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故里人文鹿邑

2015-09-16遆广凯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老子

遆广凯

看着车窗外悠悠涡河蜿蜒流过,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广袤无垠的豫东大平原上,滋润着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老子故乡——河南鹿邑。这是我第二次把足迹印在鹿邑,在地图上,它不过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镇。但在这个古老的小镇上,却承载了古代哲人、帝王将相和迁客骚人最深的记忆,孕育着我国的古代文明。想到这里我为自己的鹿邑之行而欣喜,早已忘记颠簸的愁绪。

坐而论道话鹿邑

潜阳历六月的夏季是葱翠的季节。伏在隐约的黛瓦。沿着狭窄幽长的鹿邑街道行走,不知不觉间已是汗流浃背,偶遇老者,鹿邑悠远的故事便从他们的口中娓娓道来,倍感亲切。一个传说使我对鹿邑有了新的认识,鹿邑原来的名字叫苦县、真源县。相传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偷偷解开老子青牛的牛缰绳,而青牛早有归乡之意,便直奔故乡而去,老子得知后便到人间寻找青牛,到真源县境内,在鹿群中看到一头似鹿非鹿的动物,怀疑它是青牛所变,老子伸出食指照鹿群一划,长出一圈城墙来,只在东门开了个豁口,老子守住豁口一个一个检查,青牛不得不现出原形跟老子返回天宫。后来,人们从低洼的真源县迁到这座空城来,为纪念老子圈鹿而称“鹿邑”。老者的讲解使我如痴如醉,心灵顿时清凉许多。

瞻仰矗立在老子文化广场的老子塑像,我脑海里浮现出求学时师长对老子的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当时虽懵懂年少,但这几句话却淌进了我的血液,无时无刻不升腾着我的毛发。这尊老子雕像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雕像,伟哉,老子;壮哉,老子。老子之前,无一“老子”。老子之后,更无“老子”。老子遂终为天下第一矣。老子的雕像高27米,八角形基座高6米,由365块莱州花岗石构筑而成。仰望着巨大的老子雕像,人们似乎正在享受着这位智者“谦下贵柔”“不争无为”的深情拥抱。老子雕像道骨仙风,飘然犹龙,我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他慈祥、大度,端庄、自然,富有智慧,同时又很亲切,仿佛正在传播他那“无为而治”的《道德经》,指引人们领悟天地之精气。

太清史韵传千古

穿过紫气大道,走进太清宫景区大门,门前的御道广场青石铺路,中间门洞的上方,有一块匾额,上面题写着清析可见的“太清宫”三个大字,两边楹联为“地古永存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宫”。老子的哲学思想与老子故里太清宫的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在楹联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太清宫分为前宫、后宫,两宫占地872亩,各种建筑600余间,殿阁棋布,雄伟壮观。前宫以太极殿为中心,洞霄宫称后宫。来这里上香的老奶奶特别叮嘱,前宫祭祀老子,后宫祭祀李母,这一规矩可不能不知道,我再次被鹿邑人民淳朴的热情所打动。

有人曾说,“皇宫看故宫,道宫看太清”。进入太清宫后,跟着人流来到东南角,不难发现两块沧桑的石碑挺拔地站在那里。它们分别是大宋时期的“重修太清宫之碑”和唐朝时期的“道德经注碑”。两碑年代久远,艺术价值不容小觑,碑身风雨剥蚀严重,令人叹息。但碑上依稀可见的书法对于文字爱好者值得仔细斟酌品味一番。

夏日的风无力地吹着“太极殿”门前的两棵古柏,树叶懒散地晃动着,用手触摸苍老的树干,不经意间会发现它们的纹理大相迥异:一左旋,一右转,“天左旋地右转”,这不是象征着太极图的阴阳二气吗?趴在望月井的井沿,甘洌的井水映出太清宫天空一动不动的白云,呼唤出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深沉。走进太极殿,老子端坐在金碧辉煌的 “太极殿”内,笑迎八方游客。

太极殿殿侧立有一根铁柱,这根铁柱高约1.5米,直径约25厘米,人称“赶山鞭”。在老子故里,流传着很多关于老子的神奇故事,在当地群众心目中,老子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仙。老子为了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就打造了赶山鞭,赶走了隐阳山,由于赶山时用力过猛,铁鞭从中震断,上半截飞到了太清宫,下半截留在了老君台。所以当你登上老君台看到另一根一模一样的“赶山鞭”时,你便不会那么困惑。细心的人会发现,太极殿内道士头上的发簪与这根铁柱十分相似。这根铁柱是老子当时任“守藏史”时记录天子和群臣议事时依靠的柱子,故人们又称老子为“柱下史”。

三清殿内精美的壁画引人入胜,每一幅画都是一段故事,一个传说。家喻户晓的“紫气东来”故事,在三清殿内还原了最本真的面貌。这些故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传中传承。三清殿的北侧是老子故居,占地36亩,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的老子故居是太清宫景区苑内最大的广场,虽为后来人建造,但却别有韵味。推开老子故居的那道门,灵溪桥、牧牛场、观水亭、篱门、东堂、正堂、西堂、望楼、隐山尽收眼底,穿过漆黑神秘的犹龙洞、登上静思亭一阵凉风吹来,少了几分聒噪。这是老君爷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吧。我似乎回到了春秋末年。仿佛漫步于历史的长河,徘徊在远古与现代之中,徜徉在神话与众生之界,给人一种久久不愿离去的心境。

老子故居北侧是“先天太后之赞碑”,也叫三御碑,是太清宫景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碑刻,该碑形体高大、气势恢宏。全碑高8米、宽2米、重50多吨。站在碑前,碑后凸起的坟丘便是安葬先天太后的地方了。在没有机械的条件下,当地的百姓仍旧把这么高的碑立起,不得不为他们点赞。

三圣母殿内挤满了当地的妇女、老妪。她们带着母性的光辉来圣母殿祈愿,当她们跪下时,整个殿内没有一处落脚的地方,她们磕了一个又一个响头却不愿站起。我被她们的信仰深深打动了。现在圣母殿里供奉着三位圣母:中间的是老子的母亲、西边的是释迦牟尼的母亲、东边的是孔子的母亲。这三位伟大母亲的并列体现了三教合流的思想。来过鹿邑的人都知道老子的出生异于常人,李母洗衣时吃了一个河上漂来的李子而孕,李母怀孕整整八十一年老子才从母亲的右肋出世,当地人为了感念李母的伟大贡献,就把当时县名改成为苦县,以纪念这位圣哲之母。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孝为天下先的情怀,我再次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我毕竟年轻,不敢在这里放肆,深鞠三躬,心怀敬意。

走出太清宫,五百亩宫苑,万株松柏黄杨慢慢消失在身后,一派伟岸雄风的太清宫将会迎来新一批的游客。回想太清宫随处可见的风蚀,似乎每一片碎石都隐含着一段古老的故事,每一块瓦砾都蕴藏着一个神奇的传说,信手拈来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远古文明的积淀。endprint

风雨沧桑老君台

我醉心于树色天光中,暮色在树梢上微微颤动,紫气大道浮华尽洗,一路西行,没有丝毫的懈怠,因为看到了“众妙之门”牌坊在向我招手,我到了明道宫景区,匆匆走过牌坊,甚至没有在升仙桥停留片刻。迈过明道宫的门槛,古老的石板路,洒满懒洋洋的日光,油漆斑驳的门板,被沧桑的桃符贴满。亭台楼阁,皆有曲径回廊相连,绿柳翠柏与奇花异草相互映衬。游览明道宫,的确是一次探幽访道、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

在明道宫随处可见《道德经》中精髓的体现,无论是八卦台,还是凉亭,或者是长廊。你时刻都被老子文化熏陶着、感染着。明道宫的各个宫殿的名称都包含不同的寓意,站在迎禧殿前,这座明道宫历史上古老的宫殿,你或许不知道皇帝曾在此居住,迎禧殿即含有“皇帝驾幸,喜气盈门”之意。鹿邑的老百姓直到今天仍把明道宫这片地方称为“东皇城”。通往老君台的路上会目睹玄元殿的盛状,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后人就建玄元殿予以纪念。“玄元”即指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从这里产生孕育并发扬光大。玄元殿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殿内正中一座老子铜像,手持如意,神情自若,展现了老子作为一个哲人、思想者和大智慧者的形象。仰望神态飘逸,睿智超凡的老子,难怪孔子问礼于老子后会发出“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的感叹。

观览文昌阁、腾云阁、享殿之后终于到了慕名而来的老君台,因传说老子在此台上羽化成仙而得名。它是明道宫建筑群中现存的唯一古建筑。登老君台时心中细数老君台的台阶,33级台阶正如资料记载的一样,一阶都不少。全台是古式大青砖堆砌而成的,周围立垛口女儿墙,老君台始建于东汉末年。几千年来在鹿邑沐浴着风风雨雨,站在这座台高13米,由14个平面围成的高坛形古建筑上,居高临下,东配殿、尚德亭、崇道亭、观复亭、礼醇门,西配殿、守素亭、抱朴亭、澄清亭、文昌阁、教正门,雄伟壮观之貌一览无余。整个台体呈二十五边形,拾级而上的33级台阶,寓意老子飞升33层青天之说,老子升仙在最高一层也就是离恨天,老君台正殿建在33层之上。

老君台大殿内是老子汉白玉雕像。大殿前香火鼎盛,香客焚香络绎不绝,殿前壁上嵌有醒目的“犹龙遗迹”“道德真源”“孔子问礼处”明代碑刻三方,殿左前方有铁柱一根,跟太清宫太极殿前的一样。台上的13株桧柏,相传是唐柏,是老子的13位弟子转化而成,在这里长年陪伴老子。现在的唐柏已不是郁郁葱葱了,它们干枯的枝干化作了道家的历史文化供后人敬仰。老君台大殿的东侧墙壁上留下了累累弹痕,这是日本侵略中国留下的不可磨灭的证据,然而日军发射的13发炮弹,全都成了哑弹。这其中的玄疑奥妙只能说是老君爷的庇护吧!

明道宫内苍松翠柏,鲜花绽放,绿草如茵,古色古香。神道两侧湖水潆绕,景色优美,到处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优雅、和谐的景象。细品老子传统文化,静思养身修德之道。

乙未孟夏,闲暇之余,过老子故宅,心念留之,观太清、明道盛景,悟老子传世经传,感慨万千,遂为文记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在天之灵当感故里芸芸众生的悠悠乡情。老子故里正以崭新的面貌焕发活力,老子故里也必将升腾为一颗举世瞩目的璀璨明珠。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子
“老子”因何成了第一人称
安居乐业
柔可克刚
漫画
漫画
漫画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