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父当如梁启超

2015-09-10丁琬懿

中华家教 2015年11期
关键词:长女梁思成梁启超

丁琬懿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他还是中国近代史上少见的成功爸爸—— 9个子女个个成才,其中三人当选院士:长女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长子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次子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子思忠是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次女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四子思达是著名经济学家;三女思懿,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四女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参加革命;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梁家满门才俊绝不是偶然。那么,一个成功的父亲如何成功养育子女的呢?看过本文,你一定会发自内心地慨叹:“为父当如梁启超”。

家书数百封,给每个孩子特殊关注

梁启超一生给子女写了400多封家书,总计百余万字,占他著作总量的十分之一,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并称三大家教典范。这些家书有的只寥寥十几字,报平安或叙家事,有的则长达几千字,论时事或谈心得,内容从政局艰难到个人烦忧,从吃了美味到买了好书,无不备述。

梁启超在家书中反复提到一点:“你们须知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事实也确是如此。梁启超常在信中称呼长女思顺“大宝贝”“宝贝思顺”,即使当时这位长女已经三十几岁,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小名老Baby,梁启超常在信中叫他“老白鼻”。他还给三女思懿起外号“司马懿”。

在给次女思庄的信中,梁启超这样写道:“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狠,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你姐姐(长女思顺)呢,她老成了不会抢你的,你却要提防你那两位淘气的哥哥,他们会气不忿呢,万一用起杜工部那‘剪取吴淞半江水’的手段来却糟了,小乖乖,你赶紧收好吧。”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父爱。要知道,思庄排行第五,按理说,夹在中间的孩子最不受宠,但梁启超非但没有忽略她,反而让思庄感觉自己在父亲心中极为特殊。

事实上,梁启超对所有子女都关注、欣赏,让他们感觉自己特殊。他曾给当时身在国外将要结婚的长子梁思成写信说:“你们若在教堂行礼,思成的名字便用我的全名,用外国习惯叫作“思成·梁启超”,表示你以长子资格继承我全部的人格和名誉。”

这样的父爱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孩子的生命,必然滋养出自信的花朵。而自信,正是孩子一切成就和幸福的基础。

为子女成才倾尽所有,金钱、时间、精力,均不计成本

梁启超宁肯别的地方节省,也绝不让孩子在教育上有所亏欠。他为子女成材,可谓用心良苦。

思顺作为长女,曾随父母在日本生活。当时神户没有适合华侨子弟的学校,于是,梁启超就亲自在家教女读书,并专门请了家教教“数理化”,还在家里建了一座实验室。

1912年,一回北京,他就为远在加拿大的大女儿思顺买《东坡集》、《韩柳合集》等。为使二儿子思永在考古学上有所进益,梁启超亲自为他联系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在山西的考古发掘,还和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联系,让梁思永自费参加他的考古活动。

为了帮助梁思成了解西洋美术及建筑,梁启超专门筹集了五千美金,让毕业新婚的梁思成、林徽因取道欧洲回国,兼度蜜月和考察,并写信对他们的行程提出了很详细的建议。要知道,这番张罗是在梁启超去世前仅一年,当时他身患肾病,时常便血,极为痛苦,且家境已不富裕,长女思顺甚至写信来说要负担他全部生活费用。

1924年以后,几个大孩子出国留学,梁启超忙于政事,自觉对身边几个年纪小的孩子教诲不多。于是决定让思达、思懿、思宁休学一年,专门聘请了谢国桢做家教,给他们补习国学、史学。

自求真理,尊重子女,不在孩子身上寄托梦想

在政治上,梁启超或许确实不算成功,但他的谦逊、敏锐、自省、坦诚,却让他成了一位与时俱进、勇于认错、既不假道学、也不老顽固的“无代沟”好爸爸。对子女的个性选择和发展意愿,梁启超一直基于平等、尊重的立场,谆谆劝诱,从不让子女以自己的理念判断为圭臬。

对每个孩子的特点,梁启超都会用心揣摩、体察,因材施教,对他们的前途做出周到的考虑和安排,然后,还会反复征求孩子的意见,直到他们满意为止。

次女思庄留学加拿大著名的麦基尔大学,1927年8月,思庄读大学已一年,该选具体专业了。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希望她学这门专业。思庄遵从了父亲的意愿,但麦基尔大学的生物学教授课讲得不好,无法引起她的兴趣。她十分苦恼,向大哥思成叙说。梁启超知道后,心中大悔,深为自己的引导不安,赶紧写信给思庄表明意见。思庄遂改学图书馆学,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同年,在美学习军事的思忠急欲回国参与革命,一向热心国事的梁启超却不同意。他认可儿子“改造环境,吃苦冒险”的精神,却又耐心述说国内令人失望的复杂政局,希望儿子不要误会老父苦心,继续深造。

以同理心推己及子,关注孩子的心性、志趣、健康、幸福

梁启超教育子女褒多于贬,以鼓励为主,尤其强调生活的趣味。

在《学问之趣味》一文中,梁启超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

他写信告诫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成:“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

在指点孩子如何做学问上,梁启超反复强调学习要“求理解”,不要“强记”,且要劳逸结合,“多游戏运动”,尤其注重心性的养成,“总要常常保持着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之可言”。事实上,相对学业,梁启超更关心孩子们的身体。

梁思成好学不倦,梁启超尤其担心他的身体,每次写信都要询问。还对思成说:“你生来体气不如弟妹们强壮,自己便当格外撙节补救,若用力过猛,把将来一身健康的幸福削减去,这是何等不上算的事呀。”

在梁启超对孩子的任何帮扶劝导都是以对方的终身幸福为考虑的,正因如此,在他看来,学业成就远不如心性、志趣、健康、幸福重要。

梁启超说:“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怎甚?”对于子女的教育,梁启超也做到了这点,全力付出,不求回报。

猜你喜欢

长女梁思成梁启超
带“长女”十字架出走7年:你好,旧时光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片汤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梁思成分肉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英国《每日邮报》家中长女最易成功
梁思成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