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耕海牧渔 和大海不离不弃的相守

2015-09-10刘生

环球人文地理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东门象山渔家

刘生

1934年,电影大师蔡楚生率领孟君谋、王人美、聂耳、金炎等30余人,到石浦拍摄电影《渔光曲》,这部影片后来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项的影片。

东门村的渔民靠海为生,以渔为业,他们相信妈祖,崇拜关公,敬畏龙王,每年都有许多民俗活动,如“出洋”仪式、“谢洋”仪式、鱼灯舞等。

开渔节的高潮,便是所有渔轮正式启程。此时,只见万轮竞发,汽笛齐鸣,角号震耳,浪花飞溅,一支支庞大的渔轮编队劈波斩浪驶向东海。

象山半岛上的居民自古靠海吃海,生活中的一切都与海洋息息相关。左页图为帆船比赛掠影,右页图为象山渔家妇女正在做鱼灯。

浩瀚的东海,给象山半岛带来了充足的食物资源,渔家儿女祖祖辈辈靠海吃海、耕海牧渔,世代生息中形成的习俗,深深地印入到他们的文化形态。对于他们来说,感恩大海就是生命中最虔诚的信仰,当年“煮海”,如今“休渔”,他们懂得了大海——她赐予人类财富,也需要得到人类的珍惜与呵护。这就是渔民与大海不离不弃的相守。

长期与海打交道,他们学会了制船、织网,掌握了出海归航的时间、观察气候和海上作业的操作方式。渔业生产、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人居群落、组织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形成,随之而来的,是渔区风俗、信仰崇拜、劳动禁忌和劳动伴生的号子、歌谣、传说、故事……

石浦渔港的往事记忆“吃鱼不能翻身”

对于象山人来说,只要提到渔文化,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石浦。

“蜃雨腥风骇浪前,高低曲折一城圆。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清人陈秉元写石浦渔港的这首竹枝词,好似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住在潮烟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如此仙境一般的地域,怎能不产生令人艳羡的文化呢?

东海赐予石浦的鱼、虾、蟹等资源非常丰富。因为特殊的地理条件,石浦成了一处天然渔港。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石浦就有海上商贾往来,贩卖渔货;到了唐代,此地航海捕捞业已相当发达,宋、元、明时期,更有大批渔船进出石浦港从事捕捞活动;到了 20 世纪末,石浦已成为浙东渔商中心,造船、捕鱼、烹制、交易、运输如火如荼地展开起来,而同时,那些歌谣、渔舞、禁忌、祈祷等民俗风情也不断地传承、发展,渔文化的印记烙在当地渔民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和生活细节之中。

石浦人关于大海的那些古老习俗,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之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两船相遇,素重礼让,大船让小船,顺风让逆风。平日里,初到象山的人也经常听到这样的提醒:吃鱼不能翻身。为什么不能翻身呢?因为渔民最忌讳“翻”字——渔民出海,要和风浪搏斗,风险巨大,“翻船”是头号忌讳,渔民们最希望的是船只能平稳归来。同样,在船上,饭碗、酒杯、羹匙等餐具也不能翻放;筷子不能搁碗上,讳“船搁浅”;吃鱼要先吃鱼头,意为“一帆风顺”;剩饭剩菜丢弃到海里,不能说“倒菜”,要说“过鲜”,忌讳“倒掉”;双脚不许荡在船外,意思是免得被拖下水;不许吹口哨,讳“招风引浪”;不许拍手,讳“两手空空”;船到岸时不能说“到了”,讳“船倒了”;不能在船头撒尿,出网时不许大小便等……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渔民,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石浦,只要抓住一位本地人问一问,很容易就能找到面朝大海、凝神拉小提琴的聂耳雕像。聂耳与石浦结缘于上世纪30年代。1934年,电影大师蔡楚生率领孟君谋、王人美、聂耳、金炎等30余人,到石浦拍摄电影《渔光曲》。选中石浦,是因为他们看好石浦浓厚的渔区文化。那时拍电影还时兴体验生活,导演要求演员深入到东门岛、火炉头等地的渔民茅棚区,体验渔民的疾苦和出海捕鱼的艰辛,边体验边拍摄……《渔光曲》上映后,在上海金城大戏院创造了连续84天爆满的记录,后来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项的影片。“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来大海风/潮水升浪花涌/渔船儿飘飘各西东/轻撒网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踪……”象山半岛,从此在那轻柔的曲调中,走向世界,引发了无数的惊叹和感动。

几十年过去了,关于那些往事的记忆,依旧淡然地凝结在石浦古城保存完好的几条老街之中。沿着高高低低的台阶,穿过一个又一个拱门,江心寺、瓮城、关帝庙、宏章绸庄、大皆春药店、栽兴烟庄等建筑基本还保留着明清时的原貌,驻足在这些老建筑面前,仿佛历史就在昨天。打开的窗户里,小贩们正在兜售各种各样的贝壳和海鲜制品,不时还会有几家古色古香的老店,戴着老花镜的老掌柜们叼着烟斗,既不吆喝,也不吹嘘,任由顾客随意浏览……

东门渔村话渔俗  号子展豪情,鱼灯舞吉祥

漫长的讨海生涯中,象山半岛的渔文化日渐丰富,于是形成了许多特色节庆与习俗,其中习俗最集中也最全面的地方,当属东门渔村。东门渔村是一个纯渔业的海岛,当地人靠海为生,相信妈祖,崇拜关公,敬畏龙王,定期举行渔俗活动。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的诞辰,也是东门渔民扬帆出海,北上岱山附近海域捕捞“洋山黄鱼”的启程日。每到这一天,东门岛上都会举行神圣的“出洋”祭海仪式,祈求丰收、平安。主祭人带领出海的渔民去庙里祭祀,恭天地神祗。吉时既到,红烛高烧,上香献爵,跪拜,虔诚祝祷,船上众渔民跪拜如仪。礼成之后,再请“菩萨”上船,引路灯笼挂在船头,以驱邪保平安。

到了农历六月二十日,是“洋山黄鱼”汛期结束的日子,东门岛的渔船从岱山返航归里之后,就要举行隆重的“谢洋”仪式。为感恩大海,庆祝丰收和平安,他们会前往庙宇演“谢洋戏”或“还愿戏”,一般由高产渔船出资包演,最长时间可连演七天七夜,盛况空前。多年过去,这些习俗已经成为象山半岛乃至中国东南沿海渔民的普遍传统。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前,为祭祖先,村民在海岸边或港边举行放水灯仪式,表示对海上遇难人的纪念,也表示对大海的崇敬。一次放水灯,少则几百盏,多则上千盏。水灯载着做灯人和渔家的希望与祝愿,也带着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顺着潮流漂向远方。然后,渔村各家都要做“羹饭”,购来好菜,添上美酒,祭祀祖先。

千百年来,东门渔村的渔民耕海牧渔,终日在崎岖的山径上抬网、挑物,在码头上背运货物,在船坞里运木、剖板、打模、造船,在渔船上升篷、起锚、收网、吊舢板……这些原始的密集型高强度劳动,需要大家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于是独具韵味的渔家号子就在劳动中应运而生。

渔家号子节奏高亢,那种在大海上起伏前进的呼喊声,很容易把人带进捕风击浪的豪迈意境。简洁的语句铿锵有力,其中还有一些渔家歌谣,表现了渔民在海上劳作的场面,让人感受到劳动的力量与美感。而在那些长期出海搏风击浪的渔家汉子心中,源于生活的朴素号子,更是寄托着对家乡和亲人深深的思念。

图为石浦渔港古城的老街风情和民俗活动。石浦渔港是中国最早的海洋渔业发祥地之一,古城依山临海,人称“城在港上,山在城中”。

对渔民来说,风调雨顺,鱼蟹满舱,就是最好的年景、最喜庆的岁月,而这一切都是大海的恩赐,任何时候都不可以骄傲忘本。因此,即便是在不出海的日子,他们也会舞起鱼灯,表达祈愿和感恩。鱼灯舞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渔民们在特殊节日会穿上盛装,找个场地表演;但更多时候,鱼灯舞其实是一种全民参与的巡游活动,给渔村人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人们成群结队,提着各种鱼灯、虾灯、蟹灯,穿梭在大街小巷。队伍最前方有鲜艳

的大旗为先导,牌灯两对相随,铜锣振威,鱼灯队浩浩荡荡而过,黄鱼灯金光闪闪,带鱼灯银光耀眼,鲳鱼灯翕动白头,蟹灯八足二螯,虾灯长须上下……鱼灯象征“年年有余”、“富足有余”,灯光闪烁着喜庆吉祥,也闪烁着象山人对大海的款款深情。

中国规模最大的开渔节 祭海祭神祈平安

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渔文化的信仰已经深深地铭刻在勤劳朴素的渔家儿女内心深处,他们懂得了与大海和谐相处的平衡之道——在每年伏季休渔期间,他们不再扬帆出海,而是等到9月中旬,再用一场中国规模最大的“开渔节”祭祀海洋,然后开始新的征程。

2015年9月12日下午,第十八届中国象山开渔节祭海仪式在象山东门渔村举行,向世人再现了一场象山渔家古老而隆重的典礼。现场庄严肃穆,黄色的祭旗迎风飘扬,蓝色的地毯从祭台长长地伸向海边。随着悠扬的升帆号声响起,七彩礼花齐飞,在激昂的鼓声衬托下,主祭人带领来自各个渔村的渔民代表,向妈祖神像献上鲜花、三牲、五果和五谷;数位身强力壮的船老大喊着号子,向妈祖神像献上全猪、全羊贡品;随后,18 位渔民壮汉单膝下跪,

将酒碗高高举过头顶,再低头向地上缓缓洒下,向妈祖神像敬上一杯祭酒:“一敬酒,感恩海洋;二敬酒,波平浪静;三敬酒,鱼虾满仓!”接下来是渔姑渔嫂祈福仪式:“一叩首,出入平安;二叩首,一帆风顺;三叩首,满载而归!”最后,在渔家姑娘美丽的祭祀舞蹈中,庄严的仪式圆满结束。

东海渔民自古以来就有开捕祭海的民俗,图为具有浓郁的渔乡风情和海滨旅游特色的象山开渔节。传统的祭海仪式表达了渔民出海平安的祝愿;而锣鼓齐鸣、千帆竞发的开渔盛况,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数十万游客。

祭海仪式源自悠久的民俗传统,千百年来,渔民们在出海前总要去敬拜妈祖,祭奠大海,祈求平安、丰收。休渔制度实施以来,渔民们愈加看重这些风俗。祭海仪式不仅是古老文化的传承,表达祈福和祝愿,更有着感恩海洋、保护海洋的意义。

祭海仪式之后,夜里还要举行妈祖巡安仪式。上千艘灯火通明的渔船,把整个石浦渔港变成了“烟花灿烂、流光异彩”的不夜港。顶着“妈祖巡安”、“如意赐福”、“一帆风顺”、“鱼虾满舱”、“吉祥渔港”等字幅的彩船在港面上一字排开。随着信号弹划破朦胧月色,所有渔轮突然齐放光明,七色船灯把港区照耀得通明,仿佛星辰入海,与陆上的璀璨灯火交相辉映。巡安主体船队依次绕石浦港巡游两圈,岸边渔民欢呼恭送,船上渔民挥手致意,场面煞是热闹。

开渔节的最高潮,便是所有渔轮正式启程。此时,只见万轮竞发,汽笛齐鸣,角号震耳,浪花飞溅,一支支庞大的渔轮编队劈波斩浪驶向东海。象山半岛,开始期待又一轮满载而归的幸福……在内心深处,渔民们希望通过妈祖祭祀,将妈祖的博爱、扶弱济贫、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尽孝的观念发扬光大,把妈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并传给下一代。即使在今天,摇橹的木船改朝换代,变成了钢质渔轮,且有气象预报和卫星导航,安全性极大提高,但人们信仰依旧——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恩和信仰,正是渔民和大海相守的约定。

猜你喜欢

东门象山渔家
东门
渔家网事
象山无象
天下无敌手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章宏伟
东门老街
渔家风情
渔家乐
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