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山2000年 不老的传说和海鲜的盛宴

2015-09-10唐勇

环球人文地理 2015年10期
关键词:徐福象山倭寇

唐勇

相传2000多年前,徐福来到象山蓬莱山,为秦始皇炼制仙丹,留下了一个丹城的不老传说,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长生文化。

在明代,倭寇数次入侵均以象山为登陆点,半岛军民则奋起反抗,决不许倭寇践踏自己的土地,而抗倭英雄戚继光也在这里取得了胜利。

象山半岛拥有极为丰富的海鲜资源,当地渔民烹调时遵循最原始的鲜味,自然天成,而其中最著名的大餐,当属石浦的“海鲜十六碗”。

图为石浦老街雪景。纯净的白色世界中,昏黄的渔家灯火显得格外温暖。

落日余晖下的渔家风情令人陶醉,丰足的海鲜味令渔家孩子也为之陶醉。

天长地久,岁月悠悠,一方水土,养育了象山半岛一代代“弄潮儿”。数千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象山半岛深沉的历史厚度。无论是独具特色的渔文化、蓬莱仙岛的传说,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以及后来残酷战争的磨难……一切都像浩瀚的东海,总有无数的潮起潮落,但无论如何,象山人都一如既往地热爱并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其实,这是一个文脉深沉的家园。2000多年前,为了满足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徐福出海寻仙丹,象山因此成为中国最早的炼丹发源地之一;600多年前,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继光在象山境内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军的残忍暴行,象山军民团结一致,树立了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象山精神”……

这也是一个物华天宝的家园:有“东海夫人”、“大海的女儿”之美誉的淡菜驰名中外,成为象山人款待天下亲朋的绝世佳肴;干笋、香菇搭配被誉为“海上人参”的弹涂鱼,鲜美细嫩,爽滑可口;“海鲜十六碗”色香味俱全,令人赏心悦目,来了就舍不得走……

“蓬莱仙山”的不老传说

象山半岛多为丘陵地貌,坡度平缓,绵延的山岭蜿蜒起伏,形成了多处美丽的港湾。清冽的海风伴随着热闹的海浪声阵阵袭来,让人忍不住长久驻足;远处的岛屿与海洋连成一片,若是恰好有云朵飘过,胜似蓬莱仙境。这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温和湿润,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一旦天边飘来一朵乌云,雨就一定会接踵而至,好在恼人的雨总不长,所以一天之中,象山可能会有好几次“雨过天晴”。不过,象山人并不为此烦恼,反而相信这正是上天的眷顾——他们也早已习惯了身边随时都备好雨伞……

“象山”之名的由来,与“东海伏象”的传说有关。很久以前,天庭里住着一头大白象,日久思凡,一天,白象趁守门的金刚在打瞌睡,偷偷跑出了南天门,化身成一位小后生,来到大海边的一座小岛上,被岛上的一位老渔民收留,做了养子。白象天天陪老渔民出海捕鱼,久而久之,便不想再回天庭了。但玉皇大帝终于知道了这件事,就派下众多天兵天将捉白象。白象怕天兵们伤了身边朴素的渔民,于是纵身朝大海一跃,变成了一座大山,并与大陆紧

紧地连在一起,这便是象山半岛的由来。朴素的传说,我们大可不必深究其真实与否,但从中不难看出象山半岛的渔民对家园无比深沉的感情,那是儿女对母亲的理解。

当然,象山的那个不老传说更为知名。公元前219年的夏天,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方士徐福,奉秦始皇之命,从山东下海,赴江浙东南沿海岛屿寻找“神山”,以期发现长生不老之仙药。当船队进入大目洋时,突遇东北大风,只好折西靠岸。徐福朝北眺望,忽见一座大山形如大象伏地——他当即认定,这就是“蓬莱神山”。于是,船队往北航行至塔山登陆,往“蓬莱仙山”实地察访,只见山上竹木参天,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清泉潺潺;半山腰的天然石屋洞溢出的透碧泉和村北郭涌出的泉水清凉甘甜,是制药炼丹的绝妙原料……由于此地真像神仙居住的神山仙岛,徐福遂令随行的童男童女搭屋造田,植桑耕种,开炉炼制不老仙丹……

当年徐福找到的那座神山,就是今天象山县丹城镇的蓬莱山。如今,在山巅的蓑衣岩,还留有一行行形如蝌蚪游动的文字,相传这就是徐福当年所刻,记录着寻药炼丹的历程。后来,徐福为了逃避秦始皇的追查,远渡重洋去了日本,却留下了一个丹城的不老传说,成为象山人的骄傲,也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长生文化。

严密的海防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象山一度商贾往来频繁,尤其是石浦一带,形成了成熟、繁华的商业城镇。但由于这里多海岛,便于登陆和隐藏,因此历史上象山也饱受海盗和倭寇的骚扰、蹂躏。为防外患,自元代以来,中央政府便在象山环岛海岸线设立了一张巨大的防御网。

浩瀚的东海也是慷慨的,它给了渔民充足的食物,而勤劳的渔民从来不会辜负大海的恩赐,各种各样的海鲜美味,已经渗透渔民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浩瀚的东海也是慷慨的,它给了渔民充足的食物,而勤劳的渔民从来不会辜负大海的恩赐,各种各样的海鲜美味,已经渗透渔民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尽管如此,战争还是没能避免,中国明代时期,日本国内形势发生变化,由日本浪人组成的倭寇开始侵扰我们浙江沿海地区,数次入侵均以象山为登陆点,半岛军民则奋起反抗,顽强战斗,决不许倭寇践踏自己的土地,抗倭英雄戚继光也在这里取得了胜利。

军民们抗倭固然残酷,却也流传出了很多精彩故事。相传,在一次军民欢庆抗倭胜利的晚宴上,各种菜肴洗切好正准备下锅烧煮,忽接探子报尽管如此,战争还是没能避免,中国明代时期,日本国内形势发生变化,由日本浪人组成的倭寇开始侵扰我们浙江沿海地区,数次入侵均以象山为登陆点,半岛军民则奋起反抗,顽强战斗,决不许倭寇践踏自己的土地,抗倭英雄戚继光也在这里取得了胜利。

图为盐田。象山半岛不仅渔业发达,制盐业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

军民们抗倭固然残酷,却也流传出了很多精彩故事。相传,在一次军民欢庆抗倭胜利的晚宴上,各种菜肴洗切好正准备下锅烧煮,忽接探子报倭寇从象山东北沿海登陆,一路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易绍宗见状,决心与倭寇决一死战。面对数以万计的亡命之徒,易绍宗毫无惧色,视死如归,最终因精疲力竭被贼杀害,以身殉国。明建文皇帝得知此事后,亲颁诏书,追封千户易绍宗为“忠义士”,并赏赐金头一颗。

将军英勇,普通百姓同样不逊色。据《敬爵太公勇打倭寇》记载:明朝嘉庆年间,在象山居住着一位名叫敬爵的人,他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对入侵的倭寇恨之入骨,决心要为民除害。一天,正在干农活的敬爵听到有村民大喊:“倭寇来了!”他随即放下农具,使出浑身解数将一棵柳树连根拔起,把倭寇打得抱头鼠窜,还割下倭寇的首级,挂在村前大树上,吓跑了其他不少来犯的倭寇。浙江海道副史听闻后,特制匾额一块,上书“征戎第一功”五个大字,以褒奖敬爵抗倭之功。除了抗倭,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军的残忍暴行,象山军民团结一致,树立起了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并最终战胜了敌人。残酷的战争为象山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当战争终于过去,历史却不能忘怀,如今,在象山境内,拥有多处战争博物馆及纪念馆,而在象山800公里的海岸线上,“烽堠”、“炮台”等古遗址依然随处可见。

大餐“海鲜十六碗”

临靠浩瀚的东海,象山半岛自然拥有极为优越的渔业条件,大目洋、猫头洋、渔山列岛三大渔场得天独厚,加上丰富的海域资源,使得象山半岛成了不折不扣的“海鲜天堂”。

无论是对虾、黄鱼、鲳鱼、石斑鱼、跳跳鱼,还是乌贼、梭子蟹、泥螺、淡菜,在象山,各种各样的海鲜产品可谓应有尽有,而位于石浦港的中国水产城则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水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在这里的超市里,海鲜干货琳琅满目,而在那些小巷弄堂中,还会看到不少渔民挑着新鲜的水货大声朝过往路人吆喝,且绝对物美价廉。

半岛居民招待朋友,必定会有淡菜。淡菜是一种贻贝科动物的贝肉,有“东海夫人”之美誉,在当地渔民口中还有个更朴素的名字——“大海的女儿”。淡菜是驰名中外的海产食品之一,最吸引人的,就是那柔嫩鲜香的滋味。有关淡菜的菜肴有很多,如韭菜炒淡菜、淡菜拌芹菜、淡菜萝卜豆腐汤等,而在象山渔民的定义中,遵循的是最原始的鲜味——只需将新鲜的淡菜用白水煮熟,美味便自然天成。

这里还有一种特别的跳跳鱼,学名“弹涂鱼”,被誉为“鱼类中的天才”,它们的一生,有很多时间都不在水里度过,而是喜欢爬到树干或树枝上去生活。它们把腹鳍用作吸盘,抓住树木,再利用胸鳍向上爬行,在弹涂鱼的鳃边长有小口袋,可以盛住一次呼吸所用的水。弹涂鱼肉质鲜美细嫩,爽滑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日本人将其称为“海上人参”。在象山,人们常以弹涂鱼配豆腐和笋片做汤,有时也会加入火腿或香菇,味道非常鲜美。

浙江被称为“鱼米之乡”,而象山堪称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在这里,“吃”的条件远胜于其他地方。居民做菜,不仅保留了浙江菜系的精致特点,还将其水产品的鲜嫩发挥到了极致,菜品以清爽为主,口味鲜咸合一,讲究鲜嫩软滑,注重保持原味。雪菜大汤黄鱼、苔菜拖黄鱼、目鱼大烤、锅烧鳗、流黄青蟹……这些菜肴都是不可错过的美食精品,而其中最著名的大餐,当属象山石浦的“海鲜十六碗”。“海鲜十六碗”分为4 道冷菜和 12 道热菜,道道色、香、味俱全,道道赏心悦目,是绝不容错过的绝佳美食……

象山人做菜毫不含糊,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时的繁复处理,皆需要极其细腻的心思,才能做到最终的色、香、味俱全。而心思细腻的他们,不仅会做菜,还会将这份心思用到各种各样的灵巧手艺上,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象山竹根雕。

有句俗话是:“天下根雕看浙江,浙江根雕看象山。”象山竹根雕与传统竹根雕有所不同,它突破了传统的用料规范,连根带须,一并应用,自然天成,此举也可算是竹根雕艺术的一大进步。在象山竹根雕作品中,传统竹根雕所弃用的根须得到有效运用,被做成人物的胡须、茅屋的屋顶、飞流的瀑布等多种形态,增添了作品的整体性,更具有很多其他艺术作品难以达到的传神效果。

猜你喜欢

徐福象山倭寇
象山无象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天下无敌手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连云港徐福研究现状暨发展应对之策分析
当国歌响起
明代中日堪合贸易终止原因刍议
试论明朝嘉靖时期倭寇猖獗的政策和制度原因
象山
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