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文化研究:吴地戏曲

2015-12-26栏目特邀主持人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折子戏昆剧理事

栏目特邀主持人:王 宁

吴文化研究:吴地戏曲

栏目特邀主持人:王 宁

主持人简介:王宁,字不宁,号促脆斋主。1967年出生,山西临汾人,戏剧戏曲学博士,博士后,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全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中国散曲学会理事,江苏昆剧研究会理事,江苏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近年专注昆曲及有关问题研究,出版《昆曲与明清乐伎》(合著)及《昆剧折子戏叙考》、《昆剧折子戏研究》等专著,主编《大学戏曲鉴赏》及《中国昆曲艺术》(副主编)等教材,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戏曲研究》等刊物发表《“教坊雷大使舞”考释》《王骥德〈曲律〉之散曲理论探略》《浮华背后的危殆:论当代昆剧的隐性消亡》等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昆剧折子戏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苏戏曲文化史论”等科研项目,曾获2014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2007年、2014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种社科奖项。现主持国家“十二五”规划课题“昆剧折子戏大辞典”、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南戏文献全编整理与研究”子项目、“冯小青戏曲八种校注”等多项研究课题。

主持人语:吴文化是一个包罗繁杂的集合性概念,而其中至为醒目的是个性鲜明的“慢文化”。世界范围内的诸多人类文明均起源于大河的冲积平原,尤其是江河入海的三角洲地带。在此意义上,“地倾东南”是上天给予长江三角洲的厚贶。在较早完成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之后,“镇”和“市”密布于此,在这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极为醒目的城市群落。这不是以政治、军事等原因形成的都市和要塞,而是纯然从经济土壤上自然生长的城市群。直到今天,当我们翻阅《百城烟水》这类“风物志”书籍时,仍能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自豪和得意。

只有温饱无虑乃至优渥之后,休闲和审美才成为可能。所以,多数精致的艺术都起源于从容。尤其是当雅士聚集成一个庞大群体时,休闲的审美化才会形成共识,引导着共通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醒目的慢文化类型。

往玄一点说,吴文化中的慢文化其实代表了明清时期中国江南最早一批超越了物质,同时又具备文化修养的群体,他们对于生命、个体价值、生活本质的集体反观与内省,代表了一个时期共识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代表了人类对生命价值认识的阶段性成果。不仅尊重肉体和感官,同时又尊重心灵和精神自由。靠俗一点讲,这种“慢文化”其实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富裕之后,人该怎样生活?

戏曲和音乐等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为我们呈现出吴文化的斑斓色泽和丰厚内质。本专题四篇涉及戏曲和音乐的文章均堪称文质彬彬、神貌俱佳。

《明清苏南昆曲流派生成论》是昆曲专家顾聆森先生应我“江苏戏曲文化史”研究课题的邀约专门“定制”的,初衷在于探讨苏南昆曲流派生成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因由。顾先生对于“昆山派”“吴江派”“苏州派”三个流派的形成从全新的角度进行了与众不同的解读,如“典雅派”(昆山派)的形成不仅体现在文学方面,而且得益于音乐的滋养;“苏州派”的出现则与市民文化的崛起密切相关。这些论点都不同程度地对前贤成说形成补益,属于真正的“接着说”。《陶岘女乐小考》从唐代传奇人物陶岘入手,以女乐为视角澄清了其女乐的基本面貌。尤其是作者庄吉先生作为昆山“土著”,提出不能因此就认定陶岘为江南丝竹创始人的说法,不因乡情而失去学术的客观,颇可嘉许。《从江南元素看〈浣纱记〉的成功原因》就“开昆剧剧坛之先”的名作《浣纱记》立论,作者意在从受众文化认同的角度考察戏曲流行的“戏外”因由,言简意深,耐人寻味。《昆曲与江南园卉文化》以明清时期文人的生活方式为研究视野,通过昆曲中园林、花卉等物象的观照,折射出明清江南文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面貌,是对吴文化由貌到神的把握。

遥想当年,姑苏土著吴伟业曾满怀豪情,书【望江南】词一十八首,历数江南丝竹、园林、昆曲之美。数百年后的今天,我辈仍能津津于兹、汲汲于兹,幸甚!乐极!

猜你喜欢

折子戏昆剧理事
罗周昆剧创作论
本刊理事会理事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理事会员单位
探春理事
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
《职业》理事会理事
戏曲美学视域下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明清庆寿折子戏的演剧特征与舞台效果
论张弘的新编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