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国礼民要合于道德理性

2015-10-21董铁莹

中国青年 2015年20期
关键词:礼仪道德

董铁莹

钱穆说了:“中国文化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叫做礼。”

彭林教授,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著有《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礼乐人生:成就你的君子风范》等著作,先后在《百家讲坛》《文明之旅》等栏目普及礼仪知识。

《中国青年》:能否跟我们谈谈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形成以及发展?

彭林:中国不是一个宗教文化的国家,中国在商朝的时候迷信鬼神,但到了西周以后,我们就意识到鬼神靠不住了。商朝人一次要祭祀几百头牛,但鬼神并没有保佑他们。所以到周代开始意识到中国人要有德行,这个社会才能朝一个理想的方向发展,人生才有一个正确的方向,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德行”这么抽象的概念怎么样才能走到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面去?怎么样才能让它充斥这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就要把它具象化,这就需要“礼”。

那时的“礼”的概念要比现在我们认为的大很多,我们古代的“礼”跟道理的“理”是共通的。“礼者,理也。”所以治国礼民要合于道德理性。“合于道德的典藏制度、行为规范就是礼。”中国人将所有合于道德理性的正面的东西都叫做礼。我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周礼》,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一共六官,都包含着礼。连司法都是礼,因为司法审判都一定要求合乎道德理性。比如对初犯、对年满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减轻用刑。甚至有些人犯了刑,司法机构只是给他一个名誉刑,让他站在石头上三天,但不残害你。它有很多合情理的一些东西在。

所以钱穆说了:“中国文化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叫做礼。”礼标志着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一个国家的税收以前叫“十一之税”,十份里面抽一份,它都规定下来,这叫礼。如果抽两份,就是暴君。儒家就把一条杠子画在那边。

我们人就好像一块玉料,是所有矿石里面最好的矿石,但你需要修的,要雕琢的,否则不能成为一件很好的工艺品。所以人要不断地修饰自己,要把不好的地方修掉,好的地方留下来,关键的地方要精雕细琢。切磋琢磨靠什么呢?就是靠礼。所以礼一方面把我们的社会拉入了道德理性的轨道,另一方面礼又让我们民族保持着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礼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它能让你有君子的风范,有圣贤的气象。这必须是在不断实践中完成的,它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所有地方。比如古代我们比射箭,开始之前都是互相作揖的,这些竞争都是君子之争。所以现在奥运会上,只要是东亚文化圈的,都很讲究礼节。跆拳道、柔道、相扑等,比赛之前大家都要先行礼。西方人没有这些,十个人站在跑道上谁也不理谁,谁也不跟谁行礼,所以礼是一种文明程度很高的生活方式。

“五四”的时候就把礼丑化了,把礼说得一团漆黑,大家谈礼色变。之后文革说礼是资产阶级温情脉脉的面纱,要把它撕掉。一直到奥运会之前,大家对礼都是讳言的。后来要举行北京奥运会了,大家才感到礼的重要性。但非常遗憾,当时运用的还是西方的礼儀。习总书记曾经指出“去中国化是非常可悲的”,毛泽东曾经说过:“思想文化领域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要去占领”。现在是“中国人不去占领,西方人就要去占领”。任何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礼仪,只有野蛮民族没有礼仪,所以我们需要反思。

《中国青年》:你在清华上礼仪课时有没有碰到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彭林:我在清华开一门课,就是《中国古代礼仪》。上课一开始我对学生鞠个躬,所有学生都觉得很奇怪。甚至有一次在清华建筑馆给600多人上课,我朝大家行个礼,有的学生怪叫:“哇,不会吧,我们还要起立啊。”大学都不起立了。我就觉得很难理解,小学初高中上课见了老师都要起立的,怎么到了大学反而不用了呢?有些大学教授上课看到学生起立,反而说:“不用起立了。”

我当时的工作非常难做,甚至有的人说怎么跟日本人似的。我有一个朋友在听我讲完课后,在公司开始推广礼仪文化,所有员工早上见面互相都要鞠躬。有一个员工非常愤怒:“这不是让我们学日本人吗?”就辞职了。所以这多么可悲。后来胡锦涛和温家宝在开人代会、党代会的时候,开始之前都跟大家鞠躬。胡锦涛去海外访问时对欢迎他的华人鞠躬,这些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中国要紧的是做,不是耍嘴皮子。所以我说:“你们对不对我鞠躬我不要求,但是不管你们怎样,我每节课都会这样向你们表示一种尊重。因为我觉得中国的希望在你们身上,我对你们怀有敬意,抱有期待。”后来学生都全部站起来了,没有杂音了。学校的课堂太小,普及礼仪的任务太重,所以我逮到机会就会讲,包括央视的《百家讲坛》《文明之旅》在内,尽量向更多的人普及礼仪。

《中国青年》:你觉得我国当前的礼仪环境怎么样?存在哪些问题?

彭林:说句严重的,现在我们国家不是礼仪做的不够,而是基本上没有礼仪。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这些年中国人到海外旅游,一方面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对国人很少正面的评价。我2011年去日本京都做客座教授,发现日本社会良好的礼仪氛围和生活方式,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建设出来的。举一个例子,日本人盖一个杯盖,对孩子的要求是不要有声音,所以我到了京都之后感觉非常宁静。到了晚上,绝对没有一家把电视机开得满大街都听得到。炒菜声、打闹声、谈笑声这些咱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在那里完全没有。所以我就问京都大学的教授,他认为这种安静是一种教养,他们的基本理念是不要打扰别人,不要影响别人。所以你制造噪音就是“失礼了”。我以前学过日语,日语中一个重要的词就是“失礼了”。因为人家有一个礼在那里,所以他知道失礼了。我们没有礼,谁会说“对不起,我失礼了”?我们现在学香港人最多说“哎呀,不好意思”。其实日本的礼仪从根上而言是学中国的,中国是礼仪之邦。

《中国青年》:面对我国礼仪失范的问题,你认为具体应该怎么去落实?

彭林:关键是要有一套制度,有一套行为规范。现在我正在跟海淀区合作,制定一套小学生的规范。而制定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你要找专家权威,因为这不是小事。现在国学教材一哄而上,又把它看成立山头、争利益的这样一个范畴。所以编礼仪教材我认为一定要找真正的专家。

此外还要强调推行,政府要推行,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在推行的时候,要注意保留中国礼仪核心元素但又能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崇尚复古,我们不可能重回周公的时代。

《中国青年》:你对青年人践行礼仪有怎样的期望?

彭林:首先要了解人为什么要有礼,《礼记》上讲: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人是能够按照礼的要求生活的,人是能够按照道德理性要求生活的。比如要尊重长者、懂得让座、要谦虚把一些哲学的东西都糅到礼中去,包含了我们民族的哲理。对于我们人生的进步和成长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所以礼不是学一套虚头巴脑的形式,而是要让我们有文化、有教养、懂道理。另外还能提高整体的素养。其次,要身体践行。做的过程中让它内化,成为你的德性。要有规范,比如校园里早上第一次见到老师要说:老师早上好。不应该当作没看到。要有一套生活规矩,点滴地培养一个人的善行,点滴风气汇聚,整个社会就会被改变。

猜你喜欢

礼仪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