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州过山瑶头帕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2015-09-29欧阳露祎陈敬胜

文艺评论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永州瑶族花纹

李 彦 欧阳露祎 陈敬胜

永州过山瑶头帕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李彦欧阳露祎陈敬胜

永州过山瑶主要分布在江华、江永、蓝山、宁远等地。旧时永州过山瑶的活动空间被局限在海拔1000~2000米偏僻的大山中。永州过山瑶同属盘瑶体系,族群内部在文化特征上具有一致性,但族群之间又有差异性。不同层次的族群认同使得族群界标具有复杂性,这也是过山瑶服饰丰富的主要社会基础。“在同一族群内部的成员,他们又能根据一些更加细微的差异区分出‘他地’人群和‘我地’人群,或者‘他寨’人群和‘我寨’人群。”①而永州过山瑶头帕正是识别这些差异的最直接、最显性的重要符号。

一、头帕艺术特征

1.头帕装束类型

头帕的样式因不同支系、不同地区呈明显差异。有的有劳动、居家和盛装之分,有的还有长幼、婚否之别。头帕装束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缠绕式。永州过山瑶最普遍的头帕装束便是缠绕式,男女都适用。一般是用长的深蓝色或黑色土布顺缠或交缠起来。如千家峒过山瑶男式头帕整个帕长一米,佩戴时将头帕打开,正中盖住头顶,先将左侧一端绕至脑后,盖住头发,另一端沿脑袋缠绕,将头发全部包裹。盘起来交叉露出头帕的两角或一角,似犬的耳朵,俗称“狗头帕”。头帕在蓝黑色土布的末端用红、黄、蓝、白色绣线进行装饰,形成无数连续的三角形,与龙犬牙齿形状类似。

蓝山汇源男式头帕穿戴过程蓝山汇源、宁远犁头、九嶷一带过山瑶男帕一般长3米,宽约43厘米,头帕两端带须,帕穿戴时首先将一端披搭于肩部以下的位置,使花纹能全部展开,然后把剩下的头帕卷起在头上缠绕,并于头前扎好,露出一角,而另一端头的花纹若能在额前中心位置,为佩戴最佳。

大圩过山瑶男式头帕分两部分,里层为3.2米,宽36厘米的深青色家织布。头帕边缘绣有五彩狗牙齿图案。头帕另一部分为三角形,其实它是由边长40厘米的方形头帕对角折叠缝制而来。中心为正方形红布,四边有宽约8厘米的挑花图案,颜色为棕黄和大圩镇文明村男式头帕穿戴过程白色。穿戴时,先将青色头帕展开,让有花纹的一端覆盖于额前,然后抓住头帕的另一端按顺时针方向在头部缠绕,将头发全部包裹,盘起来并于额前形成两角。再将三角形头帕绑系在深青色头帕的后部,并向外翻折,在头后形成倒立的三角。

第二,披搭式。披搭式有的是将头帕直接披搭于头顶,有的则是披搭于居家所戴的头帕上。千家峒过山瑶女式头帕把以往的头帕进行了改良。在头帕里面缝制了一块2厘米宽的长布条,里面嵌上一根筷子作为支撑,带头帕之前,先将头发都梳到耳后,然后直接将头帕直接套于脑后并用绳子绕于脑后系紧。头帕的中间是红色八角花图案,边缘则是5厘米的红色穗子。

湘江、荆竹一带妇女平时穿戴的头帕一般为深青色,长2米,宽40厘米,两端绣有五彩连续三角形。穿戴时先把头帕折叠披于头顶,然后分别将头帕左右两边翻折从头顶往后交叉披搭,在脑后形成菱形。盛装穿戴时还会在这个搭好的头帕上再披搭一块对折绣花头帕,长65~70厘米,宽约45厘米。绣花头帕有的布满挑花图案,有的则中间留有边长为30厘米正方形底布空间,挑花颜色多为红、绿、黄、白。

而汇源、犁头、九嶷等地女式头帕分为两部分,里层部分为数十层黑色长布弯折叠合而成外观类似房屋屋顶,弯折时让头帕左右两端五彩狗牙齿花纹层叠露出。外层部分为长约2米的五彩带须头帕,两端有长约45厘米、宽约26厘米的艳丽花纹,颜色有玫红、绿色、白色等。穿戴头帕时,先将长发扎成一个球形发髻,拽住长布先从额中间向后缠绕,并于头顶部位打结,使头发的圆球发髻更加饱满。若是戴上里层部分比较空的话,还可以再用毛巾或长布重复包裹,使其戴着不至于松动。最后,将带花边的头帕多层折叠,让头帕两端花纹并列展示,并披搭于底层部分头帕上。

第三,借用工具式。这类头帕装束则是借用辅助工具,让头帕固定造型。如在大圩镇和两岔河瑶族乡的女式头帕为长方形黑色布料,长67厘米,宽54厘米。四周有宽2.5厘米的浅蓝色布包边。穿戴头帕时,借用了一个圆形头箍,把头发先扎一个圆形发髻,用头箍套入固定。然后把方形头帕缠绕头箍围合一圈,最后把头帕剩下的部分向额前翻折,并用回形针固定于头顶。

2.头帕的图案特征

过山瑶头帕图案的构图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常见的构图方式有围合型、中心发散型、分层排布型。围合型构图有的中心留有边长15-30厘米的黑色或青色方形或矩形的底布空间,四周布满挑花图案如八角花、松树纹等,颜色有棕黄、白色、红色等。中心发散型则中心为一个主体纹样,呈菱形或方形,其他纹样填充在主体纹样的周围并发散开去。如粗石江头帕的中心为大的莲花花纹,莲花纹样的外围填充着八角花纹,八角花纹的周围环绕着桂花纹作为陪衬。分层排布型一般是中心为主体图案,主体图案的上下对称分布不同的图案,每种图案分层排布。

图案造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抽象几何形式倾向。通过纯粹的抽象再现自然原型,使时间量度在自然原型上的约束得以解脱,获得永恒。如图案八角花、莲花、松树等,已经把客观对象的形体结构、色彩转化为点、线、面的几何形态。几何抽象不同于简单模拟或仿真,是在深刻认识、感知客观事物基础上的主观自由表达和表现,反映了瑶人在认识论和认识方法上的进步。如汇源头帕上的(男)松树纹和(女)松树纹就抽象概括了男女人体的特征并分别绣在男帕和女帕上。它们相同的部分为松脚图案,由白、红、黄、绿几种颜色的波浪线交叠形成,位于图案的底部,而松脚上的图案有区别(男)松树纹由两个宽窄不一的矩形构成,像冷静内敛的男士;而(女)松树纹则像张开双臂跳舞的翩翩舞者。

同一过山瑶支系内部又根据图案更细微的个体差异区分出“他地”人群和“我地”人群。比如同一纹样的造型差异形成不同地区族群。在过山瑶族服饰纹样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形象的人形纹,它们常以单色线刺绣而成,粗石江过山瑶人形纹酷似一排双手双脚张开的小人手拉着手。还有一种人形纹头上伸出的两角像极了师公带的高帽。荆竹瑶服头帕上则经常出现成对或成串的小人,手臂是向上张开,颜色多为白色。而湘江地区头帕的人形纹则是两个人对着组成,仿佛被一人托举着。这些人形纹样都源于瑶族的创世神话《密陀罗》的造人传说,相同的历史记忆经过不同地区创作者的想象形成不同纹样造型,逐渐形成区域特色的集体程式,进而稳定成为一种族界符号,这也是区域族群服饰保持独特服饰特点的原因。

3.头帕的色彩特征

过去瑶族地区的染织水平比较低,大多数家庭都要依靠蓝靛为染料来染制布匹。头帕底布虽然主要以青蓝色或者蓝黑色作为主调,但图案却斑斓艳丽,讲究“远看颜色近看花”。主色有红色、黄色、白色等,丰富而不乱,主次分明。红色是头帕图案色彩的一大用色,红色象征太阳,蒸蒸日上,预兆生活红红火火。传说祖先盘瓠追赶羚羊时,跌落山崖,被梓木扎死,口流鲜血,沿胸部流血,所以多数瑶服沿门襟处都会绣上红色图案,寄托着再生的意义。

土地在瑶族人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它直接关乎农业生产的好坏,土地神也是瑶族人尊崇的神之一。黄色是土地的颜色,头帕中也会运用到多种黄色。黄色代表着阳光,是上天的赐予。历史上居住在山区的瑶族,刀耕火种的山地游耕中,穿戴黑色或蓝黑色的头帕进行生产劳动,比穿其他颜色耐脏,而且在狩猎中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色。如粗石江清溪源过山瑶的服饰纹样色彩就主要为黄色系,而无处不在的阡陌纹不仅代表了瑶族人民对土地神的尊崇与膜拜,同时也反映了瑶族人民朴实勤劳的品质和期望农作物丰收的美好愿望。

二、头帕文化内涵

1.自然崇拜

作为历史悠久的山地民族,瑶族先民相信万事万物都是充满灵气的神物,并依赖这种被赋予灵性的万事万物,把自然视为具有人一样的意志,从而对其敬拜以示感激或祈求之情,久而久之形成崇拜。正如刘锡蕃所说:“蛮人迷信最深,凡天然可惊可怖之物,无不信以为神,竞相膜拜。即平常如桥梁、道路、大树、河流、石头种种,亦时见香烟缭绕,相率跪祷。以故神之多,几无名可数……”②在自然崇拜中,太阳、森林、土地等都是瑶人崇拜的对象。而头帕上的图案就是瑶民把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崇拜之情穿在了身上,形影相随。

湘江女性头帕上的“太阳花”永州过山瑶的头帕上图案类别多为植物纹和几何花纹。瑶族是个山地民族,自然图案无不体现着瑶民对自然的观察感悟,植物的茎叶、花瓣、花蕊、果实都成为了永州过山瑶头帕的纹样素材。归纳起来植物花纹有八角花、花蕊纹、莲花、松树、十三节花、十九节花纹、旗花、毛栗花纹等。在所有植物图案中又以八角花最为常见。八角花又可称为“太阳花”,由八个平行四边形组成花朵,彩线绣成。花朵中间为“十”字,在“十”字的四端加上小三角,表示花蕊,花蕊中间发散出四个角则表示为八角花的四瓣叶子。八角花寓意光明和幸福,绣在头帕上表达了大山瑶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求与期盼。如粗石江瑶族乡妇女头帕中心有一“十字”八角花纹样,整块头帕以土红色、黑色、白色彩线为主,采用直列式十字挑花,在长方形边框内,挑绣出相互对称的多条镶白色锯齿边的花边,白色小十字纹挑花均匀地散布在花边上,如星星闪烁头巾色调古朴厚重,挑花针法灵活多变、粗细相间、虚实结合。而湘江瑶族乡妇女头帕太阳纹一般都会在头帕正中央,在太阳纹周围经常围绕着群星图案,群星外面绣四道线围成方形,代表大地,象征万物受太阳恩泽。

除了太阳,森林和树木也是瑶民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各种各样的树木也是他们崇拜的对象之一。过去,瑶族村寨旁都有一片“神林”或古树,瑶族先民对其烧香祭祀,意寓祈求神灵的庇佑与恩泽,滥砍滥伐或在树林内说一些亵渎神灵的话都会受到树神的惩罚。对树神的崇拜也反映在头帕图案中,如较为常见的松树纹,它经常以连续重复排列的形式针绣在头帕上作为花边,其形状以三角形为基准,呈放射状,部分直线呈45度发散开来,如同松树散开的枝叶。

2.图腾崇拜

瑶族以盘瓠为始祖,据《后汉书·南蛮传》载,瑶族先民盘瓠蛮“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据《隋书·地理志下》卷三一载,隋代莫傜女子着“青布衫、斑布裙”,此“斑布裙”应即“衣裳斑斓”之延续。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人语·瑶人》中认为“衣裳斑斓”是因为“盘瓠毛五采”之故。五色指三原色(红、黄、蓝)和两种极色(黑、白)。瑶族男女头帕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图案或五色花边装饰,以象征五彩毛龙犬。这种对五色的喜好,是出于图腾崇拜及对先祖怀念的需求。

头帕中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盘王印”图案。关于“盘王印”图案的象征意义的传说出现了很多版本。有的说是护身符,有的说是神咒符,但可以肯定的是,每种解释都离不开对祖先盘瓠的崇拜。这种将历史与文化凝聚于约定俗成的图案符号中,传达、表述并储存了神话或史迹信息,体现了整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意识,并通过服饰代代相传而得以延续。

永州过山瑶的头帕装束有着很强的地域特征,是族群区分的显著标志。它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也体现了瑶民们对待生活和自然的独特的审美标准和情感模式,对它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湖南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作者单位:李彦、欧阳露祎:湖南师范大学(410012);陈敬胜:湘南学院法学院(423000)】

①李宝琴《藏族服饰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页。

②刘锡番《岭南纪蛮》,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87页。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南岭走廊瑶族‘奏铛’歌谣的文学人类学研究”(编号:15BZW20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永州瑶族花纹
瑶族织锦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永州至新宁高速公路即将开建总投资152亿元
涂颜色
冰雪路面轿车轮胎
柳宗元“永州八记”新考
轮胎花纹的秘密
永州植烟土壤有效钙、镁、硫分布状况与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