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环境变化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影响

2015-11-28陈世林

关键词:青少年生活文化

陈世林

所谓环境,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这里,笔者更关注的是对人的影响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人文社会环境。笔者认为,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对于环境的鉴别和适应能力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一些少年儿童受到不良环境影响而常常被引入歧途。因此,他们需要教育者正确引导并创设“绿色环境”,在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面前,适时控制其影响因素和生长方式,并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

新中国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社会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民众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社会相比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人们的价值体系主要是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下形成的、相对单一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很少受到我国主体人文环境之外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元,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还依然保持着传统社会的形态。这样的人文环境基本处在可控状态,与当时的教育模式也是基本适应的。然而,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社会在不长的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其中,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显著增加并逐渐加大,不断冲击着我国既有的价值体系。新环境的负面影响超出了它对教育的正面影响。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老的方式不行,传统的理想教育难见实效,人们的价值体系发生了动摇,陷入了迷茫的境地,家长以及所有层次的教育都感到为之乏力。进入新世纪后,教育可控的难度不断加大,远远超出了我国教育的预期。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作出了一些变革,有些方面的调整力度还不小,但笔者以为其力度还不够大,在深、广度上还大有文章可做,主要是对价值观的培育体制要更新,应对环境变化的措施要得力,从而建立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与教育目标并行不悖的全新文化生态环境。当然,这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一、当代文化生态环境变化的五大表现

我国青少年所赖以生长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当代社会开始发生急剧变化,严重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几乎所有方面,对青少年的成长不断产生重大不利影响,远远超过了我国教育和民众的预期。

(一)家庭结构及其活动方式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不仅对外不开放,国内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封闭性。民众守土意识浓厚,人口流动少或基本不流动,人们的家庭结构牢固、活动方式单一。父母对子女的管教几乎处于零距离的实时状态,少年儿童很少脱离父母的监管视线,与父母的情感沟通也很少能够正常进行。在伦理道德方面,青少年基本只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受外部世界的干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传统的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松散,少年儿童绝大多数生活在小家庭之中。他们或者只与父母在一起,或者是单亲家庭,或者成为留守少年。就是说,当代少年儿童的家庭教育很多处于失常状态。因此,少年儿童的情感沟通十分有限,导致性格偏执,而父母言传身教的不到位,又使得许多少年儿童误入歧途,成为“问题少年”。

(二)社会转向全面改革开放

历史上,中国不仅地理环境呈封闭方式,基本国策与民众观念也曾一度处于保守状态,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生理念等长期没有太多变化。如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已被人们逐渐淡忘,现代化的交通、通信手段冲破了我们四周的地理屏障,将中国与世界连成一体。由于与世界距离的缩短,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变得十分便捷。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并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政治进步,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大大提升,全社会的整体面貌已经焕然一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就更加坚定了我国人民走改革开放之路的信心和决心。目前,我国社会已处在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状态,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为了一体。

改革意味着打破原有文化生态布局,创建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对外开放不仅是对西方社会先进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大胆吸收,也是对西方社会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的门户开放。由于东西方价值体系的不同,在两种文化碰撞后,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落后的国人对我们固有的价值体系产生了动摇。与此同时,西方社会企图趁机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与和平演变,将“污水”与“清水”一起送进开放的中国,冲击着价值观尚未定型的我国青少年的灵魂与思想,致使不少人迷失了人生方向。对此,我们的对策没有适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很长时间都挥拳乏力,难以拿出切实有效的办法来。

如今,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的社会局面是一个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当代的中国社会包括教育界不考虑和解决好大量外来文化的影响问题是不行的。

(三)网络文化渗透社会每一个角落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社会,网络生活已成为广大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网络的存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获取知识和交流信息的便捷,推动科技的传播与进步,更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便利。网络环境并不是早已有之,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绝大多数人并不熟悉因特网,普通民众与它还没有多少关系。可是进入新世纪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网络文化已经全面而深刻地影响到了我国普通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了。

如今,这一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普遍和深刻,它是过去时代所不具有的、一个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网络环境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它在逐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的同时,也给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在网络世界,各种言论、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可以并行不悖,真善美与假丑恶可以随意进出其间。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与不可控性,对于世界观尚未形成、没有多少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网络的污浊便时时侵蚀着他们的纯洁心灵。这就完全不像现实社会,有许多因素可以对人的活动加以限制。问题恰恰就出现在这里。在现实社会,应试教育、形形色色的学习项目和各种管束等,已经成为广大少年儿童过重的心理负担,他们难以生动活泼、自由自在地发展,他们处处受控,天性遭到扼杀,在内心深处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一种逆反的心理。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自由驰骋,尽情玩耍,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通过网络游戏,获得个人成就感的满足;从网恋中找到个人归属感的“港湾”。两种环境的不同境遇迫使那些暂时或长时间迷失了方向的青少年转向网络寻找“快乐”。 这就是“网瘾少年”较为普遍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77亿,占青少年总体的79.6%,其中60.1%的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从整体上看,青少年对互联网信任度高、依赖性强、安全意识较弱,因而互联网也成为诱发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一条渠道。媒介关于网络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报道时有发生,网络已经给青少年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力和不利影响,它在深刻影响着我国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和进步。endprint

对于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和学校虽早已有所认识,但时至今日依然措施乏力,效果不佳。而家长对网络的危害不是都清楚的,即使有所了解,大多也束手无策。

(四)生活、学习的条件大大改善

毋庸置疑,当代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已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祖辈和父辈,他们不必再为衣食操心,可以专心学习,也可以尽情探寻他们想学的一切知识学问。所以,今天的孩子有着更为宽广的知识面和更强的认识世界能力。

但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也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为孩子提供良好学习条件的同时,也往往容易消弭孩子的意志,使人身处顺境而不思进取,乐于安逸而不思有为。相反,逆境却常常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它不断激励着人们为改变困境而奋发图强。因此,古今中外有不少的父母刻意为自己的孩子创设逆境,催其奋发图强。

(五)国家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市场经济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铁饭碗”,父母们忙于生计,奔波、劳累,生活压力很大,这给青少年造成了一定的生存危机,在他们的幼小心灵中早早播下了奋斗的种子。他们知道,人生的道路将不会“天注定”,今后的职业取向将会扑朔迷离。这种状况与我国传统社会恰恰相反。过去,在小农经济社会,包括新中国建立后的计划经济时代,大多数人自步入童年就基本明确了自己大致的职业走向,而且一辈子都不会有大的改变。那时的人们生存前景虽谈不上美好,却可以做到“小富即安”,只要国家政局稳定,自然界没有大的灾难,人们就可以平稳度过一生。所以,传统社会的人们缺乏危机感,思想保守,进取心不够。

可以说,市场经济环境为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许多青年学子一走上社会就能自谋生计,成就事业,但也有一些青少年因为父母迫于生计,对其监管不到位,成为“问题学生”。我们的教育对此应该深刻反省,尤其是基础教育方面的工作有待改进。

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造就了人们特有的文化心理和人文素养。而文化的生成与改变又有赖于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文化的整体面貌就会呈现新模样。当代的文化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剧变,其对人的成长的负面影响大大抵消了教育的作用,也远远超过了教育目标的预期。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极大地关注这种变化,且必须作出重大调整,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革命”。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的民族才会大有希望。

二、当代文化生态环境变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不可否认,当代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为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出现了许多与我国的教育目标不相一致的因素,其反向作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教育功能的实现,对我国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当代文化生态环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信仰问题

处在全面开放环境下的中国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各种意识形态都在极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面对多元文化的局面,我们的社会在捍卫主旋律的过程中,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祖国的花朵们。年轻一代虽然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主动性越来越强,但他们却出现了认知上的模糊,对理想与信念的选择产生了困惑,以致信仰迷失。一些人受西方文化影响,以个人为中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至上,一些人则陷入了宗教热情之中。信仰的多元化导致了我国年轻一代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而我们的家长与学校注重的是应试教育,把做人的教育摆在了次要地位,在对学生进行理想与信念的教育中主要还是延续老的做法,苍白无力,甚至适得其反。这样的教训是很多的,也是深刻的,它要求我们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从少年儿童开始,开展坚定、明确、行之有效的人生观教育,从家长到学校、社会都将做人的教育摆在第一位。

(二)道德问题

多元文化的涌入严重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大厦,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使其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培养的文化土壤遭到污染,致使许多人身上显现出了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不相符合的东西。比如,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师长,不诚信待人,等等。表现在社会责任方面,冷漠、自私、不计后果等。比如,看到老人倒地无动于衷(这里也有社会学的问题),面对需要救助的弱者视而不见,对于公益事业麻木不仁,面对网络违法缺乏道德自律甚至推波助澜,等等。

(三)人格问题

新的人文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的出现,使得许多青少年“水土不服”,问题频发。在一项对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75%的中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网络游戏上的,而这批学生中竟有90%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沟通障碍。另一项关于大学生的网络调查显示,网络游戏是大学生娱乐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有50%以上的大学生经常参与网络游戏,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他们花在网络游戏上的时间占上网时间的一半以上。沉迷网络不仅使青少年荒废学业,干扰正常生活,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使他们人格扭曲,表现为性格内向、自卑,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精神萎靡,干事不能专心,自控能力差,消极处事。

优越的生活条件还使得不少年轻一代缺乏磨砺和挫折,怕吃苦,抗挫折能力低下,一旦受挫,便情绪失控。

(四)法纪观念问题

社会开放,经济发展,吸引人们眼球的信息多了,诱惑也多了,一些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的青少年极易堕入诱惑的陷阱,漠视法纪,违法犯罪。而鱼龙混杂的信息,尤其是网络视频信息更成了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教唆犯”。有调查显示,青少年中因玩网络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逐渐增多。受网络影响,当前青少年犯罪呈现数量迅速增长、社会危害严重、低龄化趋势明显等特征。

三、结语

当代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严重冲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体系,深刻作用于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等许多方面,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对教育的影响不仅仅是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更深入到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甚至教育体制的所有方面。对此,我们应切实转变观念,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开展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教育革命”,以应对全面开放环境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建立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当代文化生态环境,确保我们的教育目标能够真正实现。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少年生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青少年发明家
谁远谁近?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