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中西绘画

2015-09-16佟嘉茂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现代主义画家绘画

佟嘉茂

“中西绘画”这个题目很大,但同时也是一个小众话题,一说起绘画艺术,读者往往就会“知难而退”,艺术需要更接地气,不必曲高和寡, 所以绘画也可来个轻松漫谈。

那么从何聊起呢?就先从历史开始吧。

大凡文化的事都要放在历史当中去品读。如果艺术死气沉沉的,证明文化肯定出了问题,西方文艺复兴之父意大利的彼特拉克,就给这样一个时代起名叫“黑暗的中世纪”。

我们读历史知道,中世纪之前是古罗马人统治西方,被罗马人称作蛮族的日耳曼人入主后,西方进入到漫长的中世纪。日耳曼人继承了罗马人的基督教,早先连文字都没有的日耳曼人相较罗马人可称作是“没文化”了,所以西方的文艺复兴,其实是日耳曼人统治西方千年之后,在文化上认祖归宗于古罗马。西方文化认了祖,又发现再往前还有个古希腊,希腊不像罗马,罗马是个环绕地中海的大帝国,希腊只是一群占山为王、相互独立的上百个城邦组成的狭小地域,城邦的公民人口大多数只有千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口稀少而且多山贫瘠之地,居然养育出与其隔海相望的两大文明(疆域辽阔、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的尼罗河文明和两河文明) 。一样的灿烂文化,真是让人惊讶!这自然引起不少中外历史学者的一通“疑古”,而这场关于希腊史真伪的争论其实才刚刚开始。

先放下渐热的希腊史争论不谈,回到咱们的正题。古罗马先是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来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而东罗马帝国的后裔们继续延续发展着古老的帝国,中国历史上称作“大秦”。在经济文化方面东罗马帝国长期领先于它的西方邻居,所以对西方中世纪文化艺术影响极深,后来的西方人改称为拜占庭文化,有意掩盖了“罗马帝国”这个称谓。到中世纪后期,日耳曼人结合罗马艺术风格发展出一种自己的艺术形式——有些“神经质”的哥特式艺术,可西方文艺复兴后把哥特式艺术贬低为“野蛮民族”式的艺术,您看到没有?那时的西方人也缺乏自己的“文化自信”。

这就是西方文化的前世,知道这些就明白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对西方绘画的重要意义。要知道,千年后重新拾起的罗马文化,已是人事两非,没有多少原汁原味的真韵了,不过西方人似乎并不介意,他们开始真的认为自己就是罗马文化的继承者,比自称基督正教的东罗马帝国还要正统,直至今天大多数西方人还依然坚信着。

教廷1096年发起东侵战争,时间长达近两百年,大致是我们中国北宋中期到元朝前期,1291年战争结束,史称十字军东侵。圣骑士们洗劫了东罗马帝国和更东方的伊斯兰地区,大量金银珠宝,还有先进的典籍资料、科技书籍被带回到西方,东罗马帝国从此衰微不堪,后被新兴的“突厥人建立的帝国”——奥斯曼帝国灭亡了。

14世纪受古老的罗马文化和东方文化熏陶的意大利北方,威尼斯、弗洛伦萨等商业城市,经济和文化鹤立于西方,人才济济。佛罗伦萨僭主,银行商人美第奇家族广揽贤才,文化的矛头指向保守的天主教宗教文化。美术上,美第奇家族用金钱、荣誉扶持佛罗伦萨画派,用波堤切利等人描绘“异教徒”的希腊神话,软化和侵蚀着“神圣不容侵犯”的天主教信仰,又用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倡科学及人文精神,消磨天主教文化中的保守和对人的冷漠。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理念成为后来西方美术的文化主流,所以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相比西方文化,我们中国文化用不着谦虚,那真是一脉奔流而下,绵延几千年而不灭,而且中国文化不像西方文化总是突变性情,总体上渐进发展,要说变化,多是伴随着朝代更替而变迁,所以看中国绘画就是看各个朝代的文化顺次演进。

15世纪后期西方写实绘画开始成熟。从文艺复兴延续到20世纪,经历了400多年的古典写实绘画的历史。与中国绘画不同,西方人相信绘画本身就应该是科学技术的一种。美术的科技相当于中国人说的 “应物象形”,比文艺复兴三杰早近一千多年,中国南朝的谢赫提出“六法”,把应物象形排在第三位,这位次在中国已经算是很高了,但西方人在这上面是较真儿的,既然把美术看成科学技术,研究美术的实验工具就少不了,于是西方人发明了透视法。透视就是眼睛透过透明平面,把看到的轮廓描画在这透明平面上的方法。有了透视法,西方绘画从技术上解决了形似的问题。

中国人没有西方的那种透视法,应物象形只能靠中国人头脑好使。说中国绘画写实不行,那是不了解中国人的聪明,有种专画亭台楼阁建筑的绘画叫“界画”,界画的起源早在晋代,宋代时开始成熟,比起西方的透视法,早了五六百年都不止。界画,仅凭经验积累而达到的写实效果,一点不逊色于西方人的透视。但中国绘画把“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排在前两位,应物象形的地位只在其次,这就造成界画被看成匠气,后世逐渐衰落了下去。

“形似”在中西方文化中重视程度不同,造成彼此绘画理念的差异。西方人把美术当门技术,做技术的人在中国古代叫工匠,中国绘画早早就把艺术与工匠区分开了。直到20世纪初,西方绘画向东方文化靠拢,最终西方绘画也放弃了他们崇尚的古典写实主义,这是后话。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品评人物画的“六法”,后世通过逐渐充实扩展,发展成中国绘画美学的根本原则。这六法是:一曰气韵,二曰骨法,三曰应物,四曰随类,五曰经营,六曰传移。“六法”几乎成为千年中国画品鉴的“宪法”,前文说过中国文化自古延续不绝,所以这部“根本大法”沿袭至今。西方绘画则不同,后来的现代主义绘画几乎推翻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全部绘画传统,真称得上是彻底的“文化大革命”。

中国绘画的表现特色来源于纸张和书法。美术发端于工匠,到了中国文人掺和进来,中国绘画的风气就彻底改变了,书法自然会被带入到绘画里来。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公元105年他向汉和帝献纸,这年成为纸的诞生年。字画自从作于纸上,生化出了细腻多变的笔墨渗染效果,“蔡侯纸”与笔和墨结合出的笔墨效果,成为中国画特有的表现特色,“六法”把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置于其它四法之前就很好理解了;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此四法画工亦长,因而被置于六法之后。endprint

中国人对纸很有“感觉”,传统的纸本身就透着一股文化气息。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了,从此纸张的质量更加精良,这为书法和绘画提供了极好的承载材料。纸的发明还促进了文化传播,到唐代时中国迎来群星璀璨的“文圣时代”,诸多艺术领域爆发式大发展,其中书法艺术更是到了高度纯熟的阶段。

张旭被尊为书法“草圣”,其狂草最有代表性,唐代李肇的《国史补》中有记述,大致是:张旭饮酒狂写,挥笔大叫,他把头发浸在墨池里,用发书写,那“发书”飘逸妙奇,横生异趣,酒醒后自己都惊奇写得如此神妙。

书法的用笔提按转折,极尽变化,书法艺术为唐以后中国绘画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墒情。南宋时,梁楷的简笔人物画,表现的正是当时书法的禅境风尚,这之后写意画家更是认为书法重于绘画,明代徐渭自认为他的“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可见书法对中国绘画渗透之润,也可以说,中国画就是随类赋形后的书法。

现今书法课开始回归我国中小学课堂,这是复兴中国文化的一件功德好事,孩子们于笔墨纸砚间的文化熏染,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书法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用更有四两拨千斤的妙处。

西方古典绘画崇尚写实技术。技术至上是西方文化的一大特点,这反映在“透视法”和“绘画暗箱”等的发明上。透视法解决了形的透视准确,绘画暗箱则解决了空间色彩的准确。

400多年的西方古典写实绘画,通过实验仪器的不断创新改进,一步步完善着写实技术,使写实技术达到空前高度。看到早期西方的大画家全都是科学家时,您还惊奇吗?

中国画家多为文化人,羞于称自己是技术工匠(科学家);西方画家多为科学家(技术工匠),以技术为立命之本。两者放在一起比较,能看出很有意思的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有很强的世俗特点。在绘画内容上可看到中国绘画多为生活中的世俗场景,最著名的要算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了。

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多是求子多福、延年益寿、财源广进、鸡犬牛马、花草树木等俗世生活;文人士大夫阶层多追求田园耕作、渔歌牧归、安闲放逸、山川古刹、仕女仙境等理想情境。

观察西方古典绘画,宗教题材占据了绝对主流,宗教渗透于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早期没有文字的日耳曼人来说,拉丁语的《圣经》成为他们仅有的文化教科书,因而宗教对于古代西方有着重要的文化普及作用,宗教阶层实际就是西方的知识阶层,由于这个原因,宗教阶层也很容易垄断社会文化,如此单一的文化形态,正是古代西方社会远远落后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古代西方知识精英阶层迫切的任务便是:用类似中国世俗性的文化改造西方的宗教文化,因而世俗化就是当时西方精神上追求的“现代范”。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便给18世纪的西方指明了“现代范”的榜样——中国孔子的儒家社会。后来整个西方更在洛可可文化的推动下刮起了时髦的“中国风”,成为全欧洲的时代风尚。

中西文化对“现代范”的认识大不相同。看到16世纪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和他的农民画,好似西方的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尼德兰绘画脱胎于哥特式艺术,在西方绘画中很是另类。西方绘画从尼德兰绘画以后,向世俗方向转变愈发明显,某种意义来说,世俗化就是西方绘画“现代范”的源泉,它使西方绘画完全脱离了宗教束缚,最终彻底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然而中国自19世纪中期以来,没能顺畅的从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一系列民族、社会危机让中国人认识到自己文化的局限,“五四运动”后中国人眼中的“现代范”,锁定在中国文化薄弱的议会民主制和科学技术上。还有部分失去文化自信的国人,竟把两千五百年后的文化危机归罪于孔子,不知伏尔泰知道了会不会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呢?

而近代以来的中国绘画吸收了西方绘画的许多特点,一方面在内容上一如既往地保留了世俗内容;另一方面,一部分画家尝试结合西方的社会启蒙思想,徐悲鸿、蒋兆和等画家属于此类,即便像齐白石这样的写意大师,早期竟有照片般写实的人物作品,可见受西方绘画影响之深。

西方写实绘画到19世纪中期遇到了一场危机。关于这场危机可以说出五花八门的理由,可核心的问题是写实技术再好的画家,也没有越来越好用的照相机客观、准确、迅捷。

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鼓捣自己的绘画暗箱,把图像投射在镀有碘化银的平版上曝光,发明了可以实用化的照相机,从此西方古典写实绘画迅速退出了西方美术的中心“舞台”,因为画家赖以谋生的写实技术被这个小小机器代替了。

说到这,提醒大家,了解西方绘画一定要重视“技术”在绘画中的地位,这是我们中国人最容易忽视的地方,中西文化在此问题上的认识完全不同,容易造成我们的理解偏差。

其实想想西方人常挂在嘴边的知识产权、专利等名词,就能品味出他们文化中的技术至上精神,美其名曰就叫“科学精神”;我们中国画不能把技术摆在前头说,说“科学精神”显然不成,得把“科学”两字去掉,只保留“精神”才对。但您千万别误会:中国人没有科学精神?只能说中国人知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画家老抢科学家的事儿,总说不过去,您说是吧。

话说此时西方社会到了19世纪中期,写实画家们需要给出一个合理、有说服力的辩护——“我们为何而画?”画家们的辩护一开始是有力的:新古典主义、拉斐尔前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等流派力图证明:照相机没有人的情怀、理念、批判,所以绘画是不能被替代的艺术;可问题是,随着照相术发展起来的摄影家们提供了反证:人的这些情感可以通过摄影有目的的表现出来,照片也是艺术。

而另外一些西方画家们不再纠缠在这些争论中,他们行动起来——于是印象派诞生了。道理很浅显:色彩是当时照相机无法涉足的领域,那么这就是画家们的新地盘。印象派描绘阳光透射在空气中的色彩变幻,他们着迷于光与色的世界,懒得在作品中加入作者主观的情怀、理念和批判,而只保留了即时的感官感受。色彩的写实主义加上人的即时感受等于西方绘画的新方向,这样西方绘画在危机中看到了一抹曙光,西方绘画的现代化即将到来。endprint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革命,困扰西方绘画的核心问题正是技术至上精神,绘画应该回归到绘画本身,技术留给科学家去解决。但不能简单说西方绘画从文艺复兴起就走错了路,它客观上成为东方绘画的一种互补,尤其是它积累了大量相关的科学技术。

塞尚1839年照相机发明那年降生到世间,冥冥中如有天意。随着吸收了大量东方绘画观念的后印象派诞生,塞尚开辟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世界迎来东西绘画相互靠拢的新时代。而习惯于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许多国人,反而无法理解西方现代主义画家在做些什么。

西方绘画的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在表面上反差极大,习惯了对传统继承的中国人,无法理解这种巨变。要弄明白现代主义绘画其实也并不困难,前文已经叙述过,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借助了很多技术工具,目的就是为了模拟出世界的逼真感,当这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被照相术替代时,现代主义绘画就专做那些照相机做不到的事:比如把事物的外貌和颜色进行夸张变形,把人类眼中的立体空间世界,进行平面化处理并重新组织在一起。

您可能看出来了,这些表现方式和中国绘画很类似,但相似的表象下却有本质的不同:中国画借夸张的形象反映画者内在的精神境界;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借夸张表达人的感官感受,可以打个比喻,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就像是实验人的各种感官和心灵感受的实验室,从这里,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西方人骨子里那个技术至上的文化本色,只是这一次,技术至上隐含在形式表象的下面了。

另外,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表现来源于点、线、面这些绘画元素的组织和重构。这有点类似物理学把物质看做是由基本粒子构成,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可以看成是点、线、面这些“基本粒子”按照视觉规则构成的“物质”。一部分现代主义画家侧重“组装”点、线、面这些绘画“零件”,另一部分画家却注重表达感官感受,还有一部分两者兼顾,结果就是现代主义流派和样貌的极端多样性: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抽象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等,现代主义时期被称为样式大爆炸的时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高峰已然远去,但它随着西方文化的话语强势,传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也深刻改变了我们中国人观看世界的习惯。

中国文化随着近代国运的衰落,文化话语的主导地位也同时失去,然而今天的复兴前景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心态。要知道,一个国力强势的国家不可能没有文化的强势。不了解中西方绘画的 “前世”当然不会明白它们的“今生”,我们正处在世界文化又一次地覆天翻的变革期,要做到先知先觉着实不易,但处于洪流却不自知就更不应该。

现今中国文化已处在一个全新阶段,逐步恢复“文化自信”的中国,预示了一个令人期待的未来。“漫谈中西绘画”这个话题正是因此而发。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主义画家绘画
酷炫小画家
中国工笔人物画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继承与发展
论乔治?鲁奥朴素、真诚的绘画态度形成因素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现代主义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