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递质影响研究进展

2015-12-10熊珊珊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22期
关键词:神经递质脑缺血电针

熊珊珊,曹 奕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递质影响研究进展

熊珊珊,曹 奕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该病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脑内神经递质紊乱是重要诱因之一。针刺治疗脑卒中的良好疗效已被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可能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功能发挥保护缺血神经元的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针刺;神经递质;综述

神经递质 (neurotransm itter)简称为“递质”,是在神经元、肌细胞或感受器间的化学突触中充当信使作用的特殊分子。神经递质存在于神经、肌肉和感觉系统的各个角落中,发挥传达信息的功能。脑内神经递质的异常释放不仅能作用于突触神经元,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还能促使脑血流量下降,导致脑局部缺血坏死。神经递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密切相关,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1]。经典的神经递质通常分为三大类:单胺类、胆碱类和氨基酸类;非经典神经递质包括神经肽类、嘌呤类、NO和CO等。

1 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单胺类神经递质包括儿茶酚胺类(CA)、5-羟色胺(5-HT)及组织胺(HA),目前的研究仅限于CA和5-HT。CA又包括肾上腺素(E)、多巴胺(DA)及去甲肾上腺素(NE)。单胺类递质在脑缺血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勇[2]发现电针督脉对脑损害的治疗机理可能为降低多巴胺及5-羟色胺含量,抑制5-HT及DA合成和代谢异常导致的血管损伤和神经细胞毒性,从而发挥对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李昌植等[3]发现电针不仅能抑制5-HT、DA的产生和代谢,还能加强对NE的代谢,减少自由基堆积,从而发挥保护神经元的作用。陈雄健等[4]发现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脑组织内单胺类递质含量明显升高,通过电针可降低缺血脑组织5-HT、DA、NE含量,调节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紊乱,减轻对缺血神经元的损害。徐鸣曙等[5]发现电针可明显抑制再灌注时细胞外液中DA含量升高,减轻神经递质的兴奋毒性,发挥保护神经元细胞的作用。徐斌等[6]发现大鼠再灌注后3h进行电针干预比再灌注24h后进行电针干预对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更强,且均可减少DA、5-HT生成和增加NE生成。电针干预可抑制 DA、5-HT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同时加强NE的神经元保护作用,但大鼠总体代谢水平变化不明显。

2 对胆碱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乙酰胆碱(ACh)在大脑内分布广泛,脑缺血再灌注后其含量改变可促进脑损害发生。柏志全等[7]研究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害的治疗作用,发现其能抑制脑内AChE活性降低,促进其对ACh的降解,减少ACh在突触间隙的沉积,缓解ACh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神经毒作用,从而起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杨春壮等[8]发现针灸(督脉)百会、大椎、人中可改善患者胆碱能系统功能,调节ACh生理代谢。李宛青等[9]发现电针督脉可增强AChT活性,抑制ACh合成,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

3 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可根据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作用分为兴奋性( EAA)和抑制性两类。大量研究发现,EAA 在脑缺氧、缺血、外伤等所致神经元损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秀君等[10]对脑缺血区细胞外兴奋性氨基酸浓度进行动态监控,发现脑缺血区细胞外EAA浓度显著升高,而手十二井刺络放血能有效减少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缓解其神经毒性,从而发挥保护神经元的功能。杨进廉等[11]发现针刺能显著减少兴奋性氨基酸 Glu、Asp含量和单胺类递质5-HT含量,并能显著提高抑制性氨基酸 GABA、Glu 含量。李平等[12]以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MCAO)大鼠为观察对象,发现脑缺血后大鼠脑内Glu、Asp含量普遍上升,而这种异常变化主要发生于缺血初期,针刺后大鼠脑内Glu、Asp含量明显减少,表明针刺可减少Glu、Asp含量,缓解兴奋性神经毒性。赵海军[13]利用线栓法建立MCAO大鼠模型,发现针刺曲池穴、内关穴可减少MCAO大鼠脑组织中过量的谷氨酸。郭景春等[14]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脑缺血大鼠模型,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大鼠纹状体细胞外EAAs递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针可减少细胞外兴奋性氨基酸的过度堆积。

4 对神经肽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神经肽是体内传递信息的多肽,广泛分布于神经组织中,其中β-内啡肽(β-EP)与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最为密切,针刺可通过调控β-EP而发挥对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范德宇等[15]观察电针不同时间介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治疗效应及其海马体中β-内啡肽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6h、12h、1d、3d、7d各个时间点电针百会、风府、曲池(双)、足三里(双)均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降低内源性损伤因子β-内啡肽的含量,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李淑萍等[16]发现急性脑梗死时,患者血浆中β-EP 水平明显升高,而采用醒脑针刺法治疗可使病理性异常升高的β-EP 含量下降,且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表明醒脑针刺法可降低血浆中β-EP 水平,提高病灶脑组织的修复作用。王亚文等[17]利用线栓法制备急性脑梗塞大鼠模型,探讨头穴透刺治疗对大鼠急性脑梗塞血浆中β-E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头穴透刺治疗的大鼠β-EP水平逐渐趋于正常。

5 对其他神经递质的影响

一氧化氮 (NO)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具有双重作用 ,既有神经保护作用 ,又有神经毒性作用。林旭明等[18]观察电针对大鼠血清NO、NOS水平的影响,发现大鼠脑缺血性损伤24h后血清中NO、NOS浓度明显上升,而针刺能明显降低血清NOS活性,抑制NO产生。王世军等[19]探索针刺对(MCAO)模型大鼠血液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曲池、足三里和人中、内关能降低NO水平,最大限度地保护脑缺血后神经元。

6 结语

综上所述,针刺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发挥对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然而目前对于神经递质在脑缺血中作用的研究多是针对单一递质或某一类递质,不同递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尚不足,应进一步借助新技术、新手段对组织、细胞及信号分子等进行深入研究[20]。同时,针刺治疗的穴位不同、手法各异, 如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并结合现代科技,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探索出有效又具备系统规范的针灸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亦值得深思。

[1] 解登梅,刘晓晴,李敏,等.缺血性脑卒中与神经递质的关系[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5):154-157.

[2] 李勇.督脉电针对急性颅脑损伤大鼠脑内5-HT和DA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3] 李昌植,葛林宝.超早期电针干预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和一氧化氮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05,25(1):51-52.

[4] 陈雄康.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缺血脑组织单胺类递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7.

[5] 徐鸣曙,方程,徐佳,等.动态观测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9(4):230-235.

[6] 徐斌,陆任云,倪光夏,等.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纹状体、丘脑中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8):27-28.

[7] 柏志全,郑辉,姚平.电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4):672-673.

[8] 杨春壮,李明秋,王莹,等.针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组织内乙酰胆碱酯酶含量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7):71-73.

[9] 李宛青,刘伟,吴爱群,等.电针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后脑组织ChAT和BDNF表达的影响[J].解剖学研究,2003,25(4):295-297,305-325.

[10] 任秀君,图娅,郭义.手十二井刺络放血对脑缺血大鼠局部兴奋性氨基酸影响的动态观察[C].全国首届刺络放血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3:3.

[11] 杨进廉,宋军,杨金蓉.不同针刺部位对痉挛大鼠模型脑及脊髓内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2):37-39.

[12] 李平,王舒,刘庆忠,等.针刺对脑梗塞模型大鼠海马游离氨基酸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1998,23(4):257-261.

[13] 赵海军.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神经血管单元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14] 郭景春,程介士.电针对脑缺血大鼠纹状体细胞外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1):37-39.

[15] 范德宇.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组织中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6] 李淑萍,薛茜,石武年,等.醒脑针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4):70.

[17] 王亚文,刘又香,靳晶,等.头穴透刺对大鼠急性脑梗塞血浆中β-EP含量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3):46-47.

[18] 林旭明.电针对脑缺血损伤后血清一氧化氮与血脂HDL-c、LDL-c的影响[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

[19] 王世军,崔可密,卢岩,等.针刺对MCAO大鼠血NO、ET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159-161.

[20] 文琼,杨舟,刘密,等.针灸对中枢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8):1280-1282.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7-10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08085MH172)

熊珊珊(1989-),女,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针灸临床应用及作用机理。

R245.31;R255.2

A

1673-2197(2015)22-0047-02

10.11954/ytctyy.201522020

猜你喜欢

神经递质脑缺血电针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科普拟人让理解更轻松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槐黄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神经递质及SCF/c-kit通路的影响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质细胞焦亡的影响
电针、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介入面神经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意向性运动干预影响局部脑缺血大鼠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度洛西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递质及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
快乐不快乐神经递质说了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颅外血管事件及脑卒中复发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