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综述

2015-12-18蔡新玲徐建敏姚建林肖正东

安徽林业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茶油油茶安徽省

蔡新玲,徐建敏,姚建林,肖正东*

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综述

蔡新玲1,徐建敏2,姚建林2,肖正东1*

(1.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肥230031;2.安徽省林业厅)

本文基于《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中期评估工作的相关数据,对全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油茶林基地、良种种苗繁育基地、科技支撑保障以及加工与产业四大产业体系建设情况。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一条从科研、良种选育、种植、加工至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为规划中后期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

安徽省油茶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适宜油茶发展的土地资源丰富,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发展油茶条件得天独厚[1],江淮丘陵区数十万公顷的低山丘陵冈地有待开发利用,如果选择其中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发展油茶,将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油茶北移”的空间较为广阔[2]。2010年6月安徽省林业厅、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安徽省财政厅联合出台《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为全省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3]。根据国家林业局有关要求,2014年安徽省林业厅木本油料协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及各油茶生产县(市、区)就全省油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初步摸清了油茶产业发展情况。

1 油茶林基地建设

1.1 油茶新造林情况

2009至2014年5年期间,全省累计新造林面积7.28万hm2。其中,新增种植面积0.68万hm2以上的有金寨、太湖和舒城3个县;新增面积在0.54~0.67万hm2的有歙县、潜山2个县;新增面积在0.41~0.53万hm2的有裕安、金安2个区;新增面积在0.28~0.40万hm2的有桐城和霍山2个县(市);新增面积在0.14~0.27万hm2的有祁门、休宁、绩溪等6个县;新增面积在0.08~0.13万hm2的有徽州、怀宁和叶集3个县(市、区);新增面积在0.04~0.07万hm2的有黟县、黄山、宁国等12个县(市、区);新增面积在0~0.03万hm2的有泾县、枞阳、贵池等11个县(市、区)。

1.2 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情况

2009年以来,全省各地以油茶低产林改造为抓手,通过企业投入与引导、培训农户方式,开展低产林更新改造、嫁接改造和抚育改造工作,全面提高了油茶林的产量和质量,现已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面积总计2.87万hm2。

2 油茶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2.1 油茶良种采穗圃营建情况

据统计,目前在黄山市直、徽州区、潜山、霍山、歙县、金寨、太湖、舒城、宁国及东至10个县(市、区)建立良种采穗圃10处,总面积129.80 hm2,主要生产的良种穗条有长林系列、黄山系列、金引系列及省内其他审(认)定良种。目前10处采穗圃生产正常,已逐步进入产穗盛期。良种采穗圃生产能力从2009年的170万支提高到2014年的1 570万支。全省初步形成了以专用采穗圃为主体、兼用采穗圃为补充、新建油茶良种基地为后续的油茶良种穗条生产体系,并进行登记造册、建档管理,实现了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向供应,全省实现油茶良种穗条实现了全部自给。

2.2 油茶良种苗木生产情况

全省共有舒城、金寨、徽州区、黄山市直、祁门、宣州区、绩溪、太湖、金寨、合肥和贵池区11处油茶定点育苗基地,总育苗面积121.67 hm2。苗圃生产能力,由2009年的180万株提高到2014年的4 880万株,其中培育2年生嫁接苗2 488万株(容器苗1 203万株,裸根苗1 285万株),1年生嫁接苗2 392万株(容器苗1 641万株,裸根苗751万株),满足了全省油茶造林的需要,解决了在油茶产业发展初期良种苗木匮乏的难题。

2.3 油茶良种选育

《规划》实施以来,省林业厅组织各地开展油茶良种选育工作,分别在黄山、舒城、金寨、歙县、宁国、绩溪、潜山、祁门和凤阳9个地区,选育出油茶良种38个,其中黄山1、2、3、4、6、8号;大别山1号;金选1号、金引4号、金引18号、金引40号、金引53号12个良种为省级审定良种;黄山5号、大别山2~4号、皖宁1~4号、皖徽1~3号、绩溪1~5号、皖潜1~2号、皖祁1~4号和凤阳1~4号26个为省级认定良种。特别是凤阳1~4号良种的认定,为安徽省油茶北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4 试验示范林建设

2010年至2012年连续3年,省林业厅结合国家级重点林木(油茶)良种基地及安徽省优质林木良种培育推广专项资金等项目,分别在祁门、太湖、舒城、休宁、歙县、怀宁和金寨等17个县(市、区)营建油茶良种示范林480 hm2,选出了适合全省推广应用的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18号、长林166号等8个油茶品种。各地良种示范林,多数已开始挂果,初步显示出了良种的增产效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项目区林农增产增收,调动了林农发展油茶的积极性,为各地油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 引种园以及杂交育种园建设

2.5.1 引种园建设

2010年开始,安徽省林科院等单位陆续从江西、湖南等油茶主要产区引种长林系列、湘林系列、赣系列、鄂油系列等油茶种质资源60份以上,保存于霍邱县姚李镇和歙县雄村乡,目前部分品种已经挂果。黄山市林科所分别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引进亚林系列、长林系列及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油茶种质资源144份,从江西林科院引进赣无系列、丙晨系列油茶种质47份,从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引进小果油茶种质37份,从湖南省油茶良种繁育中心引进湘林系列47份,从湖北省林科院引进油茶种质22份,从福建林科院引进闽科系列26份保存于黄山林科所岩寺基地。

2.5.2 杂交育种园建设

2011年开始,安徽省林科院、安徽省林木种苗总站在金寨县开展了油茶杂交育种工作,选取金选1号、金引4、18、40、53号优良单株,0703号、0701号等40个亲本组合进行人工杂交授粉,2011年秋季授粉 8 000个样本,2012年秋季分家系采收2 000个油茶果,2013年春季按田间试验设计在白塔畈乡开展直播造林,现长势良好。

2.6 省级油茶种质资源库建设

现已在黄山市林科所建立油茶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1处,建设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区20 hm2,收集各类油茶种质资源381份。其中经过审定的油茶品种273份,优树资源19份;小果油茶品种37份;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30份、优树1份。黄山市林科所选育26份,其中优良品种6份、优树19份、红花油茶优树1份。收集本省认定的油茶品种11份;油茶属物种21份。

3 油茶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3.1 油茶推广技术服务中心建设

安徽省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油茶首席专家制度,同时依托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安徽省林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教学单位,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在油茶良种繁殖和丰产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为全省油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2010年以来,安徽省先后颁布了《油茶营造林技术规程》、《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油茶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技术规程》、《油茶籽粕》、《油茶有机化栽培技术规程》和《油茶炭疽病防治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目前,安徽省科技人员已总结出一套比较成熟的油茶集约经营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用于指导各地油茶生产经营。《规划》实施以来,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搭建了平台,发挥专家的技术指导作用,促进了成果转化;先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湖南、江西、浙江等地考察学习;加强与国内其他林业科研院所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这一切都有力提高了油茶科技管理水平。

3.2 科技培训

2009年以来,全省各级林业管理部门不定期举办油茶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8.41万人次,编发了《油茶种苗管理和良种繁育推广实施意见》、《油茶栽培技术》、《油茶抚育管护技术》、《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要点》、《油茶良种繁育、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油茶整枝修剪技术》和《油茶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资料,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和油茶早期复合经营、芽苗砧嫁接、高接换冠、整形修剪、科学合理施肥、地膜覆盖等林业实用技术,为广大农村培养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队伍。

4 油茶加工与产业相关体系建设

2009年以来,安徽省十分重视油茶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一批以精制茶油为主的油茶加工龙头企业。2011年,经国家林业局认定的全国油茶重点企业4家;2014年,有3家油茶生产企业被批准为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目前,省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著名商标6个,涌现出“大平”、“大别山”、“裕籽贵”、“山里郎”、“绿健”、“徽山”等一批油茶知名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目前,安徽省华银茶油有限公司已成为中国油茶籽油加工十强企业,参与起草制定《茶叶籽油》、《油茶籽》、《油茶籽饼、粕》国家标准及《油茶籽油》国家标准修订,形成了年加工油茶籽3万t,年产冷榨茶油2 200 t的能力。油茶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目前,全省拥有一定规模的油茶加工企业97家,年设计加工茶籽72万t,2013年茶油产量3.52万t,年产值达30亿多元。金寨县共有油茶加工企业3家,政府对现有油茶加工企业进行规范和常态化监督,严把产品质量关,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开发适合市场需求、迎合大众消费的茶油精加工产品,做大做强品牌;同时,该县还积极扶持油茶生产龙头企业发展以油茶为主题的旅游观光业,开发油茶园内的农家乐,进行林下生态养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霍山县近年来在该县开发区投入1.1亿元建成了年生产能力1.5万t的以油茶为主的食用油加工企业。潜山县高度重视和支持茶油加工业的发展,茶油加工企业从无到有,2012年建成“金天柱”牌茶油加工厂,并进入试投产阶段,年精制茶油生产能力达到2 000 t。“金天柱”牌茶油已成为该县旅游市场主要高档礼品之一。

5 结语

《规划》实施以来,全省上下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凝聚共识,强化举措,油茶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一是油茶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油茶新造林由以前的农户零星种植,快速转向现在的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发展,全省新造油茶林达6.67多万hm2,垦复抚育油茶低产林2.87万hm2,油茶林总面积达13.94万hm2,超额完成了《规划》中期目标任务。二是良种苗木供应能力不足的瓶颈得到有效的解决。经过几年的发展,全省油茶种苗生产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种苗生产已由前几年的严重短缺转变为目前的供需平衡。三是油茶加工能力不断提升。油茶加工从以加工初级产品为主,开始向注重提高品质、争创名牌、精深加工的转变,全省涌现出了“徽山”、“大别山”等为代表的一批油茶知名加工企业和品牌。四是油茶发展机制不断创新。通过林改、招商引资和林地流转和整合等服务,吸收了一大批企业、大户从事油茶发展,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全省油茶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五是油茶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不定期对农民和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大力推动了油茶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及应用;同时,坚持用科技引领发展,针对油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六是油茶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1]徐建敏,姚建林.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情况综述[J].安徽林业科技,2013,39(4):39-42.

[2]束庆龙,李春生,曹志华等.安徽油茶资源及江淮地区油茶发展前景[J].经济林研究,2011,29(2):137-140.

[3]安徽省林业厅,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S]. 2010.6.

(责任编辑:杨婷婷)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CAI Xinling1,XU jianmin2,YAO jianlin2,XIAO zhengdong1*
(1.Ahhui Academy of Forestry,Hefei 230031,China;2.Anhui Provincial Forestry Department,Hefei 230001,China)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Anhui Camellia oleifera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work of intermediate evaluation of‘2009-2020 AnhuiCamellia oleifera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ning’.The paper summarized four industry system construction on the afforestation base,seedlings and breeding base,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and processing.At present,a complete primary industrial chain was formed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breeding,cultivation,processing and marketing,which provede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lanning.

Anhui Province,Camellia oleifera Industry,Development

S794.4

A

2095-0152(2015)02-0016-04

2015-02-25

2015-04-05

蔡新玲(1981-),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林培育研究与推广工作。E-mail:xinling3223@163.com

*通讯作者:肖正东(1957-),男,研究员,从事经济林研究及推广。E-mail:xiaozhed@yeah.net

猜你喜欢

茶油油茶安徽省
广东省油茶种植技术与发展前景分析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林安娜 茶油飘香 绿色扶贫
江西提高油茶新造和低改补贴标准
家乡的油茶
茶油果
茶油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