不安。

今年是中國人民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9月3日,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左轉》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9·3大閱兵是一個國家國威、軍威和民族精神的體現,是告慰先烈及先祖的最好方式,也是增強國民身份認同、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最好方式。

然而,就在閱兵當天,當全國人民,尤其是青年在熱切關注各種國産現役主戰裝備、盡情書寫民族自豪感的同時,澳門大學學生會在官方Facebook主頁發佈 “用鮮花紀念戰爭,而不是坦克”等言論,非但沒有表現出應有的自豪感,反倒是揶揄之意溢於言表。下面的評論也分成了兩派,儘管反對者居多,但極個別的激進言論,讓人恍惚身臨香港激進學生團體中。我們願意相信,這只是個案,代表的也只是極少數澳門青年的想法和認識,但面對如此反主流的言論,我們依然感到一絲危機感。當然,澳門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地方,青年人有權力保留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正因為如此,我們沒有選擇在當時進行譴責,而是放在兩個多月後,就是不想讓心智初啟的青年學生背上太多的思想包袱。但是,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反思,否則香港的今天就會成為澳門的明天。

這不是危言聳聽。雖然澳門素來有愛國愛澳的傳統,是一國兩制的成功樣本,但如何繼續弘揚愛國愛澳的傳統,深入落實“一國兩制”的偉大事業,實現澳門的長治久安,則是一代又一代澳門人共同努力的方向。這是一個接力賽,任何一棒出問題,都會影響到整體,我們輸不起,也不能輸!

今年兩會期間,十二屆國代、澳門中聯辦李剛主任與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團共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重點提到青少年培養及教育問題,言及“由○七年開始,澳門學聯與澳門青年研究會每兩至三年,會對澳門中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進行一次調查,以○七年至一一年的數據顯示,澳門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水平一直維持在九成左右。去年香港‘佔中事件後,有關團體再對澳門七所中學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七百六十六份有效問卷中,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的學生由過去的九成跌至五成多”。這足以說明情況不容樂觀,如果再不反思,潘多拉盒子被打開了,伊於胡底?

必須承認,青年一代,尤其是得益於澳門經濟發展的80、90後,和父輩的保守、傳統所不一樣的,正是他們全面的西式化。這與世界文化發展的大環境有關。現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正促使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文明”單極化趨勢明顯加劇,西方主流的價值觀正通過立體化、全方位的產業化形式滲透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文化在“化錢”的同時也在“化人”,這種強大的力量正加速文化的失衡和失真,致使原有的文化生態被破壞。

文化的失衡,帶來了價值觀的全面變質。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表現出了更多的淡漠,甚至是抵制,在熱衷於碎片化閱讀的同時,以西方所謂的主流價值感,肆意肢解自己的歷史,一味獵奇和娛樂化,爲反傳統而斷章取義,以反主流、唱反調為榮,全然不顧歷史真相,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沼中而不能自拔。

這次澳大學生會“鮮花和坦克”言論,就是典型的歷史虛無主義。二戰作為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大浩劫,最後以正義力量的完勝書寫了人類新篇章,重新定義了國際新秩序,從而確保了人類的一個新的歷史和平期,因此,二戰勝利是今天所有愛好和平和有良知的人的共同紀念。中國作為東線戰場即亞太戰場的主戰場,以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拖住了日軍的主力,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單從這一點看,難道不值得紀念?並且尤為重要的是,近年來,作為二戰戰敗國的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在一系列問題上多有挑釁,本質上講就是對戰後國際新秩序的挑戰,就是不願意承認二戰的結果,就是想“重走軍國之路”,面對這樣的現實,坦克和鮮花哪個更有意義?

和平建立在絕對的實力基礎上。我們認爲,如此大規模的閱兵,就是要告訴世界“中國人愛好和平,但絕不懼怕戰爭”。今日之中國,有能力維護和平,也有能力制止戰爭,不管對手是誰,勝利永遠屬於中國人民!從這個角度上看,大閱兵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現實意涵,也是每個中國人的榮耀。作爲一個青年,本應盡情地享受這份榮耀,並上升爲民族自豪感,現在却被歷史虛無主義綁架,不得不說是意識形態上的嚴重偏差。

如果說在老一輩的愛國愛澳中堅力量中,擺脫殖民統治、回歸祖國懷抱是時代心聲的話;那麼,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澳門的青年如何“同全國各族人民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

感受家國榮耀,是家國情懷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很難想像,面對集體榮耀無動於衷、甚至冷嘲熱諷的人,怎會產生集體感?一個沒有國家榮譽感的人,怎會是一個愛國者?習主席去年年底蒞臨澳門時專門指出“要把我國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擺在突出位置,更多認識新中國走過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功,更多理解‘一國兩制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聯繫,從而牢牢把握澳門同祖國緊密相連的命運前程,加深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愛澳情懷,增強投身‘一國兩制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這是提升港澳青年家國情懷的路徑,也是目標,事實上,也為港澳“愛國愛港(澳)”的光榮傳統尋找到了文化和精神的淵源。今後,如何繼續弘揚愛國愛港(澳)的傳統,提升青年人的家國情懷,深入落實“一國兩制”的偉大事業,實現港澳的長治久安,則是今日港澳社會各界須共同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主義傳統歷史
一段小小的历史!
一段小小的历史!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先秦的“實用主義”
康有為《論語注》與儒家傳統經學之變革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骨法用筆 繼承傳統——梁贵臣人物画赏析
為民寫真弘揚傳統文化——浅析孙安先生的艺术特点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