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果酸治疗面部轻、中度痤疮疗效观察

2015-09-27陶诗沁

中国美容医学 2015年15期
关键词:果酸脓疱毛囊

曹 蕾,王 磊,范 莹,陶诗沁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皮肤科江苏无锡214000;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皮肤科江苏无锡214000)

·皮肤美容·

果酸治疗面部轻、中度痤疮疗效观察

曹蕾1,王磊2,范莹1,陶诗沁1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皮肤科江苏无锡214000;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皮肤科江苏无锡214000)

目的:评价果酸治疗面部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纳入的20例面部轻、中度痤疮患者使用果酸治疗,每2周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对临床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观察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与4周时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与治疗4周时相比,皮疹数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时,患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有4例患者出现治疗局部不良反应。结论:外用果酸治疗面部轻、中度痤疮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果酸;轻中度痤疮;疗效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少人,通常发生于额部、面颊、下颌及胸背部等,与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密切相关。起初表现为与毛囊一致的丘疹,继而演变为脓疱、结节甚至瘢痕[1],不但有碍美观,而且会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口服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及患者依从性不高,均加大了痤疮治疗的难度。本文选取笔者科室就诊的面部轻、中度寻常性痤疮患者20例,单独使用果酸治疗,并对其治疗面部轻、中度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病例选择:选取笔者科室2013年11月-2014年12月门诊诊治的20例轻、中度寻常性痤疮患者,男8例,女12例,年龄23~35岁,病程4月~2年,其中轻度(I级)8例,中度(II级)12例,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入选标准:根据国际改良分级法[1]对痤疮患者进行分类,判断为轻度(I级)及中度(II级)的痤疮作为入选病例。轻度(I级):以粉刺为主,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少于30个;中度(II级):有粉刺,中等数量的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31~50个。所有患者在评价前2个月内均未接受过任何治疗。

1.1.3排除标准:①治疗部位有过敏性皮炎或活动性病毒、细菌感染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对果酸过敏者。

1.1.4使用药物:果酸(主要成分是羟基乙酸,质量浓度分别为20%、35%)、中和液、润肤乳液及防晒霜均由薇诺娜公司提供。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治疗前清洁面部皮肤,按照果酸治疗的操作手册规范步骤进行操作。先用凡士林保护眼角、鼻唇沟、口角等部位,以20%为起始浓度,将果酸溶液均匀涂抹于面部,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适当延长治疗时间或提高治疗浓度(35%),通常不超过5min。当患者出现红斑、白霜或不适时,使用中和液进行中和。2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治疗期间注意防晒。

1.2.2评价方法

1.2.2.1疗效观察指标:每次治疗前,由专人拍照并分别记录炎性皮疹(红色丘疹、脓疱)和非炎性皮疹(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的数目。皮疹减退率=(治疗前皮疹总数-治疗后皮疹总数)/治疗前皮疹总数× 100%。基愈:皮疹减退率≥90%;显效:60%≤皮疹减退率<90%;有效:20%≤皮疹减退率<60%;无效:皮疹减退率<20%。有效率以基愈+显效计[2]。在治疗4、8、12周(即结束治疗后2周)时进行疗效评估。

1.2.2.2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量表:该问卷专门用于评估皮肤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问题。调查内容包括lO个方面的问题:①症状;②尴尬:③购物、家庭劳动;④衣物、食物;⑤社交、休闲;⑥体育活动;⑦学习、工作;⑧个人关系;⑨性生活;⑩治疗。涉及过去1周内疾病对患者的影响。每个问题有4个答案可供选择。即无、很少、很大、非常严重,分别对应0、1、2、3分。每个问题分数相加,总分为O~30分。分值越高,提示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越大[3]。在治疗前及12周时使用该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软件进行分析,治疗前后的皮疹数目均值用±s表示,疗效比较运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

表1 果酸治疗面部轻中度痤疮患者不同时间段疗效比较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20例患者均完成本次治疗及随访。经10周果酸治疗后,平均皮损数目呈减少趋势(见图1)。治疗4周时,基愈1例,显效3例,有效8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20%。治疗8周时,基愈2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35%,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基愈8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70%,与治疗4周相比,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典型病例治疗前后照片见图2。

图1 每次随访时炎性皮疹及非炎性皮疹数量变化

图2 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期皮疹对照图片

2.2 DLQI评分结果

治疗前DLQI评分为16.70±4.94,治疗后DLQI评分为3.80±2.40,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02,P<0.01)。

2.3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对治疗耐受良好,无全身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有4例患者出现局部药物不良反应,其中表现为面部红斑2例、脱屑2例和刺痛1例,外用保湿乳液后逐渐缓解;有3例患者在治疗1次后面部脓疱增多,未作特殊处理,第2次治疗后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色素减退、瘢痕及皮肤感染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及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好发于面、胸、背部等皮脂溢出部位。发病因素与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P.acne)感染、化学及炎症因子参与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痤疮丙酸杆菌定植与过度繁殖及相关的代谢活动在炎症性痤疮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4]。

目前,痤疮治疗主要针对其发病的四个环节∶减少痤疮丙酸杆菌数目、抑制皮脂分泌、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口角化异常、减轻局部炎症。临床上多采用维A酸类药物和抗生素联合局部或系统使用。但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痤疮丙酸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严重,长期外用维A酸制剂对皮肤有刺激,使局部皮肤逐渐失去屏障作用。长期系统使用维A酸会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影响脂质代谢、致畸等一系列副作用[5],这些都给痤疮治疗增加了难度。

果酸是一种天然有机酸,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水果、甘蔗、酸乳酪中。果酸分子结构简单,分子量小,无毒无臭,渗透性强,作用安全,是近年来美容护肤的新趋势。果酸既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又可使皮肤角质层粘连性减弱,纠正毛囊上皮角化异常,促使毛囊漏斗部引流通畅,皮脂顺利排出,作用于引起痤疮的两个主要发病环节,从而有效治疗痤疮。另外,果酸还可使真皮厚度以及弹性增加,加速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促进胶原蛋白增生,对轻度痤疮瘢痕也有效[6]。笔者使用20%浓度的果酸溶液作为起始浓度,通过每次延长果酸在痤疮区域停留的时间或提高浓度来增加疗效,事实证实这样的方法安全、可靠。

本文研究发现,在治疗8周时,有效率仅为35%。但在12周时,有效率显著提高至70%。故在治疗前需向患者告知,果酸需多次治疗才能达到更加满意的疗效。有3例果酸活肤治疗的患者出现初次治疗后局部皮损加重,脓疱增多,考虑与果酸在加速角质细胞更新的同时,也促进局部炎症细胞的成熟,导致炎性皮疹一过性加重有关,继续治疗,炎症逐渐消退。而且果酸治疗周期为2周1次,较每日外用及口服药物更为方便,可大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有研究显示,果酸联合红蓝光[7-8]、强脉冲光[2]、中药[9]、火针[10]等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果酸治疗,这些也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综上所述,利用果酸治疗轻、中度痤疮患者,效果显著,方便安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能结合其他技术,将为治疗痤疮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法提供帮助。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65-1169.

[2]黄玉成,李红文,李雪莉,等.果酸换肤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3,46(7):515-516.

[3]王磊,范卫新,曹蕾,等.脱发患者生活质量调查[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7):417-419.

[4]Gollnick H,Cunliffe W,Berson D,et al.Management of acne:a report from a global alliance to improve outcomes in acne[J].JAmAcad Dermatol,2003,49:S1-S7.

[5]Abad-CasintahanF,ChwoSK,GohCL,etal.Toward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acne:consensus of an Asian Working Group[J].J Dermatol,2011,38:1041-1048.

[6]肖晓庆,项蕾红,郑志忠.果酸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6):795-797.

[7]郑小帆,吴玉清,郑力航,等.果酸联合LED-红蓝光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13):102-103.

[8]叶君,金娟娟,徐刚林,等.果酸联合红蓝光治疗痤疮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7):1185-1186.

[9]袁冰峰,俞珊,何惠珍.果酸配合中药治疗痤疮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6):1004-1005.

[10]付昱,姜敏,孙洁.火针联合果酸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1):63-65.

编辑/李阳利

Effect of glycolic acid on treatment of facial mild to moderate acne

CAO Lei1,WANG Lei2,FAN Ying1,TAO Shi-qin1
(1.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Affiliated Wuxi Second Hospital,Wuxi 214000,Jiangsu,China;2.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Affiliated Wuxi People's Hospital,Wuxi 214000,Jiangsu,China)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safety of ghycolic acid on treatment of mild to moderate acne.Methods 20 patients with facial mild to moderate acne were chosen,glycolic acid was used for chemical peeling biweekly for five times.Clinical effect and life quality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ide effect was observed during treatment.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at the twelfth week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fourth week(P<0.01),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ourth and eighth week(P<0.01).Patients'life quality index at the twelfth week was significanty lower than that at the fourth weekSide effect was observed in four patients during treatment(P<0.01).Conclusion Glycolic acid peeling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mild to moderate acne,and is worth to be promoted.

glycolic acid;mild to moderate acne;effect

R758.73+3

A

1008-6455(2015)15-0042-03

王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皮肤美容

2015-06-08

2015-07-20

猜你喜欢

果酸脓疱毛囊
水杨酸联合果酸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2例
果酸美容 真能换肤吗
“拆西墙补东墙”高质毛囊资源宝贵
WHY 我的小脸蛋为什么长满了青春痘?
让人又爱又恨
常见毛囊细胞角蛋白在毛囊周期中的表达研究
无菌性脓疱病研究进展
未成年人角层下脓疱病及文献病例分析
如何挑选果酸“焕”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