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应着力的几个习惯

2015-11-20谭爱斌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正误成语习题

良好的习惯是学习优异的原因之一,高中语文的学习更体现良好习惯的优势。培养良好的习惯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长远目标,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为核心,把教学中心从讲授灌输转移到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全方位引导学生成长。良好的习惯有多种,笔者以为高中语文的学习应突出三种习惯的培养。

一、观察的习惯

这里的观察不是观察社会、观察人、事、物,而是对语境、对习题的观察。现在不少高中学生学习习惯比较浮泛,对问题的阅读只是浮光掠影,了解片言只语,殊不知,问题的“已知条件”都没有抓住,都不能用,怎么解答问题?再容易的问题也变难了。一个人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阅读、理解问题的速度,影响到能否迅速找准突破口,进入思考状态,把思维切入。

观察语文习题,就是要在阅读完习题之后能整体发现分散在各处的提示信息之间的联系,构成“思维链”,而不是无视信息的关联让它们各自存在。所以发现要点信息与发现信息关联是观察能力的核心指标。比如判断选项“中国政府认为,中国海军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无可厚非,完全合法”中的成语“无可厚非”的正误,对整个句子观察后发现“完全合法”这个信息很重要,它关系着这一成语的使用情况:既然是完全合法,就是没有错误,不该非议;而无可厚非是有错误但不必要过分指责,此处误用。同样,对选项“徐教授不赞一词,严肃地指出了文章在逻辑上存在的诸多错误”中成语“不赞一词”的正误判断,也需要观察发现“诸多”与之的对应关系,“诸多”一词提示该成语是误用。

学生观察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经常引导和提示,多训练多实践,一旦养成,受益匪浅。

二、标划的习惯

标划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之一种。多年的教学发现,很多学生读书、做题都很注意“卷面整洁”,读的书可以再卖,每次读的总是前几页;做的题只剩“答案”,根本看不出思路。任务之间缺乏关联性,记忆保持的时间极短,当再次复习时又原地踏步,“重新来过”。语文的阅读信息量大,提炼概况后发现很多“水分”,但是习题的文字都是“精选删改”后不得不保留的,因为既要不增加阅读量,不用些没用的文字,又要给予足够的提示,便于学生解答。不少教师说,试卷上的文字都是有用的,而有用的文字你却弃之不用,那当然是“非常难、特别难”了。而标划的习惯能让你减少许多幼稚的失误,在题海中“浩浩乎”地遨游。

读题过程中,大脑指挥手,而手如果不参与活动,不标划读到的信息,那么大脑就缺乏信息反馈,就可能缺乏后续的命令而使思考止于表面。树立了题目的信息都有用的观念后,就可以用“指读”的方式来寻觅信息并予以标划,使之凸显出来。比如,问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一诗中“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里的“哪种”“修辞”就非常重要,标划之后就在头脑中巩固了印象,就是展开思考的依据。“哪种”就不会是多种,答一个就够了;“修辞”就不能答非所用,说什么联想、想像,象征等等。

三、追問的习惯

题目只是检测学习情况的辅助手段,平时的学习不能为题而题,不能练习做完了,答案纠正了就“万事大吉”了。应该自我追问下:识记的知识有哪些没到位?阅读、解题的习惯有没有不足?思考的方法有没有提升?等等。目前,为数不少的学生目标定在做题上,而不是放在通过做题反思知识的掌握与方法的运用上,一题做后、讲后,用同样的题型去考查同样的知识还是“依然故我”,一错再错。这种教学效率非常低下,学习没有长进,反而学习的兴趣在逐渐消磨。

追问,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以题目为起点,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究、主动寻找,积极延伸拓展,而不满足于浅尝辄止,把一题的效用发挥到最大。比如在做完了对近义成语“别有天地、别出机杼、别出心裁”的辨析填空之后,可以再与“别有洞天,别具一格”作比较,还可以防止“别出机杼”一词在字音题中考查“杼”的读音,在字形题中考查“别出机杼(抒)”“别出心(新)裁”的正误等等,然后优化平时学习中分类归纳、比较的学习方法。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无疑非常正确非常必要,但遗憾的是在考试压力下,还有不少教师认为自主学习投入多、收入少,不如灌输见效快。其实,平时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就是考前教师不灌输,考试下来的结果也会是很好的。想赢怕输而不敢尝试新方法、新观念,只会输得更狼狈,而这输又不是教师个人的输,很可能是“误尽苍生”。因此,愚以为,高中语文教学,不妨从这三个习惯上发力。

谭爱斌,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猜你喜欢

正误成语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环境史衰败论叙事的正误及其评判尺度
抓住习题深探索
Hollywood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判断正误
正误辨析一例
拼成语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