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状态评价与定位推进

2015-12-18丁志伟张改素康江江翟伟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经济区级别现代化

丁志伟,张改素,康江江,翟伟萍

(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重点实验室,河南 开封475004;2.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郑州450046)

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战略之一,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围绕农业现代化,国内学者在概念剖析、经验总结、特征分析、阶段比较、测度与评价、实现路径等不同方面展开了研究[1-8],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国内农业现代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秉着求同存异原则,认为农业现代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是促进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带动农村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构建和谐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关于中原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化”关系论证[9-10]、进程与问题[11]、制约因素[12]、实现途径[13-14]等,较少进行综合评价[15-16],对跨区域综合水平的时空分异研究则更少。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 两不”、“ 三新”的“ 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为中原经济区农业农村的持续向前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然而,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状态究竟怎样?如何对其合理定位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基于此,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建立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分析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时空分异规律,解析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更好地推进该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并为“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发展提供支撑。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范围界定

基于相关研究成果,考虑到中原的历史定位和扩展断裂点模型计算的定量化结果以及经济区核心城市的辐射范围,确定研究范围如下:以豫晋冀鲁皖鄂陕的31 个省辖市为主干,外加山东省泰安市的东平县,安徽省淮南市的凤台县,安徽省六安市的霍邱县、金寨县,湖北省黄冈市的红安县和麻城市,湖北省孝感市的大悟县,湖北省襄樊市的市辖区、枣阳市、老河口市,湖北省十堰市的丹江口市、郧县,陕西省商洛市的洛南县、丹凤县和商南县,陕西省渭南市的潼关县[1]。根据研究对象的可比性,对相关研究单元进行合并,形成37 个市域研究单元。

1.2 指标体系

根据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界定,指标体系选取的主导性、可比性、独立性等原则,参考已有研究成果[17-20],并考虑跨区域数据获取的难度,从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效率、农村社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表1)。

表1 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指标体系Table 1 Comprehensive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1.3 评价方法

1.3.1 熵权灰色关联模型 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区域内各种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其实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合形成的指标体系,该指标系统是多层级、彼此影响和复杂作用的,因此适合采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1]:

1)熵权法。如果有m 个样本,n 项评价指标,就形成了原始数据的指标矩阵X=(xij)m×n,对于某项指标xj,指标值xij的差距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若指标的指标值全部相等,则这项指标在综合评价过程中不起作用。通过标准化处理、计算第j 项指标的熵值(ej)和偏度值后确定指标的权重(wj)。

2)灰色关联系数。通过建立增广矩阵:

求绝对差序列和两极最大差△max、两极最小△min,进而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公式为:

式中:ξij为关联系数,k 为分辨系数(其值在0.5-1 之间,一般取0.5)。

3)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计算步骤。根据熵权和灰色关联系数的计算, 构建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模型,公式为:

1.3.2 Jenks最佳分类法 Jenks 最佳分类法是一种自然断裂点的分类方法。该方法根据数据的统计学原理,通过计算各种分类的方差平方和,将各种分类的方差平方和最小者作为分类结果,可明显的发现数据分类的断裂之处。ArcGIS 软件提供了空间分类Jenks 最佳分类方法,在空间分析模块选择分类个数可直观的呈现分类结果,该方法是地理统计者常用的分类选择方法。按照Jenks 最佳分类法将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分划分为五类,分别命名为第一级别区、第二级别区、第三级别区、第四级别区、第五级别区,以分析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水平的空间分异状况。

1.3.3 ESDA分析方法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能反映一个区域单元的某种属性或者现象与其邻近区域单元同一属性或者现象的相关程度[4],是近年来分析空间差异特征较突出的方法。因此,本文借助于Geo-Da 软件对中原经济区市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探索性研究,以分析其空间关联的全局、局部特征。

1.4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1996-2012 年《河南统计年鉴》、《湖北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安徽统计年鉴》、《山西统计年鉴》、《陕西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及相关地市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鉴于数据的统一性,时序分析以主体区河南省的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1995-2011年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

除1997 年出现小幅下降外,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并且2002 年之后增长幅度较大(表2)。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看,1995-2000 年处于不断下降状态,2001-2003 年呈先升后降的波动状态,2004 年之后呈现较好的上升趋势;从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生产效率看,与整体发展水平类似,近期呈现快速的提升状态;从农业社会发展水平看,整体状况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类似, 但2008 年出现下降,且2009 年之后增长幅度有所下降;从农业生态环境看,整体波动变化较大,呈现不稳定状态。总体看来,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为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推进提供较好的基础支撑。

由时序特征可知农业现代化水平1997 年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受当年经济危机影响,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造成经济危机与农业现代化进程放缓相交织的局面。2002 年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提出、重视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国家政策的支持,从而导致2002 年以来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上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1995-2000年呈现下滑局面,一方面三次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状态,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从而导致农村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提升不高;另一方面后期受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农业结构性矛盾和政策缺陷呈现,从而导致该时间阶段都处于下降状态。1995-2011 年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生产效率与总体农业现代化水平类似,这表明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提升得益于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效益持续提升。

表2 1995-2011 年农业现代化水平动态变化Table 2 Comprehensiv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rom 1995 to 2011

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整体状况与总体发展水平类似,2008 年小幅下降后又开始上升,这意味着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还是以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为前提的,物质水平的提升对居民生活质量起了明显的助推作用。2008 年出现小幅下降,这与党的十七大重视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行农村综合改革等政策密切相关,另外该阶段河南省重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从而导致2008 年出现波动下降。2008 年以来持续提升但增幅有所下降,这与2008 年以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不以牺牲农业与粮食的“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密切相连,也就导致了近期农业社会发展水平增幅下降,但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质”的提高。

从农业生态环境水平看,整体波动变化较大,且2003 年之后呈现与综合发展水平相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为重视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对农业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和损害,影响了生态环境质量。但总体看来,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为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推进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支撑。

2.2 中原经济区市域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

基于2011 年相关数据通过熵权灰色关联模型计算37 个市域单元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通过ArcGIS 软件空间表征功能,采用Jenks 最佳分类法将其划分为5 个级别区(图1)。第一级别区仅有郑州市这一个市域研究单元。第二级别区有8 个市域研究单元,分别为邯郸、随州、襄阳地区、济源、焦作、新乡、鹤壁和淮北,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豫北区,邯郸、淮北、襄阳地区和随州在全区的北部、东部、南部外围区分布。第三级别区有11 个市域单元,其中大部分区域分布主体区河南省和全区的西北部、北部,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分布在第一级别区和第二级别区外围。第四级别区有13 个,除三门峡市、商洛地区、菏泽市、濮阳市等,其余主要集中在豫东区、豫南区和皖西北区内。第五级别区有4 个,分别是平顶山市、十堰地区、黄冈地区和阜阳市。从整个分布格局看,后三级类型的区域占据了绝对主导并形成片状连绵分布区,第一级别区、第二级别区范围小且主要在郑州及其北侧小范围集中,整个区域的分布格局极其不平衡且局部差异大。

图1 2011 年各市域单元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空间格局Fig.1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of research units in CPER for 2011

将中原经济区各市域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4 个子系统得分的计算结果进行分类(图2),可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差异特征。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看,总体呈现西北、南部发展较好,东部、中部等区域发展较差的格局,且与整体发展水平的分异状态有类似之处。从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效率水平看,以京广线为界,总体呈现东半部发展水平较高、西半部发展水平较低的东强西弱的格局。从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看,分异情况和整体发展水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类似,形成西北—东南分异的空间格局。第一级别区为郑州,呈一支独秀的状态;第二级别区除淮北、襄阳外,其余各地区在全区西北部形成片状分布格局;第三级别区分布特征明显,即紧挨着西北部第一、第二级别区分布;第四、第五级别区则在全区南部、东南部形成大范围连绵分布区。从农业生态环境水平看,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效率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相比呈现迥然不同的格局。正是由于4 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不一致,造成了整个区域的分布格局极其不平衡且局部差异大的分异规律。

图2 2011 年各市域单元农业现代化子系统水平的空间格局Fig.2 Sub-system level of research units in CPER for 2011

利用Geo-Da 软件中空间自相关分析工具,计算2011 年中原经济区各市域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空间关联状况。由计算结果Moran’s I 值为0.220 1 可知,各市域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空间集聚的现象。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附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也较高,反之亦然。进一步地,可利用Geo-Da 软件中Univariate LISA 模块分析2011年农业现代化水平的LISA 值,并且在Z 检验的基础上(P≤0.05)绘制LISA 分布图(图3)。 焦作、新乡、晋城位于高高(HH)区,聊城位于低高(LH)区,六安位于低低(LL)区,高低(HL)区没有出现。三种区域零散地分布在各个区域,这表明中原经济区各市域农业现代化水平之间虽然存在空间关联,但相近单元的空间临近效应并不明显,没有形成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联动格局。

图3 2011 年各市域农业现代化水平的LISA 分布图Fig.3 LISA map of research units in CPER for 2011

从空间特征看,中北部地区第一、第二级别区郑州、焦作、济源、新乡、鹤壁集中分布。一方面受其雄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科技化、信息化等水平较高;另一方面除鹤壁外其余4 市地处中原城市群核心地带,该区域立足于农业现代化的机制、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高端农业、品牌农业与生态农业,强生产保供给、强科技保发展、强民生保稳定,致力于打造沿黄现代化农业强市,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襄阳地区、随州市处在第二级别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加之不断提升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水平,因而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从现实看,襄阳、随州立足建设农业强市,不断加大在现代农业方面的改革创新,以土地流转促规模化经营、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促农民增收、以农村社会化保障体系促支撑,因而其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邯郸、淮北处于第二级别区,一方面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产业化水平较高,因而总体发展水平较好。

第一、第二级别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水平参差不齐,既有级别较高的随州、济源,也有较低级别的许昌、邯郸、鹤壁,还有低级别的淮北。第三级别区绝大多数位于主体区,其余则集中在全区北部,该类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效率水平较高,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水平一般或者较低,因而总体发展水平一般。第四、第五级别区多数处在外围区,普遍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加之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效率水平不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力,故处在较低、低级别区。

2.3 时空综合原因分析

总体看来,影响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特征的主要因素为:第一,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是农业现代化水平自1995 年以来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第二,近年来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基础、公共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第三,农业生产水平、综合实力的提升促使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也随之提高但波动变化,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明显好转。第四,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了很大了损害,影响到了农业的环境保障与持续健康发展,须重视农业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且须加大人工造林、除涝、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的投入。第五,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空间分异亦主要受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的影响,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环境对总体分异格局呈负向作用。

究其原因,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得益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级别发展地区集聚着各种资金、资源、科技、政策等优势,农村地区的机械化、产业化、市场化环境较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效益较好。虽然这些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甚至是牺牲,但通过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支撑能及时调控各类问题,因而生态环境支撑力下降没有影响到总体水平的提升。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从时序特征看,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除个别年份不稳定外整体呈不断提高状态,且在2002 年之后提升幅度较大。其中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水平呈现较稳定的增长;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与整体变化类似,但2008 年出现下降,且2009 之后增长幅度有所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水平波动变化较大,呈现不稳定状态。其中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是农业现代化水平自1995 年以来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

从空间分异特征看,郑州、焦作、襄阳三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其他地区差别较大,其余地区相邻之间的差距较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等级层次相对不明显。从整个分布格局看,第三、第四、第五级别区组成的区域占据了绝对主导并形成大范围连绵分布区,第一、第二级别区分布范围小且在郑州及其北侧小范围集中,整个区域的分布格局极其不平衡且局部差异大。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率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的影响,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环境水平对总体分异格局呈负向作用。

3.2 建议

1)着力调整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促进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促进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加大第一产业的信息化、科技化投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内部门类的调整与优化,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加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以提升农业对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活动的保障力度。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和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培育和壮大一批起点高、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性基地,发展不同模式的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面提高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与现代农业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2)继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根据农业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和原因解释可知,一方面今后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增强农业社会发展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今后要从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建立农业合作组织等方面着手,解决农村“种地不增收、种菜不懂市场”的困境。此外,要加快农村地区的乡村工业化、就地城镇化、人口市民化进程,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着力解决农村居民的民生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由评价结果和原因解释可知,在促进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一定要减少对资源环境系统的压力和负担,否则会因为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而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持续。在今后发展中,要加强资源型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生态建设,加大除涝、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的投资,注重农业绿色、环保链条的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地区生产性污水、生活污水的治理,构建持续性的区域生态系统,调整生态功能保护区内的产业结构,从而为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4)根据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社会联系,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的推进区:第一层次推进区,主要为中原城市群和黄河以北地区;该层次区应在着力改善农业设施的基础上建设农产品工业集聚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从而带动整个北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大幅提升。第二层次推进区,主要位于南部、西南部,包括南阳、信阳、驻马店、襄阳、随州及部分外围地区;该层次区应在发挥自身自然条件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端化、高效化、生态化农业,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建立优势互补的现代农业合作关系。第三层次推进区,主要位于东南部、东部,包括商丘、周口、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和六安地区;该层次区要在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减少城乡社会矛盾,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农村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1]丁志伟.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D].开封:河南大学,2014.

[2]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孔祥智,毛飞.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主体及推进策略分析[J].农业科技与管理,2013(2):9-15.

[4]龙冬平,李同昇,苗园园,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类型[J].地理学报,2014,69(2):213-226.

[5]周尤正.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创新与政策实施[J].观察思考,2014(4):88-90.

[6]雷长青.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路径研究[J].传承,2011(7):44-45.

[7]冯献,李宁辉,郭静利.“四化同步”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1):11-14.

[8]黄祖辉,林坚,张冬平,等.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9]丁志伟,张改素,王发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内在机理与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4):403-409.

[10]周慧玲.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助推中原农业现代化[J].农业经济,2013(10):50-52.

[11]胡若哲.中原经济区战略框架下的具有中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J].农业纵横,2012(10):50-52.

[12]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农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8):157-161.

[13]丁玉国.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7(2):21-25.

[14]张世忠.浅谈中原新型农业现代化推广及发展趋势[J].农业纵横,2014(6):49-50.

[15]卢方元,王茹.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4):140-143.

[16]王淑英.基于灰色定权聚类的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5(4):487-492.

[17]辛岭,王济民.我国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基于全国1980个县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6):673-678.

[18]徐贻军,任木荣.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J].经济地理,2009,29(7):1166-1171.

[19]林正雨,李晓,何鹏.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1):15-19.

[20]傅晨.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1999-2007[J].农业经济问题,2010(5):26-33.

猜你喜欢

经济区级别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级别分明
迈向UHD HDR的“水晶” 十万元级别的SIM2 CRYSTAL4 UHD
新年导购手册之两万元以下级别好物推荐
你是什么级别的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