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效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2015-10-20杨春雄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20期
关键词:创造性创设课堂教学

杨春雄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085-01

提问是一个重要的艺术问题。高效的或艺术性的课堂提问,能够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情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提问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艺术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提问获得成功呢?

一、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人是知情合一的动物,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对人类行为活动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由情生趣,以情诱思,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二是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渐成熟,形成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三是创设教学情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及时而恰当的激励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常常令我们感到惊叹,他们提出来的问题有些是我们备课时根本没想到的,他们对某些问题常常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学生常常将老师作为最重要的参照者,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对积极发表看法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承认、多鼓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提问要注意及时反馈信息

在教学中课堂反馈的方式有很多,经常运用的有口头反馈、书面反馈,体态反馈、活动反馈、小组反馈等。教师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合理地运用这些反馈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变单向反馈为多向反馈,变可疑反馈为可靠反馈,变单一反馈为综合反馈,这样就可以有效运用课堂反馈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使教育教学活动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解惑要善于应变,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几十名学生在一起学习,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必然不同,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情况是难免的。要有效地处理意外情况,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课堂应变能力。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就要掌握常用的课堂应变方法。如停顿法、暗示法、提醒法、表扬法、提问法、休整法、转移法、幽默法等。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通过不同的课堂应变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吸引学生,使学生有更好的注意力,才能够使课堂教学达到优质、高效,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在让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学生必然要考虑原有的信息,这个时候就有了选择有用的信息思考,在思考有用信息的时候,他就会知道根据哪些信息可以知道相关的一些信息,然后提出问题的同时,学生也就知道了与问题的关系,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锻炼。现实生活有很多问题并不是别人要提出来让你做的,而是你在工作与生活中遇到问题,要主动思考,主动运用逻辑思维去解决。提出了个新问题,意味着你的思维又前进了一步,所以创新的能力一定是在不断地提问中产生的。经过教师有意识地培养提问能力的班级,学生提问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对来说要高好多。因此,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激起学生的疑,由此产生问,如何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对此的研究,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方向,创设真正成功的课堂。

五、用启发提问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地发挥和创造潜力地开发,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能提高学生地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智力。采用启发式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技能至关重要。此外,启发式教学还有助于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的培养,使学生独立性、自我期望、自信心、独创性增强,求知欲和精力旺盛,为其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总之,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技能,教学中必须强调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 刘 馨)

猜你喜欢

创造性创设课堂教学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