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在阅读中的作用

2015-11-20史晓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铁牛原句翠鸟

比较是唯物辩证法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它是思维的基础,也是理解和感悟语言的重要方法,因为有了比较才有鉴别。如果把比较的方法运用到阅读中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比较,抓住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比较,这个过程也是对文章内容推敲、揣摩的过程,这样不但可以发现作者的匠心所在,更能深刻领悟到语言中的意蕴情趣,同时学到作者的写作技巧。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比较的好方法。

一、换词比较。也就是更换句子中的某个词语,再把两个句子加以比较,用来体会哪个词语用得更加准确,更恰到好处。如《捞铁牛》一课,“黄河两岸拴浮桥用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陷在了河底的淤泥里。”阅读时可以把“也”换成“都”,再比一比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就会发现两个字的作用是不同的。这里的“也”多在讲两件事的时候使用,常常与上文呼应表示同样,课文里讲黄河发大水,说洪水带来了两件事:一是冲断了浮桥,二是冲走了铁牛,或者可以说浮桥是被大水冲坏的,铁牛是被大水冲走的,都是因为发大水造成的。如果改用“都”,这句话就只是讲铁牛被冲走这一件事了。

二、去词比较。删去句子中某个词语,再与原句进行比较,以体会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如寓言故事《刻舟求剑》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人催他,还不快捞!在船舷上刻记号有什么用啊?”如果把“还不”两个字去掉,句子意思会不会发生变化,“还不”加重了句子的语气,加深了句子的意思,用上这两个字,句子就有了旁观人的不理解,以及对掉剑人的批评、责备的意味。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有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一动也不动。”阅读过程中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把句子里的“像千斤巨石一般”去掉会有什么不同呢?通过朗读、推敲、比较,不难发现原句十分贴切生动,它展现了英雄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一声不吭,那不怕火烧,意志坚强的高大形象,更加让人折服。

三、改变句式,进行比较。我们都经常会看到阅读题中有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给句子换一种说法,使他的意思不变。虽说相同的意思,可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但句式不同,句子所表达的效果就不一样。变换一下句式,可以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通常会有一些反问句,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有这样一个反问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学习我们可以把它变成陈述句,再与原文中句子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就会知道,原句包含了浓烈的感情色彩,把志愿者与朝鲜人民那份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四、改变顺序,进行比较。变换句子中某个词语的位置加以比较,体会词语搭配的合理,表情达意的准确。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中的“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句话,可以把“一定”与“不”换一换位置,再比一比它的优劣,通过朗读不难明白:交换了词语的位置,句子表达的意思有些不够明确,模糊不清,而原句语气十分坚定,早已断定曹操不敢出兵,这便从侧面渗透了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

五、布局调整,进行比较。改变作者的全文布局,再进行比较,以此来体会全文整体布局的合理以及作者选择叙述法的独具匠心。如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先写了父亲李大钊的死对自己的感触很深,再写了父亲死的过程,这种叙述的方法就是倒叙。我们假设作者采用的不是这种叙述方法,而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经过认真的阅读及变换先后的比对,我们就会感受到:这种叙述方法是课文中表达主题的需要,课文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正是因为作者采用了这种倒叙的方法,这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同时也深深的感悟到了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深深怀念之情。课文《翠鸟》,作者先为大家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突出它美丽的羽毛和小巧玲珑的体形,接着又写翠鸟的活动,“清脆的叫声”“贴着水面疾飞”“怎样捕捉小鱼”,突出了它的动作敏捷,说明它机灵可爱。如果改变作者的描述过程,进行一下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原文先写了“静态中的翠鸟”,再写“活动中的翠鸟”,层次非常清晰,在比较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技巧,同时也感到了作者那份爱鸟的情感。

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这些比较,我们斟酌了字词,感悟了句子,体味了全文的思想感情,也在比较中学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积累了写作的素材,为写作也做下了良好铺垫。正所谓,阅读写作双丰收。

史晓静,教师,现居辽宁朝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铁牛原句翠鸟
翠鸟
翠鸟
仿写句子
“铁牛”缘何落水沟 疲劳驾驶超速行
托福阅读句子简化题解题策略
强调结构面面观
操作失控,铁牛“饮”水!
家长切莫学翠鸟
解读单元考点,牵手高频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