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河散记

2015-12-02陈天开

杭州 2015年7期
关键词:护岸沙河河道

文 陈天开

治河散记

文陈天开

杭州这座江南名城,山环水绕,山清水秀,相映成趣。杭州既有山的优势,更有水的特色。杭州不仅集江(钱塘江)、河(京杭大运河)、湖(西湖)、溪(西溪)、海(东海杭州湾)于一身,是一座“五水共导”的亲水城市,而且还有数以百计的河道密布在秀丽的大地上,被马可·波罗称为“一座飘浮在水上的华贵天城”。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我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了几乎整整一个甲子,无时不被她美丽的湖光山色所陶醉,然而对她的“河情”却知之甚少。直到2013年下半年,我作为市政府投资重点工程综合监督组成员,到市区河道整治建设中心工作后,才逐渐补上这一课。

杭州市辖区目前共有大小河道1449条,总长度有7453千米,其中山区溪流255条,长3981千米;平原河网1194条,长3472千米。在杭州市区绕城公路以内约有460条河道,总长度约1000千米,其中一千米以上的河道有291条,总长度约873千米。一座城市集聚了如此众多的河道,在国内乃至世界城市中都比较罕见。数百条河道缓缓流淌,似一串串美丽的项链,扮靓了都市的青春脸庞;如一条条绿色的丝带,衬托出水乡的盎然生机;像一位位沧桑的歌手,倾诉着名城的前世今生。

我凝视墙上记载市区河道变化的水系图,查阅桌上反映河道整治工程的任务书,抚今追昔,不由得感慨万千。岁月如梭,沧海桑田,儿时那熟悉的横河、市河、松木场河等,早已不见踪影。最难忘那条从西湖流经城区南北的著名古河“浣纱河”,在上世纪70年代初被填埋改造,从此美丽的“西子”不再浣纱,小河流水、夹岸垂柳的风情永远消失,成为杭州人心中永远的痛。无须讳言,都市的膨胀,水泥森林的扩张,曾经蚕食着那一条条绿色生命线,侵蚀着那不可再生的水资源。然而也必然唤起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强烈意识和自觉行动。新世纪以来,杭州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进程中,实施了为期三年的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初步形成集旅游、出行、休闲于一体的滨河生活网络。进入“十二五”时期,河道综保工程坚持以“着力改善水质,全面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为核心,基本完成绕城公路范围内1千米以上291条河道的整治,实现“水质良好、水流通畅、特色通航、品质慢行、景观优美、宜居繁荣”的目标。当前,在实施“五水共治”攻坚战中,河道建设对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都具有特殊作用,担当着开路先锋的角色。

为了能更有效地开展监督工作,我们坚持到施工一线查看进度,了解情况,参与协调相关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东部在汛期暴雨积涝,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从而成为市区河道建设的焦点和重点。2013年9月,我第一次到江干区横一港工地查看。它原为九堡杨公村农灌河道,河宽不到5米,并已河坡下陷,杂草丛生,淤泥堆积,难于发挥汛期排涝作用,严重制约周边地区的雨水排放。而现在,就要把横一港拓宽,并将河道东延,西起和睦港,东至东湖快速路,在和睦港处新建闸门,从而能将七堡杨公区块(包括东湖快速路),特别是沿江大道的涝水通过和睦港外排。为了保证这一项目能在2014年主汛期前竣工,我们常要到工地转一转,实地了解建设进度,积极帮助解决困难。

当横一港如期竣工,宽度超过10米的河道贯通,岸边建起绿化带,一条集引水、排涝、景观于一体的河景呈现眼前时,我们心中也涌起喜悦之情。

如果说横一港建设是“以小变大,旧貌换新颜”的话,那么九沙河建设就是“无中生有,平地出蛟龙”。九沙河工程西起江干彭埠备塘港,东至规划运河二通道,要在平地上开掘出一条宽30米、长6千米的大河道,承担重要的防洪排涝功能,通过八堡泵站排入运河二通道进钱塘江,是城东地区骨干河道之一。九沙河工程的最大难点在于征地拆迁,不仅要征收民居农宅,而且须搬迁市场、酒店、法庭、派出所、幼儿园等设施。在征迁成为“当今天下第一难”的形势下,推进这项工程的难度就可想而知。2013年9月,我到监督组任职时,九沙河一期已基本建成,而二期、三期工程一些地块因征迁进展较缓,而无法进场施工。我们把监督寓于服务中,主动前往现场勘察,参加现场推进会,协调有关征迁问题。并发出整改通知书,督促有关方面克服困难,加快征迁交地进度。当2014年12月下旬九沙河二期工程征迁工作中最后一家企业签约,这场持续一年多的征迁攻坚战终于尘埃落定,为确保在2015年底九沙河全线贯通,发挥泄洪排涝作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市区河道整治的一项重点任务就是清水治污,改善水环境。2014年,通过截污纳管、清淤疏浚、生态治理、引水配水、长效管养等多措并举,已消除黑臭河道47条。2015年的目标是,再消除30条黑臭河道,从而使绕城以内城市河道基本消除黑臭。这其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生态治河”,就是应用生态修复的治理方法,维持河流环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河流生态系统平衡,使河道成为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生物多样的良性可循环生态系统。曾经,市区河道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材料做护岸,将天然河道渠道化,以致隔断水生物系统和陆地生物系统的相互联系,破坏了河道生态功能。如今,在市区河道整治中,针对不同河道的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生态护岸,或以松木桩护岸,或以块石及景观石护岸,或以自然原型护岸。并结合季节变化的特点,配置不同植物,使每一条河道都能树常绿,草常青,花常开,成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同时,采取建设一系列生态技术措施,来净化水质,提高自净能力,恢复水生态系统。

拱墅区罗家斗整治工程是杭城2014年河道水环境整治的示范样本,而其中的“沿岸初期雨水治理工程”是其一大亮点。降雨初期,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污染性气体,降落地面后,又由于冲刷房屋、道路等,使前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油脂、悬浮固体等污染物质。所以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高,通常超过普通城市污水。为此,市区河道整治建设中心会同有关科研机构,积极开展“沿岸初期雨水治理”的课题研究,并选择了两岸截污比较彻底、无污水口的罗家斗作为示范工程。就是将罗家斗河周围的居民区、公园和道路上的初期雨水收集、过滤、净化和消毒,从而减轻将雨水直接排入河漏对河水水质的污染。如今的罗家斗河,清澈的河水中,一块块生态浮床植物葱郁,仿佛绿草仙子下凡;一个个曝气装置喷射水柱,宛如圣洁莲花绽放。一静一动,交相生辉。加上两岸的石驳岸、游步道,景致十分美观。

七百多个日子里,我们同市、区两级河道建设部门的干部、职工一起工作,汗水流在一起,心交融在一起。真切感受到,建设者们质朴的外表里,深含着对事业的无限挚爱和不懈追求。他们曾经为这座城市的昨天创造过骄人的业绩,如今又在为城市的今天和明天谋划新的篇章。潜心研究,专心设计,精心实施,让每一条河道的整治都能达到完美的效果,为“美丽杭州”的建设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受越发强烈,我们在心中为全市河道建设者们祝福,向全市河道建设者们致敬!

猜你喜欢

护岸沙河河道
浅谈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预制装配式波浪桩生态护岸研究
高强度塑钢板桩在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及应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内河生态护岸的选型与设计
白沙河
积极做好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与建设
河道里的垃圾
抢渡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