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示弱 激活课堂

2015-11-20杨宁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春酒先学作文

我发现教师智慧示弱,是激活学生的一剂良药。近几年的课堂实践中,我将示弱的范围扩大,做个“笨”老师、“懒”老师,适当放手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活动措施如下:

一、自主预习(先学)我能行

预习是学习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预习方案招标会”,各个小组拿出自己的预习方案进行评比,再由全班同学选出最佳预习方案。学生按自己设计评选出的预习方案从朗读课文,到掌握字词,感知文意,我有疑问等一步步自主先学,有效的完成预习。

二、质疑探究我更棒

在课堂中,要讲什么呢?也由学生定。孙绍振先生说:“应该有一种自觉,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从学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无知,甚至是再望也还是无知。”因此,我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先学中自主反思,自己找出“一望无知”处。并且课前让每个小组组长将自主先学中提出的疑问写在黑板的“我有疑问”栏。课堂上小组之间互相质疑,合作探究,自主解答。当然,老师还要注意重难点的把握,学生质疑探索如未能很好解决重难点,怎么办?别担心,继续“示弱”。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索,在小组互助,师生合作中探寻答案。例如:在学习《春酒》一课时:1、学生先展示自主学习成果:①什么是春酒?②字词读音及运用;③感知文意:文中写了那些人?那些事?④感知人物:我喜欢文中的    ,因为从文中       词句中,我感受到了       。2、“质疑问难”:各小组质疑问难的问题也比较集中,大致归为两个问题:①探究主旨:想一想,作者仅仅在怀念春酒吗?②探究写法:作者为何能将多年之前的“春酒”如此醉人呢?学生很好的把握了文章的重难点,小组在质疑探究中把握了文章主旨,赏析了传神语言。我就进一步“示弱”:你了解琦君吗?她为何会对故乡有这样刻骨铭心的深情?引导学生联系作者人生经历,进一步理解作者思家之情怀。这样学生在质疑探究中问学、互学,相互“教学”课堂活跃起来了。

三、课堂作业我布置

作业的布置,我也放手学生,做什么学生定。当然我们先进行“作业招标”,各小组集思广益,制定作业方案,如练字(每天30字)、美文推荐(每周3篇)、每课学习中的字词、阅读训练。内容的选择与数量全由学生自主选择,由各学习小组轮流布置,学生自主检查评议。学生对自己布置的作业内容更易接受。而学习小组间的互批评比积分又激发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大家都比着谁完成的最好,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四、活力作文我做主

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更是教师学生所“惧怕”的内容。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学生写不出好作文,教师批改作文忙得要命,累得要命,可学生并无多大长进。作文着实让语文教师头疼了。如何有效激活作文课堂?如何切实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水平呢?深思熟虑之后,我再次“示弱”,交出作文批改的大权,让学生自己互批互议。为此,我首先指导学生批改作文的角度及方法,制定批改方案。引导学生从审题、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角度先小组内互批互评,然后选出小组优秀习作。各小组将本组的优秀习作再次进行讨论修改,修改提升后打印成稿,發至班级周报编辑部,由学生自己编辑成报,并在下次作文课之前印发给每一位同学。方案一实施,学生们立刻被激活了。每一位学生都仔细阅读批改着同学的作文,发现亮点,指出不足,小组内讨论及时修改。在互相批改的过程中,学生们明确了什么样的作文好,好在哪里;什么样的作文不好,如何修改。因为每周每组都有至少一位同学作文登报,这使同学们信心大增,热情大增。每一位同学都想成为班级周报上的一员,看到自己作文上了报,感受那成功的喜悦。学生再也不怕作文了,而是盼望着写,盼望着批改,盼望着见报。我呢,作文批改再无负担了,而是着重引导学生在作文课中开展“周报展风采”活动。学生们各抒己见,再次赏析评议优秀作文,品亮点,议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用同伴的优秀习作引领学生感受写作的魅力,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大有长进。

本学期,我将班级学生的优秀习作汇编成班级文集《蔷薇花开》。学生们见到自己的文章印刷成册,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写作兴趣愈加浓厚。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一次次品尝到了“示弱”的甜头,感受到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我们班的学生越来越自信了,个个都是小老师。课堂中,你可以看到讲庄子的小老师,讲红楼的小老师,讲鲁迅的小老师……是呀,学生常常质疑,亦能常常解惑。我想:教师的职责也正是如此,不仅授之以鱼,更在于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和习惯。

杨宁,教师,现居江苏新沂。

猜你喜欢

春酒先学作文
发挥先学先行作用 凝聚青年担当作为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美食里深藏着爱与感恩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小小回春酒帮你赚大钱45岁残疾大哥卖回春酒一年赚一套房
浅谈“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优点
《春酒》中的民风民俗
如此铺排意何在——《春酒》教学价值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