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童话《去年的树》的深层研读

2015-11-20刘贵敏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主旨大树鸟儿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讲的是一只鸟和一棵大树的故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每当我阅读这篇文字或听同行们讲这篇课文的时候,心里总会莫名升腾起一连串的疑惑和一个又一个的猜问。新美南吉是谁?他怎么会写出如此悲情的故事?他该有怎样的生平?教师在教学中又该如何把握这篇文章的主旨呢?

经过大量資料查阅和深层研读,横亘在心中的疑惑一一解开。《去年的树》虽然写的是一只小鸟和一棵树,实际上表现的是生活中的人,揭示的是人的思想和感情,作品是一篇指向人类生命情感体验的表达,碰触的是关于“失去与死亡”的主题。

一、对文本信息和作者身世背景的研读

从文章开头铺垫的意蕴上看:“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读了这段文字,善感的心灵都会体会到这是多么幸福温馨的画面,这是多么美好快乐的时光,这是多么心灵相融的爱意呀!鸟儿依恋大树,大树爱怜鸟儿。

从文本塑造的角色性格上看:一只小鸟,一棵大树,小鸟单纯活泼无忧无虑,大树沉稳耐心充满爱意,恰如一对幸福依偎的母子。面对分离,大树伤感、忧虑而又克制地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有一种欲言又止的忧思;而小鸟的回答脱口而出,爽快而又率真,语气中透出未经世事的单纯——“好的,明年的春天我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而从课文的情节上看:正面描写的只是一只鸟儿在不断地向前飞,不断地向前找,直至找到火柴点燃的灯火,课文一直外显的是小鸟对大树的恋情。那个曾经让它坐在树枝上唱过歌的唯一的、别人不能代替的那棵“树”。我认为作者在这里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主体情感体验融入到了童话创作中——这哪是鸟儿在寻觅呀,分明是作者在渴求!这棵“树”象征着作者不可割舍的母爱亲情,是作者心中的意象外露。细心的你一定也能揣摩到作者写作的原始情感心迹。

二、对新美南吉作品特点和他的写作价值追求的研读

新美南吉从14岁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一直笔耕不辍。一生总共创作了童话123篇、小说57篇、童谣332首、诗歌223首、俳句452首、短歌331首、戏曲14部、随笔17篇,还有一些只留下题目但没见到内容的作品。以不满30岁的年龄而留下如此多的作品,新美南吉的勤奋和才华可见一斑。

他的作品虽然有的语言幽默,让人忍俊不止,但很多作品是以“离别和孤独”“失去与死亡”为主题,让人笑中带泪,包含了太多“悲剧色彩”。一度曾遭人反感和误解,曾被之前的日本国语教学委员会指责“看似随意地情景描写以及心理描写所形成的悲剧色彩不宜让孩童过早体会”。

“悲剧色彩”是南吉作品与其他人显著不同的特点。南吉曾在1926年7月的日记中写道:“那充满悲伤的文章,或许是我前世与生俱来的吧,所以,我不会摒弃。如果没有悲伤,故事就不是故事。因为悲伤才有爱,我要写包含悲伤,也就是充满爱的故事。”正是这种悲剧意识,他的作品才给予我们独特的审美体验,彰显出了他作品的独有价值。

三、对教师如何把握文本主旨的研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对《去年的树》的主旨把握往往不够准确。教学参考书上的建议,又有些过分开放与多元。如:“对课文蕴含的道理,学生的认识可能不太一样,如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要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要无私奉献等,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支撑的理由,不脱离文本的本意都是可以的。”这样宽泛的指导,忽视文本价值本身的存在,一味高昂主色调,完全有悖将这篇文章选入教材编者的初衷。我认为学习语文不单单是接受思想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在阅读理解文本中形成学生个体精神的发育。

《去年的树》刻骨铭心之处在于鸟儿的寻找。鸟儿是为了曾经拥有的爱而去寻找的,寻找的过程充满艰辛、危险和焦虑。鸟儿顾不得这些,一直找到灯火这里,整个寻找的过程呈现了鸟儿和大树不可割舍的深情。打动我们的不是鸟儿的信守诺言,而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爱的见证,这才是文本最鲜明的主旨所在。儿童通过阅读鸟儿和树根、大门、小女孩的不同对话,看到了鸟儿的焦急,通过鸟儿两次唱歌,看到了鸟儿对树的真情和不舍。最后鸟儿两次睁大眼睛看着灯火,“此时无声胜有声”文本解析的高潮,情感的集中表达——“爱的渴望”“爱的慰藉”以让人无言,让人震动。

《去年的树》蕴含着儿童需要的暖暖爱意,柔柔忧伤,浅浅悲情,淡淡失落……它不会随着大树的离去而离去,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灭。这是一首经得起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成人和儿童共同品味、咀嚼的一首永恒的歌。

刘贵敏,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猜你喜欢

主旨大树鸟儿
与鸟儿的秋日邂逅
大树的日常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大树
鸟儿
平淡真实显主旨
大树的梦
让鸟儿把烦恼叼去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