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

2015-11-20潘彤彤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美好事物鉴赏能力教学内容

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深化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很有必要,这不仅能够引导大家从深层次理解与剖析教学内容的含义,这也会非常有助于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的构建。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本中那些好的审美教育的素材,并且要引导大家对于这些内容展开深入剖析。这会很好的实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对于文本有更深刻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在审美教育展开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于美好的事物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这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很有帮助。课本中的很多教学素材都是很有价值的审美教学资源,无论是抒情散文还是古诗词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中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也蕴含着很多有价值的审美元素。让学生对于美好事物形成良好感知才能够引导大家在赏析这些文本时产生更深刻的体会,这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关键所在。

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本中好的教学资源,并且对于这些内容有充分合理的利用。例如,在讲解古代诗文作品的时候,不仅要告诉学生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思想情绪推动下创作作品的,以及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个人情感和社会心理,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也会让学生更容易和作品表现的情感沟通,产生情感共鸣。这才是高效的审美教育应当有的方式。

二、对于文章中的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

教师在一些有针对性的文本的讲授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文章中的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无论是文章中所使用的优美的语言,还是文章中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情感意蕴,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部分。培养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这就是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审美体系的过程,这也会让审美教育更好的在课堂上得以渗透的模式。

不少教学文本中都有着很多值得挖掘的教学内容。譬如《药》的结尾的景物描写,作者运用的是连串的冷色调:两顶“花白的头发”、“几朵青白的零星的小花”、“支支直立的枯草”、“铁铸一般的乌鸦”,即使有一点暖色,也淹没在冷色之中,“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钱锭”……。显然,要充分理解作者借这“安特莱夫式的阴冷”达到烘托悲剧氛围的创作意图,就必须引导学生去感觉色彩的审美意味,把它当作一幅画去欣赏。让学生对于美好事物形成良好的感知,这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这也是审美教育中应当实现的一个教学目标。

三、给学生的审美体验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教师在展开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时应当选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并且应当结合教学文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环节的创设。教师应当给学生的审美体验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对于很多有针对性的内容要鼓励与引导学生自己去慢慢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和文章描写的内容有更近距离的接触,这也是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字中,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內涵的一种模式。

教师要结合所讲授文章的特点创设更多合理的教学环节。例如,《项链》的结尾是小说的高潮部分,讲到这里时,教师可以用深沉的语调念道:“唉!我可怜的玛蒂乐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念完后教师可以停顿片刻,让这种凝重的气氛能够在教室里稍作停留,教室里一片寂静。这样一个短暂的空白留给学生的其实是一片偌大的想象空间,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实际上潮流汹涌。果然,当老师提出“你认为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会有什么表现”时,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大家从很多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也十分深刻。最为重要的是,在这种灵活的教学环节的设置下大家对于文章中的审美元素有了更进一步的获知,大家对于文章的体验也更为深刻。

结语: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审美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选取更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并且要引导大家对于文章中的美好事物有更好的鉴赏能力。这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很有帮助。同时,教师要给学生的审美体验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这往往能够让学生对于文章中的审美元素有更深刻的体会。

潘彤彤,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猜你喜欢

美好事物鉴赏能力教学内容
为什么是“不三不四”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Take No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