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世最美是清欢——“浮世清欢壶”创作谈

2015-10-09包韶颖

江苏陶瓷 2015年3期
关键词:壶把竹叶宜兴

包韶颖

(宜兴 214221)

苏东坡爱宜兴,源于四分风物六分人。喜欢他的一句诗:“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诗句,苏东坡在旁边注字“元丰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原来,这诗有一个故事: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春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欢喜之余的他赞叹着“人间有味是清欢”。

细读此诗,感悟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清欢”的境界是很高的,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种尽情的欢乐。它也不同于杨慎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样的感慨,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清欢是悠闲的、静谧的。

历史上,紫砂壶在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等大师的演绎下,成为文人墨客案头的珍赏。漫长的紫砂发展史,创造了珠圆玉润、千姿百态的名壶世界。一把上好的紫砂壶,无论是整体、半圆、椭圆等形状,均需追求壶体的协调统一,视觉和触觉上的平衡、和谐、韵律对比等,通过形式来体现超越自然形态的内在美感和由此而产生的意境之美。“浮世清欢壶”(见图1)由此而演绎。

图1 浮世清欢壶

竹是品性高洁的植物,尤其是在宜兴这样一个竹的海洋,竹更是人们眼里、口中的爱物。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它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竹,有着不一般的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同时,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竹是中国美德的物质载体,是君子的象征,为无数仁人志士喜爱,古今文人墨客对竹充满了赞美,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和竹画。国画中的竹常以水墨表现竹的形象与气韵,墨竹画在写意花鸟画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笔墨特征是以书入画、骨法用笔,画竹要“成竹在胸”,才能在运笔用墨时挥洒自如,表现出竹的神韵与气节。

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浮世清欢壶”便是以竹为主题的经典壶型:壶身采用的是古典造型,笔直而粗壮的壶身给人一种踏实之感,壶嘴、把、盖钮亦取竹段,生动自然、挺拔清秀。竹自清高,壶亦清高,昔有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今竹寓于壶,更显清雅,时而似有古风轻轻徐来,时而又似有君子款款走来。此壶器型完整,壶身为两节大竹段造型,匀称优质,两条云肩线一前一后、一高一矮,相映成趣。四节竹段造型,壶身为两节大竹段造型;三弯流呈四节竹段造型强悍胥出,出水爽利;耳形壶把毫无增减之势,一株竹叶自壶把下端竹节处胥出,贴于壶腹之上,竹叶随意舒展开来,布满大半个壶体,韵致悠长;嵌盖中间微微隆起,两枝竹叶反侧交相辉映,壶钮也以竹为主体,清新飘逸,似是在随风起舞。整款壶做工精良,器形完整精确、比例严谨、线条流利。清欢的意境是清洁的、干净的、纯粹的。于是,在该壶泥料的选择上经过多次比较和实验,最后选取了段泥。段泥的清澈和纯净寓意了清欢的唯美,在浮世的生活中,总有一段美好萦绕于心,这种自然美是紫砂壶返璞归真的本源。成型后的此壶拙中藏巧、俗中透雅的感觉呼之欲出。暮然回首,原来浮世最美是清欢。

紫砂花器,源于自然,艺术创作须提炼升华,才会取舍有道。文心妙手,才会境外生象,遵从创作规律,才能将花器之美发挥到极致。一名优秀的陶艺家,理念比工艺更为重要。只有更深、更远地去体验人生和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去体悟人生的真谛,才能从紫砂陶艺简洁质朴的造型和丰富的表面质感中去发掘、体验它所蕴涵的无穷乐趣,才能保持艺术上的某种超越性。而这样的超越性,无疑就是紫砂壶的张力所在。于是,在紫砂艺人用心演绎的一把把气象万千的紫砂壶里,素心素面不仅仅是对紫砂的赞美,而是因为紫砂是有灵性的,你投入真心创作,它也会以优雅的姿态回报你。

猜你喜欢

壶把竹叶宜兴
浅谈潮州手拉壶的造型设计
浅析《腾飞提梁壶》的创作理念
宜兴釉陶
卫竹叶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载在竹叶船上的童年
竹叶沟怀古
学包圆锥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