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选课走班”教学促进育人模式转型

2015-11-28王勇谷建方

关键词:选课走班教学班教学管理

王勇 谷建方

当前,浙江省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实践阶段。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台州市路桥区大力推行“选课走班”教学探索实践。在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以“选课走班”为标志的新课程改革与当前倡导的育人方向是一致的,它使学校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热情,促进了育人模式的转型。同时,我们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发现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选择:做好人生规划准备

“选课走班”的核心在于“选择性”,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选课走班”最大的改变和特色是给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特长与特点,契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唤醒和激励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开设个性化课程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学会选择。根据浙江省新高考方案,高中学段的“选课走班”除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外,另在其他七科中选三科作为高考项目,并与以后选择大学志愿结合。七选三,按排列组合计算有35种选择方案。它直接与高考选拔制度相结合,相当于将大学生需要面临的课程选择问题,提前放之于高中生身上,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但应该看到,我们的学生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自主力来选择课程。许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只会按照老师和家长告诉他们的明确要求去执行。这显然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与目标相悖。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整齐划一,很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更缺乏人生规划指导。“选课走班”则促使学生在自主选择与自主学习中,对自己当下的学业、未来发展乃至整体人生需要进行自我定位、自主规划,选课就是选择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理性选择提供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学校要开设相应的职业规划课程,使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具备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能明确自己初步的人生职业方向。一年来,台州市路桥区的普通高中均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在义务教育学校也积极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同时要关注国家层面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这促使我们更要关注国家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通过实施《学生个人生涯发展规划之成长记录》、借助职业能力测试等心理测量工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倾向,邀请有关专家到学校与学生探讨交流,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指导,这样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就不会迷失方向。同时,我们还要给学生“选课走班”预留试错、反悔、重新选择的空间。

二、教学管理:从“班级”到“个人”

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学校的教学管理作出相应的变革。必修课“选课走班”,再加上拓展性选修课等课程,课程组合数以千计。有一个描绘“选课走班制”的形象说法,即“一个学生一张课程表”。“选课走班”教学必然会增加很多教学班,学生自由选课必然使课程变动加大,教学管理将更加纷繁复杂。对学校来说,功课编制管理就是前所未有的冲击。再者,学生管理、思想教育、安全防范、教学研究、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估等等,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选课走班”意味着将打破传统班级,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和座位,对学生来说,班级同学变成了课程同学。“同桌的你”不再固定,传统的班级团队意识、凝聚力等可能都要大打折扣。从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选课走班”对自觉性强、自主学习能力强、自理能力强的学生而言有很大优势,这类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有潜力的学科来学习,并且学得好,还可以与今后的职业规划结合起来。但是对基础差、自觉性差、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如果教学管理不到位,那很有可能越来越糟,学生的两极分化将越来越严重。

从教师的教学层面来看,教师难以记住来自各行政班的学生,更不能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教师要树立“大学生观”,把全年级甚至全校的学生都当成是自己教的学生。同时,学校可实行全员德育制,使德育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形成“全员、全程、全域、全心”育人的氛围。在行政班与教学班两条线上,学校都要有不同的管理责任与要求。学校要确立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核心,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起对任教班级学生管理的责任。此外,以双向选择的方式,给有需求的学生配备成长导师,担任导师的教师要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跟踪,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和生活上指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学生管理的层面来看,学校要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学生要树立“学校老师观”——不同年级和班级的老师都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行政班及教学班都应有相应的日常行为规范及教学常规,如《学生“选课走班”上课日常行为规范》《学科班班干部管理办法》等。具体到相关班务工作,包括设立多个课代表、上课点名、维持纪律和日常卫生监督等工作,目的就在于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从而应对“选课走班”教学带来的一些管理上的困难。

三、课程实施:开发整合课程教学资源

如何组织符合学生学习要求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聪明才智,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其实也是对学校教学管理的考量。开发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是“选课走班”顺利施行的保证。

(一)开出丰富且适切的课程

提供给学生选择学习的课程内容,无论是选修课程的开发还是必修课程的分层处理,都是对学校办学能力的挑战。在选修课程方面,内容是否科学,如何开展教研活动,如何组织课程评价,不同学段的课程设置是否有内在的序列,诸如此类的问题对学校而言几乎都是空白。在必修课或基础课程方面,如何深入观察学情、如何分层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等,对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上,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无差异教学,对传统的行政班班级授课制有着十分强大的坚守情结。而“选课走班”后,原行政班学生的差异已转变为层与层之间教学班的差异,同班级之间学生的差异缩小了。如果面对层次的差异而教学实施无差异,“选课走班”教学就会彻底失去意义。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最理想境界,“施教”要成功,就非“因材”不可。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要“有心”,重视“备学生”。真正的“备学生”,就要深入了解学生在“选课走班”背景下的学习和生活现状,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发展规律;真正的“备学生”,就要充分研究学生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和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在拓展选修课程建设方面,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它需要在相关专家的引领下,因地制宜,结合具体的学校条件和学生特点来开发建设。必要的时候,适当引入社会资源也不失为好的办法。当然,课程建设与实施更离不开对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适应“选课走班”教学要求的高素质队伍,是提升教育品质的根本与永恒追求。

(二)教学设施等硬件条件的建设需与时俱进

我们注意到,已经进行“选课走班”且做得比较好的基本上是一些高中学校及城区的义务教育段学校。教学班的增多必然意味着教学空间需要大量增加,而一些特长类、拓展类课程也意味着教学设备的配置需要补充更新。显然,短时间内硬件设施的建设是很难满足所有要求的,一些农村薄弱学校的形势更为严峻。但是实践表明,学校通过充分挖掘教学空间资源和提高教学空间利用率,或与距离相对较近的学校统筹安排,同时适当利用社会资源,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燃眉之急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选课走班教学班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雅韵·智慧·健康
开展对外交流增强文化辐射
——厦门老年大学举办海外教学班
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选课走班教学思考
选课走班形势下的分层化学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复习策略设计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