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爨底下村:古堡山城里的明清时光

2015-09-16秦东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四合院民居

秦东

爨(cuàn)底下是一个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这些年总想去亲近它,却又总猜想它在春夏秋冬哪个季节最美丽?当我终于走近它时,顷刻间被它独有的魅力所吸引。这个承载了几千年文化的小村落静静地隐置于京西的深山峡谷中,宛如一只躺在山中的金元宝,安详、静谧。某一天,当你在京城的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呆厌倦了,需要呼吸一下郊区的新鲜空气;品多了精致唯美的中西式大餐,需要换换口味吃点粗茶淡饭,那就来爨底下村,这里时光似乎还停留在久远的历史尘光里,它一定会让你感到惊讶。原来,繁华背后的淳朴与自然,一瞬间,已是唾手可得。

我对古镇有着特殊的偏好,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到一些地方总是喜欢找一找古色古香的地方,感受一下那活着的古村古镇风情。知道爨底下这个神奇的古村落已经有几年了,以前的北京旅游宣传片中大多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长城、故宫、北海、、颐和园等,而现在的片中爨底下独占一个片段,或许当下的人们比从前更关注古迹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而北京最美乡村评选中,门头沟西北面的爨底下正位列其中。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又名“古迹山庄”,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仍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保留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之一,也是门头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分上下两层,看似古堡又似山城,高低错落,线条清晰,坐北朝南,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建筑艺术高超,颇具特色,被称为北京的“布达拉宫”。相传该村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迁移至此,建立韩氏家族聚居之地。这里是北京通往陕、晋和口外的要塞,繁华一时;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数百年沧桑巨变的爨底下村,依旧保持了居民原始的风貌——明清古居,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

初夏时节的爨底下充满了泥土的气息,环境幽雅,民居错落有致,树木参差。在休息日,远离城市里车水马龙的喧嚣,漫步在村间的羊肠小道上,欣赏那山中人家、古槐、青瓦、泥墙、小院儿……耳边没有了嘈杂声,有的只是微风吹过的恬静。这里的初夏,绿色又浓又深,漫山遍野。清晨走在山间小路,身边都是起伏的山的身影,覆盖着绿色,生机盎然,有淡淡的雾弥漫其间,很远处的山起伏着、重叠着,怎么也看不够,真的很美,在阳光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很容易使人引发出无限的遐想。于是,我躲在树荫下,凝望远山,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古老的民居。晚上住在农家,听着抒情的蝉声,风扇也早已停止了转动,但却十分凉爽宜人。

先来说说这个“爨”(cuan 四声)字。“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大火烧林,越烧越兴。”这是人们给这个字的方便注解。从字意上解释为:家,永不分爨,即永不分家。虽然为了容易书写和辨认,曾经一度将“爨”字用“川”代替,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里后,此字再次大放异彩,并被沿用至今。是不是人们都喜欢有些文化的东西,或者说,朦胧才是美?

爨底下村每座民居都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整个村庄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坐落在北侧缓坡之上,依山而建,层层升高,村上一条蜿蜒东西走向的紫石、青石砌成的小巷,看上去幽雅漂亮。

爨底下原本和京西深山中的很多村庄一样,在贫穷和愚昧之间苦苦挣扎,大部分居民甚至一度放弃了这个孕育数代祖宗的家园,外出讨生活。眼看整个村落即将被彻底铲除的时候,不知何故被外界发现,借此开发了旅游,声名鹊起,导致很多人又重新返回,规整家院,开门揖客。

前些日子翻看《四镇三关志》,上面竟然还记载到,这里曾是明长城真保镇,沿河城下辖的一个关口,名曰“爨里口”,建于正德年间。村子往北几里地,确实还有一道名为“一线天”的紧要峡谷,再往北,便能通向黄草梁七座楼。黄草梁上的边墙多为明后期所建,而在明中期,设防的重点应就在此处。眼前所建的这道高墙,恐怕就是当年的堡墙了。

爨底下景区大致分为三部分:柏峪村、一线天以及爨底下村。从北京沿着有母亲之旅的G109国道驾车一路向西,便可到达爨柏景区。景区可以开车进入,在大门外有售票处,其他门票可忽略。可以先直接开到柏峪村,然后往下依次游览。

柏峪村没有太多的游人,也没有过多的商业修饰,非常安静,仍然保持着完好的原味儿。但相对于爨底下来说,这里也相对少了许多视觉的亮点和老房子的保留,所以更多人将时间放在一线天及爨底下村。

爨底下保持了明清风貌的古村,是《手机》《投名状》等电影的外景地,香港导演陈可辛曾说:“那里都是石头,我在其余电影中从来没看过这样的景色,因为通常古代戏大家都是拍一个院子,我这次真正拍了一个山城。”

古镇小村的几十套四合院,主次分明,青砖灰瓦,玉阶雕梁,古香古色。全村统一构思,各成单元,并配有防汛、照明、防盗设施。四合院内,设计独具匠心,门楼等级严格,影壁构思巧妙,砖雕、木雕、石雕、刀法朴拙;颂辞、壁画、楹联俊秀典雅。村中一条东西走向、完全用彩色石板铺成的小巷,曲径通幽。四合院的院子都不大,院门大多设在东南角,院门口的长廊或挂起金灿灿的玉米。一套院子分前后两座,有小通道相连,院落之间也由蜿蜒的小道贯通,往往你以为已经走到了尽头,却总能在一个转弯处发现另一道小巷的延伸,说是曲径通幽一点都不为过。这里门楼的高矮、门檐的层数、门墩的大小、台阶的级数,都代表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处于村子最高点的财主院以其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而著称,是爨底下等级最高的院落,这可是想当初最奢华的住宅了。村南娘娘庙所在的山坡是鸟瞰爨底下的最高点,登上山坡,鳞次栉比的房檐就在我们眼前展开,俨然一幅“明清民居图”,摄影爱好者们贪婪地在山坡上取景。如果你想留宿,主人准备了烤羊腿、烤玉米、贴饼子等农家饭待客,农家饭的价格偏贵,可以跟主人商量着来。

这些古村落不大,足够你用脚步来丈量,石板路、青石墙、木窗、墨瓦,各种老旧的色彩混搭,加上闲走在村口的老婆婆,这一切都会让你变得缓慢又迟钝,也让你终于有机会有心情去注意到太阳在山间的起起落落。

在村口的大榕树下,我跟一个朋友坐了一个傍晚,吃人参果吃得大家都胃胀,我们都有着暴饮暴食的倾向,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在短时间内消耗掉对它的热情,所以后患无穷。回忆起这个地方不免要感叹一下,爱它的人,这里就是它的前世今生。

“秀色韩川”是我住的一个客栈,费用便宜且干净舒适。爨底下村几乎家家都是旅所这里都是古老的四合院建筑,坐在门榄上跟猫一起晒太阳,一个上午都没有人打扰,四合院的设计圆了我这个在北京城里未能圆的梦想。在爨底下村没有餐馆,吃饭都是在客栈解决,村里特有的菜式很能满足城市人对乡村的渴望,这种情人菜便是一种当地产的野菜,用辣椒炒得非常可口,很下饭。客栈的二楼是个小天台,晚上主人会放一些很抒情的音乐,坐在小摇椅上,想着自己身处被山四面环抱的村子里,有一种小小的幸福感。

昔日的古道过往商旅频繁,骡马驮运,爨底下村是过往商旅的一处落脚之地,同时也形成了山货集散地。河北的粮食,内蒙古的皮毛,经此路运往京城,换回必需的生活用品。京西盛产煤炭,经古道运往怀来盆地。这条沟通京城和口外的古道给爨底下村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在清朝康乾繁荣时期,爨底下村有八家买卖铺子,三四家骡马店,留下名号的有瑞福堂和瑞庆堂,当时的繁荣景象至今仍依稀可辨。爨底下村规模不大,人口也不算多,但体系却很完善,有祈求神、圣保佑的关帝庙、求子的娘娘庙和为长辈送终升天的五道庙,构成了全村的精神空间体系,以伦理教化和神灵崇拜维系全村发展。只可惜在爨底下村逗留的时间很短,当时也并没有拍摄多一点图片的心情,我便如大多数来这里度周末的北京人一样,匆匆来了又离开。

在此住了一宿,第二天早晨吃完早饭便收拾东西预备回市区,心中的不舍真的很难形容,再见对每个人来说也各有含义,有人是真的还会再来,有的人则是到此一游再也不见,回去炫耀一下自己也自助游过一番,身上沾染一点儿驴友小愤青的味道后回到城市去了。我是前者,听说村子冬天的景色更加诱人,红灯笼、白雪、四合院,还未离开,我已经开始期待那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四合院民居
The beauty of quadrangle courtyards美丽的四合院
谈油画家笔下的民居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四合院下的宝藏
山村民居
独特的中国少数民族民居
四合什么院?
透视北京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