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钟枢才教授内外合治法治疗湿疹经验

2015-12-10任继刚申治富刘旭光钟枢才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22期
关键词:赤小豆麻黄连翘

任继刚,申治富,罗 薇,刘旭光,钟枢才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钟枢才教授内外合治法治疗湿疹经验

任继刚,申治富,罗 薇,刘旭光*,钟枢才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湿疹以皮肤红斑丘疹、剧烈瘙痒、反复发作为临床特点,为皮肤科常见难治性疾病。钟枢才教授秉承传统中医理论,结合多年临床诊疗经验,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内服配合中药外洗方治疗湿疹,疗效显著。结合验案一则阐述钟老治疗湿疹的临证经验。

湿疹;钟枢才;内外治法;治疗经验

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复杂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性疾病,以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皮损多形、剧烈瘙痒、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特点。目前,该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多采用抗组胺类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控制症状,长期反复应用可引起诸多不良反应,且易于复发。中医在该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常因起效慢而影响患者的依从性。钟枢才教授师承已故蜀中名医李仲愚,从事中医内科、皮肤科等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多年,学验俱丰,治疗皮肤病有独特见解。钟枢才教授治疗湿疹从肺脾两脏辨证,临证运用中医内外合治法,多获良效,笔者现将钟枢才老师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1 湿疹病因病机

中医古代文献虽无“湿疹”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归属于“浸淫疮”“湿毒”“湿疮”“奶癣”“四弯风”范畴,中医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病机十九条》中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浸淫疮首见于《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1]篇:“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不仅对浸淫疮的症状及预后有所论及,还指出了具体的治疗方药。后世医家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步奠定了湿疹的病因病机基础。隋代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中曰:“诸久疮者,为风湿所乘,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提出风、湿、热三邪为湿疹的主要致病因素。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补充了饮食不节、内生湿热的病因病机。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则将内因和外因有机结合起来,提出“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湿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但湿疹病因并非如此单一,病机也往往较复杂。钟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湿疹的发病与肺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多从湿热内蕴、兼阴虚血热辨证。其认为湿疹的病因以风湿热邪侵袭人体为主,由于水湿之邪内停,郁久化热,复感风湿热等外邪,邪气郁于腠理,发为湿疹;或因饮食不节(洁),过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伤及脾胃,湿热内蕴而发。疾病反复发作耗伤阴血,致使阴虚血燥,肌肤失养。此外,四川地区地处湿热之地,其人喜食辛辣,体内湿热较盛,内外湿热邪气,同气相求,合而伤人。

2 随机立法,内外法合治

钟师治疗湿疹从肺脾论治,辨证以湿热内蕴、阴虚血燥为多,其认为湿疹病位在皮,为肺所主。肺气宣发,外合皮毛,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为水之上源,肺气不清则毛窍不利。脾主肌肉,运化水湿,故湿疹多责之肺脾。湿热之邪郁于肌表,阻滞气机,肺气不利,郁而化热,热郁肌肤,灼伤络脉,从而导致皮肤湿疹、红斑、瘙痒。治疗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基础方加减,以宣肺达于皮毛,通调水道,引邪外出,使郁结于皮肤的湿热邪气从表而解,改善肌肤气血,使经脉畅通,气血调和,促进皮肤正常的新陈代谢。由于本病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故钟师认为在湿疹后期多兼有阴虚血燥之象,常配以泻白散加减,旨在清利肺中郁热而治其本,加知母、葛根、生甘草养阴润燥。

钟师治疗湿疹在清利湿热的同时还关注气血的变化。《金匮要略》有云:“血不利则为水”。血瘀经络,阻滞气机,则津液不行,聚而为湿,外发皮肤而为湿疹。故在清利湿热的基础上,常稍佐赤芍、丹皮、生地黄、紫草清热凉血活血,更有利于湿疹消退。在此基础上,钟师还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加减组方,湿重于热者加苍术、黄柏、薏苡仁以清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苍术、薏苡仁兼有健脾利湿之功;皮损明显伴瘙痒者加地肤子、白藓皮祛湿止痒,蝉蜕熄风止痒;皮损较大伴疼痛者稍佐漏芦、栀子清热解毒凉血,并根据不同病变部位佐以少许引经药。在内服汤药的同时,钟师常结合中药外洗方,以大黄、龙胆草、苦参、黄柏、苍术、花椒、陈艾、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蝉蜕、蛇床子、芒硝、硼砂、白矾各等份,以水煎汤趁热熏洗患部,每日1~2次,具有祛风解毒、凉血透疹、杀虫止痒的功效,效果理想。

3 验案举隅

患者朱某,男,60岁。因“反复四肢、躯干多发湿疹伴痒1年,加重1月余”,于2014年12月14日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四肢皮疹,伴瘙痒,曾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诊治,诊断为湿疹,予以西药内服外用(具体不详),症状改善不明显。最近1月上述症状加重,现症见全身多发红色小丘疹,以右侧上下肢为甚,芝麻大小,皮损处有少许淡黄色渗液,伴瘙痒,搔破出血,遇热加剧,得凉则舒,兼见胃脘不适,心烦,口干,二便尚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诊断为湿疹。中医辨证:湿热内蕴,兼阴虚血燥,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消斑、祛风止痒。组方如下:麻黄10g、连翘15g、赤小豆30g、知母15g、地骨皮15g、桑白皮15g、赤芍10g、丹皮15g、生地黄15g、紫草10g、苍术10g、黄柏10g、薏苡仁15g、地肤子15g、白藓皮15g、土茯苓15g、合欢皮30g、葛根15g、生甘草6g。8剂,以水煎服,配合中药外洗方煎汤熏洗患部,每日1~2次。嘱其注意饮食宜忌腌卤、辛辣、海鲜发物等。二诊:患者湿疹较前有所减轻。效不更方,前方去黄柏、葛根、合欢皮,加漏芦、黄芩、栀子清热解毒,黄精生津养阴,12剂,服法同前,仍配合使用外洗方。三诊:湿疹已基本痊愈,皮损处见少许色素沉着,仅腰部遗留少许皮损,无渗液。守方加减服药12剂,巩固疗效,湿疹痊愈。

4 结语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原为治疗表邪未解、湿热郁中发黄之证。方以麻黄解其表,使黄从外而散;加连轺、桑白皮泻其热,赤小豆利其湿,用姜枣和其营卫。连轺即连翘根,多用连翘代之。清代医家钱潢在《伤寒溯源集》中论及:“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也,皆开鬼门而泄汗,汗出则肌肉腠理之郁热湿邪皆去;减桂枝而不用者,恐助瘀热也;赤小豆除湿散热,下水肿而利小便;梓白皮性苦寒,能散湿热之邪。”因此,治疗湿热为患的湿疹,应给邪气以出路,正如清代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所云:“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邪去则人体气机和畅、水道通调,而肤疾自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湿疹为较为顽固的皮肤病,钟师从肺脾论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引邪外出,使肌肤湿热邪气从表而解。实践表明,内外合治是治疗湿疹的有效方法,是钟师反复强调的临证治疗思路,也是取效原则所在。

[1] 何任.金匮要略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92.

[2] 湖北中医学院.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96.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5-25

任继刚(1989-),男,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基础研究。

刘旭光(1965-),男,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针灸调节神经-免疫-内分泌疾病机制。

R249;R758.23

A

1673-2197(2015)22-0068-01

10.11954/ytctyy.201522031

猜你喜欢

赤小豆麻黄连翘
小连翘撑起富民兴企大产业
河南药茶 连翘芽茶
饮一杯尧羽连翘茶 品太行山河之精华
连翘成翼城农民持续增收“摇钱树”
一茶一粥 除湿养血
赤小豆粥
麻黄张仲景的心头好
HPLC特征图谱法比较去节麻黄与麻黄节的差异
有痰咳不出服瓜蒂散
心中的麻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