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成书问题辨析

2015-11-27赵灿鹏

社会科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梁启超

赵灿鹏

〔摘要〕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全面总结有清一代学术思想的开拓性著作,为清代学术史研究奠定了基本格局,影响至为深远。但关于这部广泛流传的著作本身的历史,迄今尚少有比较细致准确的研究。关于此书的成书过程与早期版本情形,既有学术文献的叙述颇不明朗。本文广泛稽考相关文献,对这部学术名著的早期历史进行梳理,深入讨论有关撰述、发表、成书等方面问题。

〔关键词〕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近三百年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5)04-0188-04

在梁启超的所有著作中,《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无疑可以列入最受欢迎者之列,由其再版次数之多,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仅就1949年以后单行本的粗略统计来看,海内外共有20余家出版社,先后印行过40余版,其中台湾中华书局一家,就有10版之多;2014年有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家机构,约略同时推出此书;最近的版本,则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的“世纪文库”中的一种。①各种新出版本中,特别值得学者关注的,为商务印书馆2011年出版的夏晓虹教授与陆胤先生新校本,校订颇见用心,是较好的一个版本。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全面总结有清一代学术思想的开拓性著作,在著述体例与内容范围方面均具有开创性,甚得学者推许。②对于民国时期的学术界而言,梁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具有一种“范式”的作用。1930年代,蒋维乔、钱穆、陈嘉霭、张西堂等著名学者,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各大学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学术史、思想史等课程,并有多部相关著作先后问世。③凡

此种种,皆为梁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产物。以钱穆为例,他在北京大学史学系与清华大学历史系,开设“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研究”课程,是“因与任公意见相异”,而因此立异之故,在北平学术界即引起“群相注意”(钱穆:《师友杂忆》,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162-163页)。

然而遗憾的是,关于梁启超这部广泛流传的著作本身的历史,迄今为止,尚少有比较细致准确的研究。关于此书的成书过程与早期版本情形,既有学术文献的叙述颇不明朗。夏晓虹教授、陆胤先生2011年新校本的《校订说明》,及书后附录夏晓虹教授《作为讲义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文,关于成书与版本问题已有相当涉及,然仍多阙略,不尽完善。笔者谨就此题草成小文,恳请方家教正。

关于此书撰述的缘起、时间,一种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原为梁启超任教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时所编的讲义,约撰于一九二三年冬至一九二五年春之间。”〔1〕此说语焉不详,今试稍加辨析。

按1923年7月,梁氏在南开大学暑期学校讲学,编有一部《清初五大师》讲义,这是《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最早成稿的部分。1923年7月13日,梁氏致蹇念益(字季常)书谓:“日日编南开暑校讲义也(正甚得意)”。转引自丁文江等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00页。同年7月31日致张元济、高梦旦书谓:“一月来在南开演讲,带编讲义,日不暇给……顷南开讲义将完”。转引自丁文江等编《梁启超年谱长编》,1001页。清初五大师指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朱之瑜、颜元,内容分载《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五、六、七、十章。南开讲义未见传本,检王永祥著《船山学谱·船山先生传记录》摘录《梁任公评船山》,有小注“据南开大学暑期学校《清初五大师》讲义”《丛书人物传记资料类编·学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531页(二十二叶上)。又1977年4月台北出版的《湖南文献季刊》第5卷2期,刊有梁启超撰《王船山的学术思想述评——据南开大学暑期学校清初五大师讲义》一文(参见傅淑华《王船山〈老子衍〉之研究》,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年,132页)。,内容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七章有关王夫之的部分大体相同。

1923年9月开始,梁氏担任清华学校特别讲师,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丁文江等编:《梁启超年谱长编》,978页;《一年来学校大事记》,《清华周刊》,第十次增刊,1924年6月,页码另起,1页;梅汝璈:《欢迎梁任公先生》,《清华周刊》,第288期,1923年10月5日,1-3页。按梅文称梁氏为“本校国学讲师”,又彭光钦《请梁任公先生讲中国学术史》(《清华周刊》,第299期,1923年12月21日,3页)云“现在刚讲近三百年学术史”,张荫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附表一(明清之际耶稣会教士在中国者及其著述)校补》(《清华周刊》,第300期,1923年12月28日,17页)亦谓“梁任公先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讲演”。,授课时间为每周三晚七点半至九点半崔国良等:《梁启超与张伯芩张彭春》,郭长久主编:《梁启超与饮冰室》,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175页。崔文谓课程名称为“最近三百年学术史”。,讲义即《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清华讲义今有存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故严格说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1923年秋即已成书,过去将其撰著时间下推至1925年,不确。有学者说此书为梁氏任教清华大学研究院时的讲义陈勇:《钱穆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16页。按此说出现甚早,民国年间李肖聃著《星庐笔记》(绛希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39页)已谓:“清华大学设研究院,梁与王国维、陈寅恪俱为导师。于是梁著《清代三百年学术史》,本其先所述《清代学术概论》而增修之。”,实误,按清华学校于1925年始设立大学部与研究院(先设国学一科,通称国学研究院)。〔2〕又1924年春,梁氏在南开讲学,题目为“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内容系清华讲义的一部分,此时复作增订。丁文江等编:《梁启超年谱长编》,1008、1014-1015页;崔国良等:《梁启超与张伯芩张彭春》,郭长久主编:《梁启超与饮冰室》,174页,惟崔文误系此事于1923年。按1924年4月23日,梁氏撰《亡友夏穗卿先生》(《晨报副刊》,第九四号,1924年4月29日,第一版)文谓“我正在这里埋头埋脑做我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头《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篇”,同日致张元济书谓“顷著有《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篇,本清华讲义中一部分”,同日复张东荪、陈筑山书云“日来因赶编讲义,每日埋头脑于其间,百事俱废”,此前4月16日与梁令娴书云“我每日埋头埋脑著书……平均每日五六千字”(转引自丁文江等编《梁启超年谱长编》,1014、1016页)。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讲义全文分为十六章,前十二章曾于1924年5月至1925年6月间,连载于东南大学史地研究会编辑《史地学报》第三卷第一至八期;第十三至十六章题名《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其中第十三至十五章于1924年6月25日至7月10日、8月10日至9月25日,连载于《东方杂志》第二十一卷第十二至十三、十五至十八号,第十六章阙载。参见朱维铮《校注引言》,《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朱维铮校注,2页;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三卷,455页,“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条目,撰者胡逢祥。惟学者已往皆未注意到《东方杂志》所刊《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后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单行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重印本),阙载第十六章的情形。

而1923年11月8日,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刊载梁氏《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讲稿之一〔3〕,这是梁氏《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最早公开发表的一部分。此后11月14日,12月25日,1924年1月4、8、9日,《学灯》连续刊载梁氏《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讲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三集,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874、875、876页。许啸天编《国故学讨论集》(上海:群学社,1927年),第二集收录梁氏《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一至四章,疑即据《学灯》刊本。;1923年11月27、28日出版的《学灯》,还刊有梁氏《清初五大师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朱舜水颜习斋学术梗概》一文,亦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讲稿之一。〔4〕

又1923年12月1日北京晨报社出版的《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载有梁氏《清代政治之影响于学术者》一文,即《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二、三、四章梁启超《清代政治之影响于学术者》(《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北京:晨报社编辑出版,1923年12月1日,9页)谓:“本文为今秋在清华学校所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第二章”,实则内容包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二、三、四章《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中、下)。;约略同时,1923年12月2-4日出版的《晨报副刊》第三○五至三○七号,载有梁氏《清初五大师学术梗概》一文,是他10月在北京平民中学五次演讲“清初五大师”的笔记陈哲文回忆,载《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平民中学)校庆纪念专刊》(1991年印行),转引自刘乃和《陈垣年谱》,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8页;耿申等编《北京近代教育记事》(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年,162页)记梁氏讲演题目为“清初五大师学术”。梁氏讲演笔记后收入那志良编《(平中)学术演讲集》(第1集,北京:平民中学,1925年),题为《清初五大师》(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 社会科学(总类部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18页);以及许啸天整理、胡翼云校阅:《王阳明集》(上海:群学社,1926年),题为《清初五大师学术梗概》(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 哲学·心理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130-131页)。,类似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五、六、七、十章中有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朱之瑜、颜元等内容的简本;1924年1月25日出版的《东方杂志》第二十一卷第二号,载有梁氏《颜李学派与现代教育思潮》一文,内容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十章近似此文有北平四存中学校1930、1934年铅印单行本,以《颜李学术》为名,副题“梁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节录”,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参见李国俊编《梁启超著述系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221页。;1924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国文学会编辑出版的《国文学会丛刊》第一卷第二号,载有梁氏《清代政治与学术之交互的影响》一文,是他1923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国文学会的四次讲演笔记梁氏在国文学会的讲题亦为“清初五大师”,参见梁容若《梁任公先生印象记》,载吴其昌《梁启超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附录,198页。梁氏《清代政治与学术之交互的影响》一文,又曾作为王桐龄著《中国史》第四编(北平: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之序言刊行。按《清代政治之影响于学术者》前有梁氏识语:“本文为今秋在清华学校所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第二章……近顷在师范大学国文学会续讲此题,颇有所增订,未及校改。或将来该会有笔记,可资参考也。”,即《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二、三、四章,而内容多有引申发挥;1924年2月10日出版的《东方杂志》第二十一卷第三号,载有梁氏《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一文,近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相关内容的提要之作;1924年3月2-6日出版的《晨报副刊》第四三至四七号所载梁氏《清学开山祖师之顾亭林》一文,即《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六章第一节。参见李国俊编《梁启超著述系年》,223页。按《梁任公近著》(《清华周刊·书报介绍副刊》,第九期,1924年3月,35页):“《清学开山祖师之顾亭林》……此为任公在清华讲演近三百年学术史一部分”。

1926年7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全书由上海民志书局出版。笔者所见民志书店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版权页署“民国拾五年七月出版,民国拾八年十月四版”,参见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哲学·心理学)》,133页。李国俊编《梁启超著述系年》(226页)谓《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有1924年民志书店单行本,疑误。有学者撰《梁启超清代学术年表》,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撰著时间系于1929年,并谓“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如以完帙型式出书,当不会早于一九二七年”〔5〕,不确。梁氏于1929年1月19日去世〔6〕,有学者说“在作者生前,全书似未以完帙形式公开发表过”〔7〕,亦误。该书另有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饮冰室合集·专集》本,及同年出版单行本,之后翻印本甚多,兹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代,日本学者岩田贞雄曾将梁著翻译出版,题名作《支那近世学术史》(东京:人文阁,1942年)。〔8〕

198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朱维铮先生校注的《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收录《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一个获得学界广泛好评的整理本。吴铭能《梁启超清代学术史研究述评》(台湾“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编:《清代学术论丛》,第三辑,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451页)附录朱先生于1997年1月15日致吴先生书云:“拙校注即将出修订版。”然十余年过去,朱先生亦已于2012年去世,尚未见此书修订版问世。但是朱先生未使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学灯》《史地学报》与《东方杂志》三种刊本参校,实则其文字颇有校勘价值;且此书的最早版本——清华讲义本现仍存世,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并藏有民国年间辅仁大学铅印本一种,皆可作为校勘时的重要版本依据。按夏晓虹教授、陆胤先生2011年新校本,已使用国图藏清华讲义本、《史地学报》本、《东方杂志》本互校。又《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前有作者于1924年5月7日撰《绪言》六百余字,即同年4月23日致张元济书中所谓“小序”转引自丁文江等编《梁启超年谱长编》,1016页。,介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内容、结构、目的、写作方法等,与此后刊布之成稿颇有差异。比如《绪言》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全书约四十余万言”,而成稿只有20余万字;即以《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部分而言,梁氏计划撰写十八章,其中政书、金石学、佛学、编类书、刻丛书及目录学、笔记及文集、官书等七章,未见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知终未完稿。此序于考察梁氏学术思想之演进,不无参考价值。此外,张荫麟曾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附表“明清之际耶稣会教士在中国者及其著述”作过校补〔9〕,所举梁氏之误,朱先生校注本已有部分校正,亦有未校出者。将来学者重新校印此书,除各章节相关单行发表各文之外,理应补入此二篇作为附录。

〔参考文献〕

〔1〕〔7〕朱维铮. 校注引言〔M〕//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2,2.

〔2〕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九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3-34.

〔3〕〔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三集〔M〕.北京:三联书店,1959:874.

〔5〕詹海云.论梁启超的清代学术研究〔M〕//台湾“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编.清代学术论丛:第三辑.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392-394.

〔6〕丁文江等编.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198.

〔8〕李庆.日本汉学史:第二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04.

〔9〕张荫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附表一(明清之际耶稣会教士在中国者及其著述)校补〔J〕.清华周刊,1923(300): 17-20.

(责任编辑:许丽梅)

猜你喜欢

梁启超
梁启超故乡乡名异说考辨
梁启超:体谅他人是一种修养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梁启超论教育》
梁启超接受劝告
这是我唯一的选择
梁启超童年趣事
梁启超三拒红颜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