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要播下粒粒种子

2015-11-20齐彩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韩麦尔心智品格

人的一生就像农民在劳作一般,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语文老师应该给处在人生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的心上种下生命的种子、善良的种子、快乐的种子将会使学生最终收获最甜蜜的果实。

一、生命的“种子”,掘醒初中生的生命意识

处在初中时期的学生,如朝阳、似花朵,处在生命中最璀璨夺目的季节。并不是只有饱受磨难,历经沧桑的老人才能品味生命的味道。其实生命意识在学生初中时期就该播种,这样他们在漫漫的人生之路中才能充实而无憾地度过。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将掘醒初中生的生命意识作为授课目标,授课中在学生心中播下生命的“种子”,并让它发芽、生长,最后时刻提醒学生敬畏生命。

如,初中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2课《秋天的怀念》一文,将伟大无私的母爱生动地描写出来,再现了史铁生母亲高大伟岸的身影。文中的诸多细節描写,让读者每每读到都潸然泪下。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的心情必然异常沉重。一方面为深沉伟大的母爱而感动,另一方面,对作者双腿残疾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应将史铁生的生平事迹讲给学生听:他用坚强的意志支撑起残缺的躯体,一次一次思索着生命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应当从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何时开始感恩父母?躯体残缺的人的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父母之恩,比天高,似海深;还不完,报不清。初中学生对这些的认识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叛逆的时期难免做到尽善尽美。初中老师应当让学生纠正之前的错误观念,掘醒初中生的生命意识。不要觉得自己还小,还没有能力报恩父母。生命就是这样,树欲静而风不止,报恩需尽早。生命的意义在于坚强活,用钢铁般的意志支撑起残缺的躯体,让生命活出色彩。

二、善良的“种子”,升华初中生的善良品格

初中时期是学生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针对此时期学生的成长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应该将善良这一品格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最终使学生以善待人,善待自己。当善良的种子种到学生心田后,沁人心脾的善良之花的花香必然使初中生的善良品格得以升华。善良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德,在人性中闪耀着美丽的光环。

如,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一文中,起初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经常拿着铁尺体罚学生,刻板而严厉。然而当法国被德国攻占,他们这些国破家亡的孩子在上最后一节母语课时,韩麦尔先生竟然穿着正装,打着皱皱巴巴领结,戴着黑丝帽,对他们柔和又严肃地宣布:这是他上给学生们的最后一课。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诸多地方的细节刻画,描写出一位性格善良,严肃认真,热爱祖国的知识分子面对国破家亡的命运,对祖国学生深沉的爱。初中语文老师在授课中,应当抓住以上有效的细节描写,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憨厚善良的韩麦尔先生面对德国入侵的无奈和对祖国的无尽热爱,让初中学生感受到善良的韩麦尔先生带给作者的巨大精神力量。

又例如初中七年级下册27课《斑羚飞渡》中,当羚羊群被猎人围困,面对前有悬崖,后有猎人的绝境,善良的老羚羊们选择拿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整个羊群的生存。教师在教课中,应积极引导,把学生带入到这种意境中,让学生感受羊群那种厚重、最无私的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中被深深打动和感染,将善良的品质养成、升华。

三、快乐的“种子”,培养初中生的快乐心智

追寻快乐是人的天性,在快乐学习生存的人生才最有意义。时至今日,应试教育使初中生逐渐沦丧为考试机器,逐渐丧失了对快乐的自然追求。学生应当保持天真快乐的天性,这对学生的快乐成才极为关键。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将快乐的种子播种到学生心田,培养初中生的快乐心智,让他们快乐的生活,快乐地成长。

如,七年级下册第22课《荒岛余生》,当主人公因沉船事故流落到荒无人烟的荒岛上,寂寞和孤独充斥着主人公的内心。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面临缺少食物和饮水的生存考验,主人公坚强地克服了一切困难,顽强地存活了下来。然而更难熬的是孤独一遍遍涤荡着主人公的内心,甚至一度是他放弃生的希望。然而他懂得了顺应自然界的法则:既然不能改变,何不欣然接受一切。从此,主人公不再纠结,他开始适应一切,他通过各种方式来排遣寂寞:通过在墙上划痕迹来记录时间,通过写日记来记录每天的心情。最终,靠着惊人的毅力和乐观的心智,他活了下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从而培养学生快乐的心智,让快乐之种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

齐彩英,教师,现居内蒙古乌兰察布。

猜你喜欢

韩麦尔心智品格
塑造心智教师 构建心智课程 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校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下课之后
再议《最后一课》的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