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特色民间工艺产业化发展探析

2015-10-21杨凌辉陈亮

学园 2015年5期
关键词:民间工艺设计创新产业化

杨凌辉 陈亮

【摘 要】近年来,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各级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内外专家学者也有诸多研究,但对有些方面的研究仍比较缺失。本文旨在探索利用特色民族民间工艺文化开发设计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民族民间产品的思路,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特色民间工艺产业化模式,从而促进民族社区及民族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特色民间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民间工艺 产业化 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5-0195-02

云南是中国聚居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各民族有自身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艺术,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在国际化背景及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化发展被普遍认为是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工艺的有效途径。产业化是动态的民族民间工艺保护发展模式,具有灵活、形式多样、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并举的优势。通过研究,探索丰富的民族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提出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有效保护、传承、发展特色民间工艺文化的对策,为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战略目标提供咨询。

一 云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产业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云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二十年来保护力度得到不断加强,商品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在产业化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第一,从资源上看,民族传统工艺种类多分布面广且分散,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生活方式冲击下,呈现出品种、数量上的衰退。

第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产业化能力和水平非均衡性发展特点明显,部分民族传统工艺发展迅速,传承、开发逐步实现了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在向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在国内外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如建水紫陶、鹤庆白族银器、个旧锡工艺等,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发展势头很好。但多数生命力不足,应对市场能力较弱。

第三,在产业化过程中,多数传统手工技艺被淡化,民族传统工艺制作材料、技艺、种类、造型、图案、用途等出现变异。

第四,市场化水平低,品牌知名度不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弱,宣传力度不足。多数传统工艺的生产以传统地生产经营方式为主,基本谈不上规模,商业化程度较低。其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求,或馈赠他人,基本属于非商业化生产。

第五,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设计)观念、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總体来看,云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具有典型的乡土社会特征,呈现小、散、弱生存状态。根据我的田野调查,存续完整并仍然服务于民众生活的,基本存在于民族地区或交通相对闭塞、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主要以家庭作坊的小生产方式运作,基本以手工为主,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不高;传统工艺的传习后继无人;当面对新材料、新工艺生产的同类产品冲击时,传统手工产品的抵御能力是微弱的,传统技艺的持有者逐渐减少;还有部分技艺因为分布区域狭小,传承面不广,成为少数人掌握技艺类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部分工艺品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功能弱化或丧失用武之地,其传承、传播面临着市场、功能、形象等多方面的定位调整问题。

二 云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产业化发展的模式选择

产业化发展是民族民间手工艺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其目的是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通过文化的发展造福民生。无论是保护还是发展,其核心主体都应该是民族民间工艺持有者。因此,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主要可考虑:

1.“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模式

此模式在国际国内都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云南省内如鹤庆新华村银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的户

撒刀生产。户撒刀的刀身、刀鞘、装饰在潘乐、户早、隆光、明社、曼炳等村社甚至形成了专业化生产,手艺人、作坊只从事自己擅长的工艺,对提升户撒刀品质,提高产业化水平有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模式易于与旅游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产业化效益明显。

2.产销一体的网络营销模式

云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具有典型的乡土社会特征,产销一体的网络营销模式可以弥补市场欠发达缺陷。如户撒刀如今已通过中国乡村经济网、特产网等网络购物平台成为广大收藏者的藏品,使手工艺者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此模式的推广还需要政府在网络系统建设、民间艺人培训方面加大投入,在物流系统建设完善方面给予引导和支持。我们在石屏花腰彝刺绣产业化研究案例中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

3.“协会+农户+公司”模式

对一村一乡普遍掌握的技艺,采取这一模式能快速形成规模经营,保证产品品质,保护手艺人的权益。政府应鼓励、引导成立协会组织。

协会的介入能够代表农户与产业化的企业合作方进行洽谈,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农户在契约关系中的被动地位,在保障农户权益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农户的履约行为,并能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企业,降低违约概率,在解决公司与农户利益的合理分配和风险的合理分摊方面能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协会通过引导、培训、质量把关及规范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对进入产业化流程的手工艺进行约束和保护,不因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损害传承保护。

4.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园区模式

国家“十二五规划” 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借鉴产业园区建设经验,规划建设特色工艺产业园区,培植龙头企业,搭建交流借鉴平台,增强特色工艺市场竞争活力。

三 云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1.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推动者、发展引导者的作用

政府在地方文化产业中的职责重点在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的培育、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从市场需要和公共政策的层面统筹资金、政策、财政等方面的支持,推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产业起点低、基础差,处于培育阶段,政府的扶持、庇护和引导就更为重要。

2.设立政府基金,保护民族民间工艺“母本”,提高传统工艺产品质量,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文化产业首先是文化。不能以牺牲文化价值来换取经济利润,因产业化发展导致文化被篡改应坚决杜绝。专项基金的设立和使用,可以对传统工艺的本真保护、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3.广泛运用新媒体,普及工艺文化知识,宣传工艺文化价值,完善互联网络营销渠道

单纯的文字记载、图片保存,不足以完整记录、呈现工艺信息,影像记录、动漫再现的形式,不仅是对民族民间特色工艺进行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互联网络的公开发布,更是面向世界传播文化价值,学习工艺文化的有效形式;政府通过博客、微博、彩铃等媒体形式广泛介入,可以将工艺文化的信息渗透到受众生活中;互联网络营销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将为各类企业特别是地处偏远的中小企业(作坊)开辟一条通向市场、参与产业发展的便捷之路。

4.合理规划,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发展园区经济,形成产业规模效应

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吸引海内外社会资金投入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形成以产业集团为骨干、各类中小型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集群;对生产经营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单位在税收和地方征收的各种费用方面给予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对传统工艺开发贷款倾斜,用于扶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的保护和开发;积极培育扶持中小文化企业,走小而专、小而特的路子;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扩大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范围,丰富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形式,广泛采用体验式、参与式及个性化定制等营销模式,通过旅游业来提升传统手工艺品产业化水平。

5.注重创新,打造精品,实施品牌战略

在保持民族基本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强调管理的现代化。云南民间传统工艺品的开发要与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管理技术等现代技术因素相结合,吸取和借鉴全新的设计理念、工艺技术,不断提高工艺产品的艺术含量和附加值,為谋求新的生机与发展空间创造条件;要注重品牌培植,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力度,在此基础上打造精品,为形成产业注入活力。

6.强化政、产、学、研结合,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人才保证,激发创新活力

从业者知识、能力结构的现代化,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政府要以政策、项目引导,在工艺传承人、博物馆、传习馆、专业协会、高等学校及企业之间牵线搭桥,为保护、传承、开发形成合力创造条件。例如在云南省文化厅牵头下,云南艺术学院持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渗透到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传承人”。同时,进入课堂的传承人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接触了更多的社会、经济信息,开阔了眼界,树立了文化自信,增强了传承发展信心;“校地合作——民族文化创意设计系列活动”围绕地方政府的规划发展目标,连续开展10年,不少方案为地方政府、企业采用,有效地推动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使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和完善。

政府及社会力量共同发挥作用,是特色民间工艺产业化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政、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如能在有条件的地区、高校及其他社会组织间广泛推广和应用,将会为云南的文化产业发展和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强省战略目标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在桥头堡建设中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林劲〕

猜你喜欢

民间工艺设计创新产业化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梅州举办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
民族艺术研究之精髓,装帧设计教学之楷模
江西民间竹器物审美形态研究
机械工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设计创新初探
创客教育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