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彩的语文课堂来自精彩的教材解读

2015-10-20陈凤琼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20期
关键词:自然段课文文本

陈凤琼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067-02

有效的语文课堂强调要有“语文味”,这就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是指语文课上要“教语文”,并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二是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语文的过程”,应有语文的个性化或是本体性过程,它尽管要有一般学科过程特征,但更需要体现自己学科应有的属性特征。而这样的内容设计则依靠教师有效的解读教材去把握,即通过解读教材合理有效地寻求“教什么”,而不是盲目地一味地在“怎么教”上下工夫。

于永正老师说得好,“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因为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首先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上的。”应该说,对教材的解读,是进行教学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于教材解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个性化特点,再加上教师在专业素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教材解读一直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瓶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拿到教材首先要考虑解读。那么究竟该怎么解读教材,现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身先士卒,充分解读文本——活水源头

有人曾这样概括,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教记叙文就要象动情的散文家;教说明文,就要象一个严谨的科学家;教议论文,就要象一个善辩的演说家;教诗歌,则要激情与浪漫,把意象与意境教出来……虽然这样说有些夸张,但可以想象如果教师不深入地解读文本,怎么能达到这种教学的境界呢?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所以教师首先先要自己解读文本,深入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明确教材的重点,巧设问题,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1.通读全册教材

教师拿到教材后,先要了解课标对本册的要求后再通读全册教材,思考每一单元每一课的课标落实点,如哪一课可进行积累好词好句的训练,哪一课可进行仿写句子的练习,哪一课可进行角色表演练习……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是如何组合的,能否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效率。如人教版第一册《两只鸟蛋》和园地三《小鸟》的整合教学,让学生对保护鸟类,爱护身边的环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换位解读单篇文本

对于单篇文本,教师最少要读三遍。第一遍以“读者”的身份解读教材,大致了解文章的意思。第二遍以“作者”的身份再读教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一遍的解读中,当我们无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或我们的体会只停留在一个高度时,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等等。第三遍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身份细读教材,想想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难点,应怎样突破难点等等。

二、课堂引领,与生携手解读——水到渠成

教师文本解读的透彻只是有了引领学生走入文本的方向,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学生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了学生是否真正走入文本。如何与生携手,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关注预习,鼓励质疑

拿到一篇新课文,要求学生用“三读”法预习课文。一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二读:再读课文,画出生字,记住字形。三读:再次读课文,读通句子,学会提问。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画下来。如_?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低年段的课前预习可以先由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如何预习过渡到课前预习。只有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才能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腾出了大量的走入文本的时间。

2.抓关键词,用心品读

在文本解读中,总有一些关键词,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讲到猫头鹰当大王时,我抓住猫头鹰的表情“神气极了”一词展开教学,通过说一说: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进行词语训练,生说出了:高兴极了、伤心极了、难过极了等等。词语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到后来请动物们说说心中的苦,学生马上用上了本节课刚学会的语言形式,累极了、痛苦极了、难受极了;再通过演一演:学生通过表演“神气极了”,体会到了猫头鹰大王的神气,接着指导朗读水到渠成。在教学“议论纷纷”“叫苦连天”这两个词时,我并没有让学生以词解词,而是注重让学生先想想:听了猫头鹰的命令后你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接着让他们以动物身份在小组里说一说,让学生在想、说、议中感悟到这就是“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心灵对话,走入了课文情境,与动物同命运共呼吸,急动物之所急,想动物之所想。用这样的形式指导学生释词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

3.授之以渔,学会解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一篇课文中,如果课文很长,几个自然段是并列关系。我们就可以采取“先扶到半扶到放”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解读文本。如在《画家乡》一课中,我先指导学生学习“涛涛的家乡在海边。”这一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说说谁的家乡在哪里?那里有什么?他喜欢干什么?再指导朗读,最后让学生看图当解说员。在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中,我是一步一步地扶着学生走,到学习“山山的家乡在山里。”这一自然段时,半扶着指导学生按照前面所学的方法学;到后面三个自然段的学习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学得轻松愉快,何乐而不为呢?

4.读写结合,活用文本

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说:“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读读、说说、演演以外,还应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写的时间。有句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可见动笔写是多么关键。从学生的动笔写,我们才能看出全班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如学习《泉水》一课,当学生理解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后,我设计了一个句式“泉水流到_________,他看见了________,泉水说:“______。”又如在《荷叶圆圆》的教学中,让学生读读画画“荷叶是谁的什么。”并让学生模仿课文写写“_______是_______。” 的句子。学生有了动笔的机会,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入,也不会停留在只有个别学生对文本的精彩解读上。

(责任编辑 李 翔)

猜你喜欢

自然段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美丽的秋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