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职康复治疗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性改革

2015-11-26陈志强马素好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实验课基础医学

李 娜,陈志强,马素好,陈 容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

民办高职康复治疗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性改革

李 娜,陈志强,马素好,陈 容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

针对高职高专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康复专业特色人才的目标,对康复治疗专业医学基础课程进行整合性改革,通过一系列改革方案的实施,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得到增强,为新型医疗特色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

康复治疗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性改革

康复治疗专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残疾人和各种功能障碍而影响到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慢性病患者以及老年患者。巨大的市场需求促使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开设康复治疗专业,但如何培养出具有扎实医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专业特色人才是目前极为关注并正在探索的热点问题。

基础医学课程是康复治疗专业的必修课程,不仅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完善知识结构有着较强的支撑作用,而且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然而,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对康复治疗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采取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即便有改革也仅仅是进行了如增加或减少课程门数及学时数等小的调整,没有突出康复治疗专业的专业特色,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没有按照专业特色安排各门课程的内容及学时数。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校教师在分析医学基础课的知识结构、学生认知规律和对专业临床课铺垫要求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界限,对康复治疗专业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整合性改革,现介绍如下。

1 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

在20世纪,西方国家的医学教育部门就对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正常形态)、生理学、生物化学(正常机能)、病理学(异常形态)、病理生理学(异常机能)和药理学(治疗)等多个学科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近些年,在国内一些本科大专院校也有类似的探索,如秦志华[3]、姜凤良[4]、罗萍[5]等针对不同的专业对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1 理论课程整合改革

本校教师根据康复治疗专业培养目标,优化各学科教学内容,重新构建系统化的医学基础课程体系,组织编写了康复治疗专业医学基础教材。本次课程改革的主旨思想是按照形态和机能对医学基础课程进行归类划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系统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具体课程整合方案: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包括正常形态和异常形态);将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人体机能学(包括正常机能和异常机能);将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将药理学内容进行整合,变为药物学基础。

1.2 实践课程整合改革

在国内的实践教学方面,莎日娜等[6]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就遵循了对各门课程相关内容进行衔接、删减与专业无关的内容、增加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等的原则;廖林楠等[7]主张理论实践一体化,理论课和实验课保持一致。我校在康复治疗专业医学基础实践课程改革中汲取以上经验,开展了“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探索,让教师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8],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解原理、掌握技能、学会应用。

课程改革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本次课程改革提高了学习兴趣及知识理解力、增强了学习效果,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课程改革后学习效果调查

2 教学活动实施

2.1 集体备课

改变以往各个教研室各自备课的状态,把各科教师集中到一起,打破学科界限,进行集体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注意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衔接。下面以神经系统的集体备课为例,具体见表2。

表2 神经系统集体备课

2.2 导入课程

导入课程的时间、内容、方法都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在设计导入课程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注意各门课程的上下衔接,最后导入课程,导入课程的过程要有教师个人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

2.3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要跨学科讲解,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阐述,让学生有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各章节的重点,进而突破难点,将知识内化,并应用到工作实践中。

2.4 教学方法改革

伴随教材和教案的改革,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发挥自身优势,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比喻法、微课、翻转课堂等。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把以往“一考定终生”的考试模式改为“6+3+1”考试模式,即理论课成绩占总成绩的60%,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实验课作业占10%,实验课出勤及课堂纪律占10%,实验课考核占10%),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回答问题、课堂表现等)占总成绩的10%,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4 结语

总体来说,经过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秩序、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得到了有效提升,这说明此次教学改革有正性作用。但是,本次教学改革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各个学科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整合,比如神经系统的大体结构还是由人体解剖学教师讲授,微观结构仍然是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师讲授等,各个知识点之间未能完整衔接。接下来的时间里,本教学团队将进行深入探索,删除各个学科重复出现的内容,实现各个知识点的无缝衔接。

[1]李伟东,寿佩勤,况炜.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2011(5):39-40.

[2]顾春娟,陈莹桦,杨智昉,等.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2):38-42.

[3]秦志华,苏蓓莉,陆国芳,等.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73-74.

[4]姜凤良,张丽莉,李雪萍,等.高职高专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40-41.

[5]罗萍,沈华杰,李树香,等.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与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8):794-795.

[6]莎日娜,李树香,甘萍,等.改革医学基础课程 服务医美专业建设[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2):73-74.

[7]廖林楠,林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医学基础课程中的探索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5-16.

[8]吕聪敏,赵悦品.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1):174.

G423.04

A

1671-1246(2015)14-0131-02

河南省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Wjlxl13091);郑州地方高校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工程第六批立项项目(ZZJG-C6040)

猜你喜欢

实验课基础医学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医学的进步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有趣的实验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医学
高中化学实验课改进和实践及其效果评价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