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5-10-21种法力

学园 2015年5期
关键词:产学研实训基地

种法力

【摘 要】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然而,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实施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 创新人才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5-0007-02

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就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不乐观。这就要求我们深刻意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具有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实用性人才。虽然近几年教育改革对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很高,然而受历史观念陈旧、办学条件限制、师资力量不足以及产学研不通畅等因素影响,大学实践教学一直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对大学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及实施措施的探讨尤为必要。

一 办学观念因素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领导和绝大部分教师是在精英教育时期接受教育和成长起来的,精英教育模式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根深蒂固。表现在:教学上把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放在首位,而把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的补充形式。专业教学计划上,一是仍有部分院校使用的专业教学计划理论教学时数偏多,专业技能课学时偏少,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二是部分院校虽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操作中,专业教学计划难以执行,其实验、实习、实训的教学部分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环节落不到实处。

培养创新人才,素质教育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个性发展很重要,实践锻炼是关键。知识是提高素质和能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相反,人只有通过素质和能力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一个人的知识再多,如果没有实际工作的素质和能力,知识就会失去其价值。这就要求从要根本上改变高校的实践教学现状,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真正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就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只有主观上转变了观念,才能从客观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与质量。

二 教学条件、实践基地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绝大多数高校的办学规模、招生人数、专业数量等都有了大幅度增加,培养要求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实践教学环境离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相差甚远,其原因主要包括:经费不足难以建设实践基地、高校的合作基地没有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下企业不欢迎学生实习实训等。

地方高校多为地方办学,其办学经费直接由地方政府拨款。而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财政并不充裕,能维持正常的教学就算不错,根本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可用于添置教学设施、实验室装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因此,许多高校,除少数传统专业还一直使用老设备、老机器在勉强进行实习

实训外,多数新开设的专业因资金短缺,实践教学条件远远跟不上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甚至有些高校的某些专业不但校内实习实训场地缺乏,而且校外也缺乏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其结果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与关系,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如此一来,不但实习单位的性质各不相同,与实习目的要求也有所偏离,而且点多面广,难于管理。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受企业改制、责任承包、成本核算、物价上涨、技术保密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因经济关系,不再欢迎学生实习,有的还将学生实习作为一项业务来经营,收取较高费用。与之相对,在学校方面,许多高校并未因此而改变教学方式,仍然沿用过去的老办法,实践教学的安排和管理比较集中、死板,管理模式也比较单一。有的学校为了方便管理,往往将大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在同一时段实习,常常与企业的生产季节和工作环节产生矛盾,影响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实践基地建设注重形式,没有发挥实质作用。许多高校在建设实践实习基地(中心)工作上做了大量工作,一个时期以来,在地方上建立的高校实践基地(中心)像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厂(企)校谈判、签字、挂牌轰轰烈烈,但形式大于实质,学校并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实训、实习基地,学生也不能到这些企业实地去实训、实习。改善办学条件、实践基地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共同协作,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建设技术领先、设备仪器先进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主要保障。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勵企业接纳大学生实践,为大学生设置专业实习岗位的企业,政府应该给予特别的奖励或税收减免等,使企业能自愿主动承担公共教育的社会责任,提供大学生专业实践实习岗位。高校在政府资金资助和政策激励下,应重点做好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要根据各校情况,有重点地逐步增加实验室面积,提高仪器设备装备水平,力争使每位学生都能有一个独立操作、自我设计和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首先要解决基地匮乏、设施简陋和实习活动“走过场”的问题,应花大力气建设一批高质量、高可靠度、比较理想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确保学生实习的基本要求,同时要与有关厂矿企业、经营公司、研究院所等一线单位进行互惠合作,开展合作教育,签订合作协议,形成长期稳定的实习对接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计算机仿真实践基地建设成为可能。仿真实践改变了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缓解了学生多、条件不足的现状,通过仿真实验,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能亲自操作和解决问题,从而了解理论在实际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特别是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如果只在课堂上接触静态的理论,对动态过程以及理论的应用不能有很好的认识和体会,将会导致工程意识薄弱。在仿真实习实践环节,使学生们加深对状态与过程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建立起积极的工程意识和思考方法,以适应今后的工程实践工作。

三 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将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集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及培训、技术推广及开发应用、生产与销售为一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展生产、发展科技的过程。虽然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成功案例较多,但目前许多高校还存在着产、学、研“各自为政”的局面,教学缺少创新的动力,科研缺少助手和后备军,学生缺乏社会锻炼,实践教学远离生产实际。长期下去,不但教师的知识更新跟不上知识创新的要求,学生也会对实践教学失去兴趣,也就更谈不上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对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建立首先是要构建信息平台,然后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形势对本校科研项目制定合适的管理方式。信息交流的平台,一方面为大学获取企业界的需求信息提供渠道,另一方面为企业界了解大学的科技创新动态开启了窗口。信息交流平台的组织形式有很多,主要包括组织校企研讨会、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讲学、委派专家教授去企业挂职锻炼。对于地方高校在科研项目的选择上则应该立足本地企业发展的方向,选择具有应用型的科研项目,要特别强调项目的市场前景要好、可操作性要强。在产学研合作启动初期,高校可以设立一些应用型较强的校级课题,以此鼓励教师从事应用型课题的研究,同时,也能通过校级项目培育更高级别的横向项目。在科研业绩考查环节上,管理部门不仅要看科研产量,而且要考虑成果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程度,科技成果是否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 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高校对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一直不够重视,实践教学人员在评职、进修、待遇等方面与理论教学人员存在差异,许多人不愿搞实践教学,导致实践教学师资短缺。由于待遇、地位上的差异,即使一些具有高学历、高学位的人员被安排到实践教学岗位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不安心本职工作,思想不稳定,进取心不强;一些青年教师虽很努力,但接触实际不多,下厂锻炼不够,没有进修机会,缺乏实践技能,难以指导学生;许多教师缺少相应的课题和经费,长期疏于研究,对新知识、新内容、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缺乏了解,教学总是沿袭过去传统教法,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低水平徘徊。

为了解决师资队伍不足,特别是实践教学专职教师不足的现状,“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训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措施形式多样,对于地方高校,可以根据教师自身情况的不同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形式;可以是以培训为目的的研讨班、学习班等培训形式;也可以是中期的下企业、带队实习等。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对口工作一段时间,安排教师到生产和管理一线去,学习和掌握現代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要求专业课教师参与学生实习的全过程,一面指导学生学习,一面向实际工作人员学习,在此过程中熟悉并掌握实践技能;还可以采取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如产学研合作等。

参考文献

[1]陈善国、黄先德.改变高校实践教学困境的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6)

[2]康君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4)

[3]孙宝华.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0)

[4]谢仁业.从产学研合作到科教经互动——教育、科技、经济互动理论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

〔责任编辑:林劲〕

猜你喜欢

产学研实训基地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