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孩子沟通需要从建立良好关系开始吗?

2015-09-10

中华家教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孙女言语亲子

我家文文一向很听话,可最近不知怎么了,总是和我们唱反调。前天,我准备送她去上学,一听天气预报,气温下降,我就让她穿件毛衣。无论我给她找哪件衣服,她都说不好看,执意不穿。我气极了,什么都不说,随便拿件衣服,拉着她就去上学了。她一边走,一边哭。

现在文文怎么这么难教育啊!作为家长,我们应当如何与孩子沟通呢?真的是像大家说的那样,先建立良好关系,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与他们推心置腹地说话呢?还是应当体现我们作为家长的威严,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要求他们改正就可以呢?

家长看法

注重亲子关系,更要直接说服教育

家长刘志青:我觉得教育孩子应当就事论事,直接告诉他错在哪里以及应当如何做。孩子明白了原因就会做好。就拿今年过年的时候,儿子收到了二百元压岁钱。我告诉他自己存着这些钱,买点学习用具和书,他也答应得很爽快。过了几天,我下班回家,看他在家里吃披萨,马上就猜到他是用压岁钱来买的。当时我就把他叫到了身边,告诉他:“妈妈已经告诉过你,这些钱是用来买文具的,不是用来随便乱花的。如果你随便花了,以后就没有钱去买自己喜欢的文具了。”儿子听了我的话,点了点头。从那以后,儿子就再也没有随便花过钱,包括我给他的零花钱,他也不会乱花的。

我一直认为,如果只是强调建立什么关系,孩子很可能觉得家长没有权威性,我们说的话就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所以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直接说服教育就可以见到明显的效果。

传统说教的方法真的需要改变了

家长何文芳:我有一个孙女,因为儿子和儿媳上班忙,所以由我和老伴来带孩子。在对孙女的教育问题上,以前我使用的就是当年教育儿子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来,及时纠正。这种方法使用这么多年,效果一直不错。

直到有一天,我才反思我们对孙女的教育方法是否出现了问题。那是一个周末,我带着孙女去听一个中医讲座,没想到讲座还没有结束,孙女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我觉得孙女怎么能在这种大型讲座现场睡觉呢?回到家中,我和老伴严厉地批评了她做事情注意力不集中。没想到孙女严肃地对我们说:“爷爷、奶奶,你们除了对我说教外,有没有真的问问我的感受呢?为什么我从小由你们带大,有心里话却等爸爸妈妈来了之后才和他们说呢?”听了孙女的这些话,我和老伴都惊讶了。经过两天的反思,我觉得孙女长大了,以后真的要与孙女先建立良好关系,然后再来沟通。

先认同孩子再解决问题,效果更好

家长司恩华:儿子平时学习成绩很好,我想他这次期末考试一定能考入前三名。没想到,分数下来,他错了一道大题,只考了89分,在班里排名第十一。开完家长会,我非常生气,告诉妻子:等儿子从小伙伴家回来,看我怎么教育他!妻子拦住了我,说:“咱们先别急着教育他,而是表现和他站在一起,为这次成绩感到遗憾,再共同为他想进步的对策。”

儿子回来了,我按照妻子说的这样做,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愤怒。吃过晚饭,我们三口人坐在一起谈论这次考试的事情,还没等我们开口,儿子主动说出他认为成绩下滑的原因。他说因为自己平时成绩好,所以这次骄傲了,复习的时候大意了,考试的时候也太粗心了。听着儿子客观地分析自己成绩下滑的原因,我觉得妻子的做法是正确的—— 先认同孩子再解决问题。不然,儿子很难客观分析出这样的原因。

专家观点

亲子沟通的目的是让孩子认同而不是对抗

李子勋(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特约心理专家):我们应该在沟通上做一个澄清,沟通应该是互通信息。当一个孩子和妈妈交流的时候,保持信息达成就可以了,并不意味着必须服从。沟和通,通是代表一致还是代表孩子知道妈妈的想法就可以了呢?对中国人讲,妈妈的意见孩子一般要同意。这一点,我们过度强调以后就造成亲子沟通中间的障碍,因为孩子不认同就只能闭嘴或者不说。妈妈不同意的事情哪怕孩子真的认为不对,也不敢反对。因为在家里不允许沟通相反的观点,只允许沟通妈妈认为正确的或者对的,这会对沟通本身带来障碍。

心理学真正的沟通不仅仅是靠言语,还包括两个人关系层面的身体语言。一个妈妈有一个好的身体语言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关爱、被注意到。

这中间还包含感受层面的交流。比如说今天孩子考试不好考砸了,妈妈应该先关怀他,先不关心他考试的事,先让孩子从这个情绪里出来。告诉他,你先歇会儿,不管你考得怎么样,妈妈还是给你做好吃的。接下来就容易言语交流了,因为孩子的防御心减轻了。

当身体的交流先于言语交流,孩子放松下来,这时候跟妈妈说话比较坦诚,对自己的分析才讲出来,而不会想别人的责任,就不会说今天老师影响他,考试是自己紧张没有发挥好。孩子强调客观一般是想减轻妈妈对他的指责。

如果孩子觉得交流中,妈妈关爱他,不会指责他,就会更多看到学业中没有注意的环节或者知识不扎实的问题。假设这个孩子总是要找借口,下次还是考不好。

所以,我认为亲子间首先要提倡关系层面的交流。父母不要太重视言语交流,因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妈妈跟孩子的想法可能是不同的,他们对现实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显然是不能够达成一致的。当一个妈妈通过所谓的交流强行让孩子内心充满阻抗或者不舒服的感受,这种不舒服的感受就会让妈妈所传达的信息完全适得其反。

在平等的交流中,孩子只要认同妈妈,他会比较容易接受妈妈的想法和建议。如果形成对抗,他就绝对不会这样做了,可能不会把妈妈的好主意当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反倒是得不偿失。

猜你喜欢

孙女言语亲子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老的定义
老的定义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为谁吃饭
有什么比我重要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