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10-20何靖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20期
关键词:温习课前预习习惯

何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091-0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让课堂成为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的场地,更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探究的实践地,课堂不应成为教师教学行为运作的车间,而应该是教师教学智慧集中展现的舞台。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当前形势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和谐师生关系,培养数学能力

1.把微笑带进课堂。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2.把鼓励带进课堂。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可以设立一些奖品。对学生发言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及时给予评价,课后颁发奖品。这样做不仅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传统教学中,往往忽略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主张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创设广阔的探究空间。学生学会的不仅是一些计算公式,还有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就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以及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三、培养习惯,提高阅读意识

1.自觉进行数学阅读的习惯

(1)课前预习阅读。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得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得问题听课,也必定会增加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的练习题,促使学生进行主动预习。

(2)课后温习阅读。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正确的数学课后温习方法,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那种只解题、不读书的课后温习对正确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行程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课后温习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温习阅读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

2.养成数学阅读思考的习惯

在数学阅读学习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思路、顺序或步骤去感知信息,这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透过表面的文字信息深入理解其表达的深层内涵,通过主体的分析与思考,去获得理性的概念或结论,这就需要养成良好的边读变思的习惯。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实只读不思,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其义”也难“自见”。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所以离开积极地思维,根本无法掌握数学知识,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3.形成数学读练结合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可见,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因此,在数学阅读学习中,要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要引导学生把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景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数学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

(责任编辑 刘 馨)

猜你喜欢

温习课前预习习惯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不温习烦恼是人生的智慧
漫画论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