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提升研究

2015-09-10颜雅婉

考试周刊 2015年60期
关键词:创新素质当代大学生提高策略

颜雅婉

摘 要: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市场所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实现建成创新型国家的伟大目标。当代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必须不断提高创新素质修养以适应社会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进行深刻剖析,揭示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代大学生提高创新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创新素质 提高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市场竞争逐渐加剧。要想增强我国竞争实力,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是国家人才的储备力量,提高其创新素质,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竞争实力,还能提高国家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因此,分析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高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策略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素质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素质状态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我国当代大学生目前创新素质普遍处在偏低的状态。

(一)普遍缺少主动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产生的前提,直接驱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强烈的求新求异创新意识是促进创新活动开展的强大动力;没有创新意识就不会开发自身创新潜能,无意进行创新探索。一部分当代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创新对拓宽领域、活跃思维、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创新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将来立足工作的基本素质。有些大学生认为创新活动需要有新事物、新观点的产生,但面对未知的环境却不愿意尝试创新活动。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抱有怀疑态度,只是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任何创新追求。更有些大学生具有参与创新活动的意愿,但很少和具有创新品质的人交流,因此缺乏创新经验的积累。

(二)普遍缺乏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得以开展和持续的核心,指能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思想、见解和灵感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灵魂,没有创新思维就不可能突破惯性思维等思维定势,不能产生新的构思和行为。部分大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缺乏质疑精神,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活动常常千篇一律。当代大学生学习知识较为机械死板,缺乏深层次的钻研、探索和归纳,不注意学科内在联系,不能将所学知识归纳总结,进行系统整合与提升,导致思维方式呈单一直线型,思考问题缺乏全面性、灵活性和层次性。

(三)知行脱节,创新能力较弱。

创新能力是开展创新活动的过程保障,是创新活动最终付诸实践的关键。把创新思维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通过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成果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必经之路。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一定的弊端,这种教育模式的中心是课堂和教师。学生无法占据课堂的主动性,导致师生之间无法进行较为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地接受,不能主动地思考,也就无法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当代大学生自身综合知识不够宽泛,不注重知识的整合迁移,很难达到融会贯通,缺乏实践活动的磨炼,学习和实践从根本上脱节。

(四) 不具备独立自信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实现的坚强后盾,指在开展创新活动时应该具备的自信、独立、求异、合作及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当代大学生缺乏创新毅力,在不利的环境中容易灰心丧气、意志挫败。在创新人格上表现出不敢突破常规、不愿深入探索、遇到质疑很难坚持、过于突出自己不善于分工合作的特征,导致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稍微遇到困难就言弃。

二、 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提升策略探究

(一)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创新意识。

1. 将创新教育课程纳入教育体系。

设立创新教育课程,以竞赛或项目为载体,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并适当给予学生相应的创新学分。创新素质课程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实验操作课程,针对理工科等学科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以开设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和探索实验为主,培养当代大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类是人文素质课程,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服务,提高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第三类是研究方法课程,使当代大学生掌握多科的理论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实践创新能力。

2. 创新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在考试内容选择方面,选择能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的内容。既要反映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考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倡分阶段考试与综合考试相结合,注重大学生平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使考试能真正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检测,培养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 丰富和参与第二课堂,活跃创新思维。

1.设计特色的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为大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可充分开发其潜能,对培养创新素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当代大学生的参与面还不够广,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承担长期风险性较大的研究。高校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应精心设计、突出特色,挖掘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内涵,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指导当代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2.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类社团的建设。

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以社团为单位进行创新实践训练,为各社团配备实践创新成果丰硕的专业指导教师,使社团创新实践变成一种隐性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并将创新类社团活动纳入学分制体系。目前,高校大学生科技学术类社团偏少,当代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文体类社团较低。因此,高校应重点培养科技创新性社团,依托这类社团组织各种创新竞赛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当代大学生创新视野,活跃和启发创新思维,而且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

3.以赛事为龙头,营造全校创新实践氛围。

以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知识层面,很难将一个知识点和社会课题联系起来。如果有一个科研项目引导大学生思考这两者的联系,大学生便会进一步发散思维,进而有一些新发现,在学术与生活实践间架构一座桥梁。有很多优秀的创新实践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等。对于这类国家级高水平创新实践活动,各高校应该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校内选拔,形成校园内的创新实践氛围,激励更多同学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当代大学生在比赛和交流中迸发思想的火花,成为真正拥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三)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强化创新能力。

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特点,实践环节更应受到重视。首先,教师应加强课堂实践、课外实践的研究和组织,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洞察和分析能力等创新能力。其次,高校应广泛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大学生实习实训时间。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尽量减少各种条框约束。在允许范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当代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创新素质,强化创新能力。

(四)利用互联网思维,坚定创新人格。

互联网思维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媒体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下,本质是人人都是传播的主体。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互动性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作为创新的主体,要提高自身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然后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当代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宣传自身的创新项目,不断塑造创新人格。

三、 结语

创新素质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动力。当代大学生必须不断努力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和能力,才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然而,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需要校内外和课内外的共同努力,师生相互配合。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为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创造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珠娜.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广角,2015,(3):127-128.

[2]黄文彬,戎思淼,李铁军.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途径[J].科教导刊,2015,(2):178-180.

[3]崔红丽.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分析及培养途径[J].理论观察,2014,(12):159-160.

[4]孙小军.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32):61-63.

[5]项勇,张冰冰.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5,(11):6-7.

[6]张雪,静丽贤,刘文佳.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40-41.

[7]曾祥春,吴志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现状及发展述评[J].教育文化论坛,2014,(6):74-77.

[8]高小珺,叶航.大学生创新素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9):205-206.

猜你喜欢

创新素质当代大学生提高策略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功效研究
创新教育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研究
效益最大化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初中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探究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