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解

2015-09-29陈民镇

文艺评论 2015年12期
关键词:伊尹商汤古文字

陈民镇

“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解

陈民镇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辑所收《尹诰》,整理者及大多数学者认为其相当于《咸有一(壹)德》,并判定伪古文《咸有一德》确非先秦真本。清华简《尹诰》首句为:

隹(惟)尹既﨤(及)汤咸又(有)一惪(德)。

伪古文《咸有一德》则作:

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

今本《礼记·缁衣》引《尹吉(诰)》作:

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

郭店简《缁衣》简5及上博简《缁衣》简3的引文分别作:

过去对该句的理解向有异辞,清华简《尹诰》的公布则增添了新的线索,同时也引发了新的争议。笔者认为,该句文义的理解关键在于对相关异文的辨析,以及历史背景的总体把握,以下试作讨论。

一、“既及”“躬暨”“躬及”“允及”辨

清华简《尹诰》所见“既”,并不见于传世本及此前发现的竹书本。整理者指出,“既”,训为“已”①。廖名春先生则认为,“既”当读为“暨”,连词,是与、及、和之义,“暨”、“及”复词同义②。黄怀信先生亦疑此“既”即《咸有一德》“暨”字之省或借为“暨”,亦及也,并认为“及”字当是衍文③。虞万里先生认为“既”声音通假上读“已”读“曁”均可,但此处读“已”更确④。笔者认为整理者说可从。“既”如字读较之读作“暨”更为直接,也更合乎《尚书》的文例。此处的“既”是一个时间副词,训“已”,表示一种业已完成的状态。“既”的这一用法,也见于传世商书《盘庚上》(2次)、《盘庚中》(1次)、《盘庚下》(2次)、《高宗肜日》(1次)、《西伯戡黎》(2次)以及清华简商书《说命下》(1次)等,甲骨卜辞和金文的辞例也可相参证。

在相应的位置上,其他异文则作“躬”和“允”。郭店简《缁衣》的“允”作,上博简《缁衣》则作,均可隶作“”。这里的“允”是一个语气副词,表示确实、果真。这一用法不见于传世商书,但见于清华简商书《尹至》简2“民允曰”与《说命中》简2“允若时”,亦见诸卜辞与金文。

无论是时间副词“既”还是语气副词“允”,在句中的作用相当,均在强调一种既成的事实。清华简本所见“既”的时间指示意义更强,值得重视。

再看“及”。清华简整理者无说,孙飞燕先生另辟蹊径,认为《尹诰》此句应该断句并标点为:“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及汤”与《尹至》的“至于汤”含义相同,“及”的意思也是“至”(12)。虞万里先生指出,“及”有“以”义(13)。但统观文义,“及”难以理解作动词或者表示以为的“以”(14)。不少学者认为这里的“及”是连词,实际上并不恰当。此处“及”应该理解作共事介词,训“与”、“同”,下文的“咸”也可相照应。这一用法见诸传世商书《汤誓》,在清华简《尹至》中也出现了2例,分别是简2“余及汝偕亡”、简4“汤盟质及尹”。需要注意的是,楚简中介词“与”多见,有介词“及”但基本不用作共事介词;介词“及”出现较早,在《春秋》、西周金文、春秋金文中得到普遍使用,但战国时期所见已经不多,秦汉以降更趋少见(15)。《尹诰》出现共事介词“及”,与楚简的习惯不甚相合,与战国的风尚亦不甚相合,自与其特殊的文体性质和较早的成篇年代有关。

至于伪古文《咸有一德》所见“暨”,实际上也有共事介词的用法,传世商书中出现2次,均见于《盘庚中》,用法与卜辞和金文相合。“暨”可与“及”同义置换,并无问题。

二、“一德”与“壹德”

再看“一(壹)德”。《缁衣》郑注云:“君臣皆有壹德不贰,则无疑惑也。”《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孔传云:“言君臣皆有纯一之德。”廖名春先生否定了以上两种旧说,认为伊尹与商汤达成的这一共识“一惪”,就是与民同利之德,就是与民共享共有而不专利独占之德(16),辛明应先生从之(17)。虞万里先生认为该句指“惟伊尹既(然)以(为)成汤具备一德”(18),将“一德”归诸商汤。黄怀信先生则认为是恒一不变之德(19)。笔者认为,《尹诰》当与《尹至》等文献相联系,在汤灭夏之前,伊尹反复化身间谍的角色,《尹诰》的背景正是汤与伊尹君臣齐心进而商讨治国方略,郑玄之说得之。“一(壹)德”是就伊尹、商汤二人而言的,“及”和“咸”两个副词作了限定。虽然《尹诰》的主旨确如廖名春先生所言但这里的“一(壹)德”与《尹诰》的主体内容并无实质关系,而是承接此前的历史事件而言的。孙飞燕先生认为“一德”指伊尹归汤之后君臣同心同德,不互相怀疑(20),可从,姚苏杰、张崇礼等先生亦持此说(21)。

论者并没有注意到“一”与“壹”的差异。二者虽然每每通用,但仍有区别。《说文》云:“壹嫥壹也。”其他如《诗·小雅·都人士序》郑注“专也,同也”、《左传》文公三年杜注“无二心”等旧注均同。“壹”表专一、无二心,往往与“贰”相对。今本《缁衣》引文作“咸有壹德”,郑注引《书序》亦称《咸有壹德》,“壹”至为关键,在文本中应该是就商汤和伊尹君臣之间不相猜疑、同心同德而言的。

今本《礼记·缁衣》的引文可以说是楚竹书之外有关“咸有一(壹)德”的唯一可靠的早期文本。为什么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的文本一概写作“一”而今本《缁衣》写作“壹”呢?是否说明“壹”是后人所改呢?这还得从“壹”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说起。我们目前所见关于“壹”的古文字材料,主要属于秦系。如商鞅方升所见,诅楚文所见,陶文主要是(陶汇5· 384)、(陶汇5·395),睡虎地秦简见及(日甲59背)、(日甲111背),秦骃祷病玉版数见“壹”字,作。此外,玺印材料有均属于秦印,分别用于“壹志”、“中壹”、“壹心慎事”(22),“壹”便用作专一之义(23)。目前所见的古文字材料,可以说无一例外均与秦有关。

商承祚先生认为“壹”是晚周道家字,随着秦并天下,防奸易,故以“壹”为“一”,后世相承(24),陈昭容先生认为此说无法解释战国中晚期秦文字中“壹”、“壶”同形的现象(25)。郭子直先生指出,借“壶”为“壹”似属秦文习惯(26),这一意见值得重视。由于目前所见传世文献中的“壹”、“一”使用情形并不足以说明先秦时期二者的分工,正如不能因为《商君书》出现了不少“壹”字便将其作为秦人惯用“壹”的证据,我们只能通过可靠的出土材料考察先秦的情况。“壹”与“壶”同源,《说文》谓“壹”“从壶吉,吉亦声”,“壹”系“壶”叠加声符“吉”而成。以上所列“壹”字,除了商鞅方升所见字和陶汇5·395从吉声,其余字例的写法与“壶”无别。“壶”借用作“壹”,不少学者认为字音上并无直接关系,但也有学者指出“壶”、“壹”声纽可通(27)。从目前的材料看,“壹”在先秦似乎只在秦国使用,随着秦统一六国,“壹”也进一步流通,与“一”并行,尤其是被用来表示“专一”的意义。而楚简常见用来表示“一”的等字形,却逐渐湮没无闻。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先秦文本中的“咸有一德”,在后世被写作“咸有壹德”,“一”、“壹”虽相通,但专门写作“壹”时则往往有意强调其“专一”的涵义。

“一德”的说法,可参看《楚辞·天问》“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这里的“一德”,是指梅伯和箕子有一样的“德”,“一”与“异”相对而言。《尹诰》“一德”的理解与该句并不相同。

三、结论

前文讨论了“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的异文,通过辨析,该句的涵义已甚显豁。无论是“既”还是“允”,都表明一种既成事实,尤其是清华简本的“既”,时间指向性更为明显。所以该句并非像有些学者所说是《尹诰》全篇的概括总结,而是对此前历史事件的承接。至于所承接的具体对象,与传世文献中伊尹身为间谍的记述有关(28),清华简第三辑公布的《赤鹄之集汤之屋》以及第一辑公布的《尹至》更是有充分的体现,揭示了伊尹往来夏、商之间的情形。根据肖芸晓先生简背划痕编联线索的分析,发现《赤鹄之集汤之屋》、《尹至》、《尹诰》三篇按照顺序编联,而从内容上来看,三篇竹书均叙伊尹与汤事迹:《赤》篇中伊尹惧汤之怒,逃往夏地→《尹至》中伊尹“自夏徂亳”,回到商都→《尹诰》时已灭夏,颁布诰命——亦按时间顺序(29)。这一发现极为重要,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三篇性质、内容之间的联系,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伊尹往来夏、商之间的过程。尤其是《赤鹄之集汤之屋》,涉及商汤猜忌伊尹的内容,可与“壹德”相照应。此前孙飞燕先生认为郑玄等人的说法意味着在此之前伊尹和汤是互相怀疑的,而这与《尹至》反映的意思明显不符(30)。实际上《尹至》也表现出商汤与伊尹之间的猜疑(31),尤其是后来同卷编联的《赤鹄之集汤之屋》的公布,更清楚地揭示了商汤与伊尹的矛盾,进一步打消了这一层顾虑。结合《赤鹄之集汤之屋》与《尹至》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伊尹与商汤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个变化的过程,而《尹诰》一篇的故事背景,正是商汤、伊尹君臣由相互猜疑而趋于同心。“既”表明了《尹诰》对《赤鹄之集汤之屋》以及《尹至》所叙历史事件的承续,“壹德”则在内容上表明了这一承续关系。《尹诰》继而言“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更清楚地表明其对《尹至》内容的延续。《尹至》简5的“挚德不僭”,与《缁衣》所引《鸤鸠》“其仪不忒”相照应,并且需要结合《尹诰》的“咸有一德”以及《赤鹄之集汤之屋》的“前史”进行理解。

不难看出,《缁衣》郑注“君臣皆有壹德不贰,则无疑惑也”、“伊尹始仕于夏,此时就汤矣”的说法基本合乎先秦《尹诰(咸有一德)》文本的理路。孔颖达《礼记正义》反复强调的“郑不见古文《尚书》”,未必是事实。“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所云,正是伊尹在往来夏、商之间并最终助汤灭夏后,与商汤同心同德,不复猜疑。古往今来的学者往往过度阐发该句的义理,恐怕难以合乎实际。由于伪古文《咸有一德》在文体性质、所对应的商王等问题上都出现了混乱,极大干扰了学者的判断。清华简《尹诰》的刊布,可谓澄清千古之积疑,弥足珍贵。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00102)】

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33页。

②廖名春《清华简〈尹诰〉研究》,《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

③黄怀信《由清华简〈尹诰〉看〈古文尚书〉》,《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④虞万里《清华简〈尹诰〉“隹尹既﨤汤咸又一惪”解读》,《史林》2011年第2期。

⑤整理者及裘锡圭先生的观点均参见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

⑥冯胜君《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88页。

⑦廖名春《清华简〈尹诰〉篇的内容与思想》,《清华简研究》第1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41页。

⑧孙飞燕《也谈清华简〈尹诰〉的“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清华简研究》第1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60页。

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清华简〈尹至〉、〈尹诰〉研读札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月5日)一文下的评论,2011年1月7日。

⑩张崇礼《清华简〈尹诰〉考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4年12月17日。

(11)虞万里《清华简〈尹诰〉“隹尹既﨤汤咸又一惪”解读》,《史林》2011年第2期。

(12)孙飞燕《也谈清华简〈尹诰〉的“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清华简研究》第1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59页。

(13)虞万里《清华简〈尹诰〉“隹尹既﨤汤咸又一惪”解读》,《史林》2011年第2期。

(14)陈民镇《清华简〈尹诰〉释文校补》,《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4期。

(15)陈民镇《从虚词角度看清华简〈系年〉的文献特征——兼论影响虚词特点的时代、地域、文体因素》,《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7辑,巴蜀书社2015年版,第545页。

(16)廖名春《清华简〈尹诰〉篇的内容与思想》,《清华简研究》第1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41页。

(17)辛明应《论“一人”与“一德”》,《古典文献研究》第16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612页。

(18)虞万里《由清华简〈尹诰〉论〈古文尚书·咸有一德〉之性质》,《史林》2012年第2期。

(19)黄怀信《由清华简〈尹诰〉看〈古文尚书〉》,《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20)孙飞燕《读〈尹至〉、〈尹诰〉札记》,《出土文献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0页。

(21)姚苏杰《清华简〈尹诰〉“一德”论析》,《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2期;张崇礼《清华简〈尹诰〉考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4年12月17日。

(22)周建亚编著《甘露堂藏战国箴言玺》,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51、52、151页;庄新兴编《战国玺印分域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519页。

(23)刘钊《关于几组战国格言玺的解释》,《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第3期。

(24)商承祚《〈石刻篆文编〉字说(二十七则)》,《古文字研究》第5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1页。

(25)陈昭容《从秦系文字演变的观点论〈诅楚文〉的真伪及其相关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第4分,1993年4月,第545-576页。

(26)郭子直《战国秦封宗邑瓦书铭文新释》,《古文字研究》第14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8页。

(27)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28)如《孟子·告子下》称伊尹“五就汤,五就桀”。

(29)肖芸晓《试论清华竹书伊尹三篇的关联》,《简帛》第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71-476页。

(30)孙飞燕《也谈清华简〈尹诰〉的“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清华简研究》第1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57页。

(31)姚苏杰《清华简〈尹诰〉“一德”论析》,《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2期。

猜你喜欢

伊尹商汤古文字
一个厨子灭了一个王朝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伊尹摄政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一个厨子灭了一个王朝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谋贤才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商汤并非靠仁慈夺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