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咖啡跨界,玩出境界

2015-09-16马琳刘映映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咖啡店咖啡馆跨界

马琳+刘映映

曾几何时“咖啡”还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名词,时下,坊间的咖啡馆竟多到花上一年都逛不完,而且每天都会有新的人加入到开咖啡馆的行列。毫无疑问 “开一家咖啡店”是许许多多少男少女们的梦想。与此同时咖啡厅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商机,吃货是一个永不会灭绝的物种,而吃货身上也有很多其他的市场可以延展。显然现在的吃货们希望得到一种精神与物质同在的生活方式。

单一的咖啡店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消费者。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找出两种甚至多种领域的长处,将其相结合呢?越来越多的“跨界咖啡馆”面世。然而,如何调节好咖啡与其他领域之间的比例,把咖啡与其相融合,而非简单地“1+1”.,值得我们细细探究。就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爱咖啡联盟中的三家跨界咖啡馆。

“别致”咖啡,“吃货”天堂

虽说咖啡是一种舶来品,但是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却也是比较早的。作为清末中国唯一开放的通商口岸,广州这个交流开放的城市,对咖啡这一舶来品的文化吸收,可谓是全国当中的佼佼者。作为广州最早的一批咖啡馆,自2002年咖啡馆开设以来,别致咖啡经历了多次转型,由一家传统的咖啡馆逐渐转变为一家跨界的咖啡馆。

十年前,一说到咖啡馆,人们脑海中都会有一个基本的轮廓。欧美风格的装修、西洋的老音乐、一杯咖啡、一个下午……别致咖啡一开始也是遵照这种传统的思维、传统的格调去开设的。在最初的几年,咖啡馆的数量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由于咖啡的品质好,用材都是原装进口,许多喜欢西方文化,喜欢咖啡的人都会光顾。然而,处于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咖啡馆的开设数量也是直线飙升。单一的传统咖啡馆渐渐失去了它的竞争力。

于是别致咖啡选择了将其由传统单一的咖啡馆,转型为更被大众所接受的咖啡餐厅。选择加入与咖啡相配合的一些美食,去打破传统咖啡馆只有单一的消费人群这一僵局。然而,咖啡餐厅的模式,运用的人很多,却同样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色各样的餐厅林立,国内外各种大型连锁餐厅的进驻,使得许多民营的餐厅,特别是咖啡餐厅举步维艰,如何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了每一位餐厅负责人要关注的头等大事,又一次的革新迫在眉睫。

在经过一系列的市场分析之后,别致咖啡的负责人刘先生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他发现:国际贸易日益发达的今天,随着人们对食品要求的日益严格,人们对进口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也因此造就了香港自由行的火热。作为一家一直坚持选用进口食材的咖啡餐厅,刘先生估量着是否可以把这些食材作为商品直接卖给顾客,把咖啡厅打造成一个小型的超市。让顾客可以在咖啡店品尝过美食以后,购买一些原装的材料,回家与亲朋分享。亦或者是直接在小型超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让咖啡馆进行加工。用刘先生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把材料仓库搬到铺面的简单调动。”却令原本普通的咖啡餐厅变得生动。顾客与咖啡馆之间多了一个交流的环节,店家多了一个盈利的渠道,顾客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在有了这样一个新跨越之后,刘先生有了更多的想法。

“跨境购”作为一个新型的外贸渠道,已经成为别致咖啡的“头牌”。凭大陆居民身份证,每人每天都可以在一些跨境购平台,在零关税的前提下,购买到一定限额的进口食品。然而,这种结合外贸与电商的购买方式,对于顾客来说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跨国界而不了解产品的具体细节、由于不能看到实物,购买回来以后才发现不适合自己的情况很多。别致咖啡凭借着多年来购买进口食材的经验,在货品的质量上把了第一道关。而且咖啡店作为这些进口商品销售的载体,扮演着一个实体店的角色,同时由于所购的商品本来也是咖啡店本身的食材,顾客可以在咖啡店品尝过后再去选择。这是其他进口食品商店所难以做到的体验式消费模式。这样一种结合外贸、销售、餐饮的跨界模式,让咖啡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当中生存下来,同时也让顾客得到更便利、更全面的服务,跨界有时候只是一种潜移默化,推陈出新。

四线城市,一线服务——吾爱酒,爱咖啡

“想开咖啡厅?那一定要选址在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这样一个看似统一的回答,在一切求新求变的新时代,往往会有不同的答案。在吾爱酒咖啡酒庄负责人谢先生的采访中,我看到了独特的逆向思维。

咖啡作为舶来品被传入中国多年,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已经基本接受,并逐渐爱上这一产物。上海的咖啡馆更是遍地开花,但是在距离北京两个多小时车程的邢台,这样一个被划归为四线城市的地方,老百姓对咖啡不管是认知度亦或是喜爱度上来说都远远不及其他一二线城市。然而谢先生却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开设他的咖啡酒庄。

他选择在一个GDP拉后腿的地方,售卖曾位列世界上最贵咖啡排行榜首位的猫屎咖啡,卖拉菲红酒,卖古巴雪茄……在大家都觉得不可能的地方,他选择了投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的人,追求高端专业的产品与服务,让这样的一个看似不可能的项目变成了现实。

一个店从无到有,靠的是精准的定位与完备的计划。再小的城市,都会有一定的高端消费人群,对高端商品的消费都有一定的刚需,吾爱酒就是抓住了这点,在一个拥有140万人口的小城市,万分之一的转化率就足以让其生存。然而这从有到 “博”到“精”要求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市场定位那么简单。作为一个名字带“酒”的店,看似就是一个卖酒的地方,然而只有把其他不同的元素融入其中,把它变成一个可以焕发各种不同效应的交流平台,才可以更好地立足于市场,这是所有经营者都面临着的现实。所以谢先生也选择了跨界,选择了交叉点。

咖啡、红酒、雪茄这三种饮食界的奢侈品,其最大的共性在于都会让人兴奋,让人心跳。三者也都经常同时出现在一些高端的场合。如果简单地把这三样东西叠加起来,那就是无趣的免税商店,而不是高端客户所追求的写意享受。所以,同时身兼酒友、爱咖啡人、雪茄爱好者的谢先生,打造出了“吾爱酒”这么一个地方,结合当地的文化,组织当地艺术家在这个地方进行交流,把一个看似简单的咖啡酒庄,装点成为一个中华艺术的小型博物馆。让来访的宾客在品尝美酒咖啡的同时,精神上也得到满足。endprint

调一杯源于“生活”的咖啡

如今的城市太强大,我们太渺小,推倒那些房,换掉那些街道,关掉那些商铺,我们最需要的莫过于这么一个浪漫的角落。这样的一角被一个叫做“咖啡馆”的地方所扮演,仿佛那么的理所当然。然而这顾客的浪漫往往是经营者要面对的现实。既然做生意必须找到卖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浪漫”往往不是一杯普通的咖啡就可以简单做到。只有结合两个或多个领域的长处,才能更好地经营“浪漫”,保持“浪漫”!

而在全国拥有多家分店的贝雅咖啡,正是在咖啡时尚的基础上,引入欧美居家文化的理念。使餐饮与休闲文化家居生活融为一体。在提供咖啡餐饮服务的同时,为客人精心展示美观新潮的欧美风情咖啡杯、茶具、餐具精品,让您体验充满欧美文化氛围的餐厅、客厅以及休闲庭院等居家空间,店里的一桌一椅,一杯一碗,都承载着设计师的创意。它们既是场景又可选购,颠覆了传统单一的咖啡馆模式。凭借来自加拿大的总设计师与其他中外设计师独特的跨文化视野,为顾客带来立体诠释和营造出欧美生活方式的魅力与细节,把家具饰品店与咖啡馆完美结合。优美独特的环境甚至吸引到爱情偶像剧(《幸福满堂》剧组)不远千里到店取景。

贝雅咖啡的全名叫做“贝雅咖啡生活馆”,仅仅只是一家卖家居饰品的咖啡馆或许可以称为“跨界咖啡馆”,但是却远远未能冠以“生活馆”的美名。既然叫做生活馆当然不仅仅是家居饰品店那么简单。除了家具饰品之外,贝雅咖啡还融入了时尚服饰品。贝雅创始人认为:生活是由心而发的,“由内而外”“贯穿中西”的跨界元素才可以与生活挂钩。这就是贝雅团队营造的“第三空间”概念,随着品牌的不断发展,这个空间的内涵将会越来越丰富,更多不同领域元素会被融合其中随着咖啡馆数量的不断攀升,咖啡这个行业在不断的革新的路上不断进步,笔者相信跨界咖啡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更多不同领域元素会被加入到咖啡馆当中,而咖啡经营者们所要做的就是让“1+1≥2”这一公式成立。让不同的行业在咖啡馆这一载体中得到更好的推广,不同的领域在与咖啡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的碰撞当中得到完美的升华,迸发不一样的火花。

自1902年法国教父田德能将第一棵咖啡树搬入中国开始,咖啡这种舶来品在中国市场已经历了百余年时间发展。从往昔咖啡巨头畏而远离的咖啡荒原,到如今被星巴克、Costa等品牌视为最看重的市场之一。事实上,咖啡馆在中国商业化的历程中已获得不俗成绩:咖啡年消费量约为20万吨,咖啡馆数量早已破百万家,整个咖啡馆市场估值达到近万亿美元,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咖啡市场。

在持续适应、开拓中国市场的道路上,咖啡馆形态不断演变。事实上,在这个没有咖啡历史,亦无具喝咖啡刚性需求的国度,咖啡馆拼的绝不仅是咖啡品质的好坏。创新才是王道,“跨界”的模式也将逐渐会成为一个趋势,而爱咖啡联盟也致力于在“互联网+”的风口下为咖啡厅注入更多的跨界资源,带动更多的传统咖啡厅积极转型,拥抱创新,拥抱互联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咖啡店咖啡馆跨界
奇妙的咖啡店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Be a Helper in the Meow Cafe猫咪咖啡馆的小帮手
差咖啡馆
开在黑白漫画中的咖啡馆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跨界•匠杰
跨界兵法
水上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