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境制约下词义的表层、深层语义指向和显现

2015-12-21章彩云

关键词:词义语境

章彩云

(信阳师范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 信阳 464000)



语境制约下词义的表层、深层语义指向和显现

章彩云

(信阳师范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语境能确定或限定话语中词语各种各样的意义,制约着词义的理解,对词义具有调适作用:使词义单一化,使词义具体化,使词义延伸,赋予词语临时意义,赋予词语修辞意义。词语的这种受语境调适产生的言语义称作语境义,它在话语中常表现为表层语境义和深层语境义两个层次:表层语境义是理性意义项目在语境中的再现,体现着语境对词义项目的选择性;深层语境义往往是在词语原有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语境的作用而生成了一个新的概念,词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观性很强。两者皆与语境信息息息相关。

关键词:语境;词义;语义显现

现代语义学的研究早已注意到了词义的动态性问题,尤其对“词汇并非是孤立个体的存在”[1]216关注较多,发现了结构主义对词义的静态研究的许多不足。Halliday曾说,语言是“意义的潜能”[2]201,也就是说,一个单词可以有一系列的不同表达或理解方式供说话人或听话人选择。功能语义学兴起后,就把语言体系在语言输入中的解码和译码的潜能问题作为研究的主体,它认为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输出)及其意义表达才是语义研究的重心,这实际上揭示了意义表达的主动性和意义本身所具有的动态本质。这是对传统语义学只把对语言内容的吸收与理解(即语言输入)作为研究对象的扩展。受此启发,人们又注意到了词汇的语篇意义,词的实际功能价值会因不同的语境而有所不同,即是说,词汇进入语用中,其意义自然不同于词汇的静态意义(词典意义),必然在语境的干扰下,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一、语境对话语中词义的制约性

语境是词义理解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它对词义语用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词的静态意义深入语境之中,必然向动态方向转化,词的语境义就会真正形成。如果我们把词的静态意义比作种子,那么语境就是促使它发芽、生根的土壤,词义必然受到语境的改造,最终实现词语的交际价值。

(一)语境对词义的制约功能

语境在词义语用学的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语言的使用总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现实、特定的范围、特定的目的、特定的对象下进行的。这种特定环境包括说话或写作时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文化环境、作品的上下文以及说话的前后语等内容,我们将其称为语言环境,简称语境。

语境有一个最显著的功能,就是能确定或限定语言中词语各种各样的意义。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人们运用这一系统进行社会交际总要受到现实环境的支配与影响。Austin在《哲学文集》中说:“说话的场合很重要:所使用的词在某种程度上要由它们被给定的或实际上已在语言交际中被说出的‘语境’来解释。”“一个被命名的语言行动与另一个之间的那种不同,原则上归因于对它们各自做出时所使用的‘语境’的不同”[3]16。可以说,语境是词的语用意义存在的条件,离开语境谈语用中的意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强调了词义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语境制约词义理解,词义理解依赖语境,没有语境的帮助,词语真正的内涵就难以确定。

(二)语境与词义语用调适

语境对话语中词义的调适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境使词义单一化。语言中的词语大多多义,但在话语中词义的使用只能出现一个义项,这里,语境对词义的确定就变得至关重要了。美国语言学家房德里耶斯在其《语言论》中说:“尽管词可能在意义上有各种变态或是多义的,但是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却给予词独一无二的价值。”[5]69换句话说,语境因素可以使词义单一化。

(2)语境使词义具体化。黄伯荣先生指出:“词义具有概括性,‘人’的词义概括了一切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所有合乎这个条件的高等动物都是人。但是,词义又可以指整类事物中的某些个或某一个个体,什么时候指整类,什么时候指个别成员,由语境决定。”[4]256因此,词义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作用下,其语义就有变得具体的可能。

(3)语境使词义延伸。词语在显示事物、现象、行为等意义的时候,“可以通过语境的诸多因素来补衬某些事物之间的功能、形状、动作等特征方面的意义,从而可以弥补词语本身在表达上的缺陷,使词义得到合理的拓展和延伸”[5]135。这表明了,词义信息在交际中的显示就会在一定语境因素的调控下,有可能得到某种方向上的语义延伸,从而获得最佳的语境义。

(4)语境赋予词语临时意义。一般来说,词语公认的、固定的意义是有限的,而人们在交际中所要表达的客观和主观世界却是无限的,并且千姿百态、错综复杂。要想把这些复杂的事物准确地反映出来,有时需要突破静态意义的围墙,让词语发生一些变化,在运用中获得其本身不具有的临时性含义。而这种临时性含义生成的先决条件就是语境。

(5)语境赋予词语修辞意义。一定的词语在一定的言语结构中,可能因为特定的表达手段或方式产生了某种修辞意义。一方面,这些表达手段或方式本身可能就是修辞义产生的语境条件;另一方面,这种修辞义总是依附于原词义之上,并伴随着原词义的变异而产生,而原词义的变异是绝对需要借助于特定的语境条件的,那么,在词义变异后伴随的修辞义自然也是语境催生的结果。这说明语境能使词语产生某种临时性的修辞意义。

二、语境制约下话语中词义的表现层次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把词语的这种由于语境的存在而受制于语境的影响所产生的言语意义,称为词语语境义。它有两个层次:一是表层语境义,是静态意义项目在运用中的再现;一个是深层语境义,是静态意义在语境因素作用下生成的临时意义。

(一)词语表层语境义

词的表层语境义,是指词语在语用中其意义在语境因素作用下被选择并被凸显出来的言语义,主要指多义词的语境义。一个词多半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义项目,在语言备用状态下,这些意义毫无交际价值,可一旦进入语境中并在语境的调控下,它的某个义项必然被选择出来,并凸显为决定话语意义的一个重要语义成分。由于它没有发生语义成分上的根本变化,仍表达着词语处于备用状态下所表示的概念,所以称之为表层语境义。虽然表层语境义是理性意义项目在语境中的再现,但它也不能独立于语境而存在,体现着语境对词义项目的选择性,与语境信息息息相关。例如:

(1)from head to foot (从头到脚)/ a head of state (国家元首)/ a head of cabbage (一棵白菜)/ a department head (一个部门的主任)/ to count heads(点人数)……

备用状态下,head一词有几十个义项,它们在各自的特定语境条件的制约下,每一句里head的语境义都被选择了出来。而这种语境义的被选择,语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相关语境因素的制约作用,词义的某个义项也只能有一个义项会被选择出来,并在语境的作用过程中被激活、被凸显,承担话语的交际任务。又由于这些凸显出来的语境义都可以在静态意义系统中查找到,其语义没有发生根本上的变化,故而,这种情况下的语境义就叫作表层语境义。

(二)词语深层语境义

词的深层语境义是指词语在具体的言语中因语境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特定的、临时性的意义。词的这种语境义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一旦离开特定的语境,其临时性意义就会即刻消失。词的深层语境义往往是在词语原有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语境的作用而生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词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观性很强,总是处于变动状态之中,是词典里无法查找到的一种意义。

词的深层语境义具有偶然性特征,完全是个体主观上偶发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它却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实际言语交际中。一个词语,当它处于稳定的静止状态下时,只有指称义(或概念义)、内涵与系统义(包含使用限制、搭配与句法义)等方面的词汇义。孤立地看,它也没有什么实际的交际价值,只有当它走进言语之中,并与具体的交际功能结合起来,它的动态价值才能显现出来。正如Wittgenstein所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使用。”[6]182例如:

(2)(贝利皱着眉头)That's the very book!

孤立地看“very”,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功能价值。但在上句的语言环境中,由于说话人觉得那本书不是很好,因此,“very”的理性意义并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意义。在相关语境因素的作用下,“very”真正的含义是指“不好”,于是上句应翻译为:原来是那本可恶的书。如果没有文中的语境,或对语境把握不准,就理解不到very的这一言外之意,它的实际交际功能也就不可能显现出来。

我们可用图1来显示话语中的词语语境义:

图1

三、词语语境义的语义指向和显现

(一)词语表层语境义的语义指向和显现

在具体语境中,词的表层语境义的表现很复杂,常见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 词义在言语中的再现

说直接一点,就是词典意义在言语中的正常化移植,词义的信息量在动态下与静态中基本等值。例如:

(3)Guy struck the match. /he match was a draw.

上例中的两个句子都用了match一词,第一个句子中的意思是“火柴”,第二个句子中的意思是“比赛”,分别被相应的语境选择了出来。它们在句中的这些意义基本上等同于词典中相应的意义项目。

2. 词义被延伸而具体化

Labov曾说,词义具有随语境变化而变化的习性[7]55。一些词语进入语境中,其意义大多并不是词典意义的简单移植,而是表现出在不同语境中的多变性,其中,一些词义会在理性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例如:

(4)He handed me thebook.(指一本书)/ He memorized thebook.(指内容)

(5)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河水中的人正在呼喊。/ 他虽表面不爱说话,可人没说的。/ 人虽过看,就是文凭低了点。

例(4)中的第二句,斜体词语就是对理性意义的进一步具体化。例(5)中,第二、三、四句分别把“人”的理性意义分别具体化为“特定的某个人”“人品”“相貌”等意义。因此,只有抓住特定的语境因素,才能确切地理解这些词语被具体化的意义。

3. 词义偏指或增加附加义

有些词语的意义往往包含着所指的两个方面,在静态意义中到底指哪个方面的意义是无法断定的,但是当它进入语境中时,它的某个方面的意义就会被凸显出来。如婚前的一对恋人这样说,“我们的事快办吧”,这里的“事”必然指“婚庆喜事”;刚刚去世了老人,家里人在一块说,“我们赶快办事吧”,这里的“事”就是“丧事”的意思了。再如:

(6)The look of others' children is pretty and smart and not one likes our son.

在静态意义中,上例里的look(长相)的语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常常包括“好、中、坏”三种外延类型。但在上面的例句中,由于有其他词语的限定作用,例(6)的look偏指“好看的长相”义。

有些词语在进入语境后,在特定语境因素干扰下,会在理性意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意义值,多表现出使词语带上来自言语者方面的情感附加义。例如:

(7)When it comes to Jonathan,he is a well-known man.

(8)女人没有了男人,很恐慌。/ 女人没有了,男人很恐慌。

例(7)中的“man”一词,由于特定语境因素的限定作用,不仅偏向特指,而且增加了“誉称价值”[8]89的意义值,体现出说话者的肯定、赞美的情感倾向。例(8)中,前后两个句子里的“男人”和“女人”,因语境的作用被引申而产生了一些情感附加意义:前一句的“女人”仍为中性色彩,“男人”增加了褒义色彩;后一句的“男人”仍为中性色彩,“女人”增加了褒义色彩。

4. 词义的某些语义成分凸显或特指

有些词语的某个语义成分在具体的言语语境中被凸显出来,从潜在、隐含走向显现和显露。只是词义的主要语义成分并没有发生变化,词语交际功能的实现仍体现着词义主要语义成分的主导作用。Cruse曾认为:“语境强调某些语义特点,掩蔽或抑制其他语义特点……语境对包含一个词汇单位的这种影响叫作调整。”其中包括“语义特点的相对突出或引退”[8]123。如豆腐块文章:凸显小块面积,隐去了小块体积;豆腐心:凸显“软的”,隐去“白的”“嫩的”等;金子般的心:凸显 “纯正”,隐去“金黄”“贵重”等;金子般的东西:凸显“贵重”,隐去“金黄”“纯正”等;金子般的霞光:凸显“金黄”“光亮”,隐去“贵重”“纯正”等[8]235。再如:

(9)Wife: We have no money for that expensive air conditioner at all.(妻子:咱可没钱买那么贵的空调。)/ Husband: But,we always have enough money for the fan?(丈夫:但总有钱买台电扇吧?)

例(9)中,妻子说“没钱”的意思绝不是“一分钱也没有”,而是特指“没有买空调所需要的足够的钱”,而丈夫说“有钱”的意思是特指“有买电扇所需要的足够的钱”。一个说“没钱”,一个说“有钱”,其实,所指的钱数是相同的,只是凸显了“钱”不同的限定语义成分而已。

有些时候,一些词语在具体的言语中所凸显出来的不同语义内涵,能使前后看似矛盾而实则符合语义逻辑的话语实现正常的交际功能。例如:

(10)世界上最美、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更美的是你。(歌词《女人花》)

这句话表面上看,“最”达到了顶级,怎么会还有之后的“更”呢?好像有前后语义逻辑性的矛盾。其实,前半句的“美”凸显的是它“情状”方面的内涵意义,后半句凸显的是它“情感”方面的内涵意义。两个“美”下所设置的语境因素不同,其所显露出来的特指义当然也就不同了。明白了这一点,就有助于我们观察词语在言语语境中的具体意义,特别是有助于解读一些具体的言语现象。

有时候,一些词语(如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时间名词、情态词、概率词等)所包含的指称意义本来在静态系统中是非特指的,但当它进入到特定的言语语境中时,在语境的作用下变为特指,使某个个体的人或事物具有了特指性。这种在一定语境中被定位在特定的时、空、事中的一般意义就是词语表层语境义的特指意义。例如:

(11)宋庆龄,生活中的她还是她。(“她”特指宋庆龄)/北京这边一切顺利。(“这边”特指北京)/明天春节是个好天气。(“明天”特指春节)

如果词义没有完成从静态义向动态义的转化,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也就无法单一化,那么,话语中的词语就有可能获得两个或两个以上语境条件的支持,符合不同语境条件的语境义就会同时出现,歧义(ambiguity)就会产生,必将对正常语言交际形成干扰。例如:

(12)The man is drawing a cart.

(13)The office of the chairman is vacant.

上面二例中的drawing、office都是多义词。它们都有一定语境条件所提供的支持,但由于这种支持作用缺乏足够的制约力,造成词义对语境的依赖性不强,词义中的某一个义项不能被精确地确定下来,从而造成了歧义。例(12)中的drawing既可以是“画”(The man is drawing a picture of a cart.)的意思,也可以是“拉(车)”(The man is pulling a cart.)的意思,drawing对两种语境条件同时具有适应性和顺应性,从而造成drawing的动态义没能最终形成。例(13)中的office可指chairman工作的办公室(The office of the chairman is vacant)或chairman的职位(The post of the chairman is vacant)。以上两例都是因为现实语境的不确定性,而造成了明确的义项无法被激活,因而形成了歧义。这说明,足够的语境条件对表层语境义的最终单一化至关重要。如果遇到单靠现有句子语境而无法确定词义的情况,就必须发现、利用甚至创造一切可能有助于准确理解词义的语境因素,包括上下文、具体话语情景、交际者双方身份、相关历史背景等因素,这样,才能真正使多义词在言语中的意义得以确立。

(二)词语深层语境义的语义指向和显现

深层语境义与表层语境义相比,在语义指向和显现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如果说表层语境义还遵循着词语固有的概念意义,没有超出词义的规约范畴的话,那么,深层语境义就是在特定语境条件的作用下,促使了静态意义走出规约性的“围城”而生成新的概念,实现词义的变异,并用之承担词语的交际功能。它往往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因主观方面的语境因素作用而显现出的临时语境义。主要是指言语使用者的思想感情、身份地位、文化修养、心情处境和品德修养等方面因素的作用。在具体的话语中,由于言语使用者有意把自己的主观因素投射到词语语义中,使词义在这种因素的干扰下发生变异,产生了临时性意义,最终以这种变异后的新义来实现交际的目的。例如:

(14)(一位相貌丑陋的妇女到一家相馆照相,下面是她与摄影师的对话)Woman: "I do look nice in the picture, Don't I?" / Photographer: "Well, Madam, the answer lies in the negative."

(1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在例(14)中,“well”字面意思是“好”,但它在话语中,摄影师出于情面没有直说出他的真实感受——这个妇女很丑,这从后面的“the answer lies in the negative”的语义中可理解到。很明显,“well”因言语使用者的思想感情因素的影响而临时具有了“很丑”的语境义。例(15)的“红”的理性意义是一种颜色,句中因作者思想感情因素的参与而使它临时变异为“花”的语境义。

二是因客观方面的语境因素作用而显现出的临时语境义。主要指言语对象、言语时间和地点、言语情景、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作用,并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使词语产生了临时性意义。例如:

(16)O! beware,my lord,of jealousy,it is the green eyed monster which doth mock. The meat is feeds on……

(17)大翠,新社会兴咱寡妇人家“移动移动”,你年轻轻的,又没孩子拖累,趁早,再走一家吧。(张一弓《张铁匠的罗曼史》)

显而易见,例(16)中的“green”的字面意义是“绿的颜色”,但其深层的含义中却包含了特殊的文化内涵,即“嫉妒”。这是Shakespeare剧本《奥赛罗》(Othello)第三幕第三场这个语境赋予它的特殊的背景意义。全句翻译过来就是“啊,主帅,你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谁做了它的牺牲,就要受它的玩弄……”此外,green在一定的语境中还有“年幼无知,无经验,幼稚的”等语境义,如“a green-horn”(涉世未深)“He's too green for the job.”(他办这事还嫩了些)等。例(17)中的“寡妇人家‘移动移动’”通过多层语义转换,“移动”的概念临时替代“改嫁”的概念,“移动”的语义最终发生了变异,形成了“改嫁”的临时语境义,则整句具有了“寡妇改嫁他人”的所指内容[9]。

词的这种深层语境义是顺应人们充分表达自己某种思想感情的需要而产生的[10]。它往往在话语表达中留下许多的空白,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修辞效果。但言语者又为它的理解创设了特定的语境条件,读者可以利用词语语境的各种因素,通过自己主动性的认知,从不同的角度去加以补充,最终获得正确的理解。

参考文献:

[1]LYONS J.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aduc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HALLIDAY MAK.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3.

[3]AUSTIN J L. Constatives and performatives[C]. OLSHEWSKY, T M Problem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9.

[4]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LEVINSON S C.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6]WITTGENSTEIN, L.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 Oxford: Blackwell, 1953.

[7]LABOV W.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Its Social Context[J].In Advances in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1989,(8):55-58.

[8]王军.汉语词义系统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9]章彩云.词的语用意义对“礼貌原则”的顺应性[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32(4):68-71.

[10]袁宝.试析词的语境义[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1, (2): 32-34.

(责任编辑:蔡宇宏)

·语言学研究·

作者简介:章彩云(1968-),女,河南正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用学、词汇学、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 (11YJA740118)

收稿日期:2015-03-19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5)04-0116-05

猜你喜欢

词义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多维语境顺应与法律文本翻译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跟踪导练(三)2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