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电脑效果图制作课程建设与改革

2015-10-21吕娜

学园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职高专课程建设改革

吕娜

【摘 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的重要现实依据之一。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建设工作越来越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本文从高职高专电脑效果图制作课程建设出发,对课程提出了全新的定义,在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电脑效果图制作的核心理念,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职高专 电脑效果图制作 课程建设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5-0088-01

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培养计划,其中培养计划的核心部分就是课程的框架体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质量课程的重要标准。每一门课程的建设都应遵循规范先进的教育模式,高职高专院校的电脑效果图制作课程的建设就应遵循合理的教学规范,其中包括如何进行科学的改革以及教学方法的突破。

一 高职高专电脑效果图制作课程的建设

1.利用实例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本义,就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的提升对于教学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电脑效果图制作课程,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门课时,由于课程本身的新颖性,学生的学习情绪十分高涨,但随着课程的深入、作业的繁重,很多学生都会出现厌学的情况,有的学生会觉得学习这门课程没有用。解析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教师上课的模式过于死板,学生没有兴趣进入到课程的情境中去。在高职高专院校的上课过程中,电脑效果图制作的教学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成绩优秀的学生会越来越喜欢这门课程,基础较差的学生会越来越讨厌这门课程。

2.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电脑效果图制作的教学活动一般集中在机房进行,很多教师的教学活动都采用电子教室来进行辅助教学。此类做法的主要好处是能全面地展示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细节,但存在不利于师生交流的缺点。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很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仍是“填鸭式”教学,在整堂课上都是学生在接受老师的讲解,在现行的课堂模式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一些具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说,他们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实践操作机会,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所在。

二 高职高专电脑效果图制作课程的改革创新

1.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

假如说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那么在课余的自主学习时间就是学生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时机。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提倡的学习方式是终身学习,电脑效果图制作课程软件的更新速度较快,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这时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按照自身的学习状况,主动地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系统地掌握老师上课的知识点,并且能进行灵活的运用。针对这一现实状况,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和学习能力。

2.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为了追求学生更大的创造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课程带给他们的惊喜,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电脑效果图制作的课程考评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整个成绩考评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主要采用课堂检查以及批改作业的评价方式,在课堂检查的过程中,可以全方位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識的情况,这时就要求教师认真地做好课堂记录。另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作业的提交,教师也可以将每次的优秀作品通过网络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期末进行考评的过程中,教师不应限制学生对于作品的构思,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态度会更加端正,思路更加清晰,并且有利于学生摆脱对考试的恐惧心理,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作品创作中去。

我们在实施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知识的热情,注重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另外,还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学术创新,不但让每一个学生在一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而且还能收获敢于创新和实践的能力,最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

〔责任编辑:庞远燕〕

猜你喜欢

高职高专课程建设改革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