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收入差距

2015-08-17杨晓锋

华东经济管理 2015年1期
关键词:差距产业结构城乡

赵 芳,杨晓锋

(1.湖北工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2.武汉纺织大学 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本期视点

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收入差距

赵芳1,杨晓锋2

(1.湖北工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2.武汉纺织大学 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文章将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收入差距纳入到一个三元分析框架中,认为产业结构升级会推动人力资本投资强度与结构不断调整,一方面促进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与优化,另一方面可长期显著提升就业能力与平均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随后的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优化较产业结构优化更能缩小收入差距,同时,收入差距的改善也会惠及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优化,但当前的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之间耦合效率较低,甚至发生相互掣肘的效率损耗。因此,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的演进特征,充分促进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之间良性互动。

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收入差距;分布滞后模型;累积影响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5.01.007

一、引 言

近20年来,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两两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再掀热潮。早期人力资本异质性研究中都暗含了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的适应的重要性[1-2]。研究者们发现,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匹配不仅决定了劳动力流动、就业质量,对产业结构升级也将产生直接影响[3-5]。但遗憾的是,学界对产业结构如何影响作用于人力资本结构几乎从未触及。本文认为,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就业结构这一中介变量作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结构,进而影响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的变动,即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存在较为紧密的双向互动关系。而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联关系多为“打包式”的间接研究,他们通过城市化等中介变量来研究产业结构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如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6],并且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企业追求要素集聚的规模效应也放大了城市集聚效应,推动城市化进程,进而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间接影响[7-8]。对于人力资本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联关系与作用机理研究的文献犹如井喷,学界由早期的“人力资本结构→收入差距”单向关系研究转向了互动关联关系的研究,主要研究结论为,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收入差距,收入不平等扩大将导致人力资本结构恶化[9-11]。不难看出,尽管很多文献指出了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但是所有文献实际是将这种关联割裂为人力资本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动态关联、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三个方面单独探讨,尚未发现有系统研究三者之间作用机制的文献。有鉴于此,本文从产业结构变迁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机制出发,将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纳入到一个三元分析框架中,利用中国30个省份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内生分布滞后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理论分析框架,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变量、数据与模型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根据文献梳理与研究需要,本文共选取13个变量、3个衍生变量、2个哑变量,各变量涵义如下:

人力资本分布结构(HSC)、平均受教育年限(ays)与城乡收入差距INEQ计算方法分别参见杨晓锋和赵宏中(2013)[12]、Yang(2013)[13]。产业结构(ISTL)的测算方法参见干春晖和郑若谷(2011)[14]。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的累积影响(HCSL)、产业结构的累积影响(ISTLL)与收入差距的累积影响(INEQL),主要用来考察其在长期对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产业结构与收入差距的累积效应。对外开放度(fdi)用进出口商品总值占GDP比重来测度;技术水平(rnd)用各省R&D强度表示。政府教育投资强度(gedin)用政府当年教育财政性支出比上当年GDP来测度;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强度比(pedin)用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测度;城乡收入增长率之比(ingr)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比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来测算;人口增长率(pgr)用每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GDP增长率(gr)用平滑处理后的GDP增长率表示;城市化率(ur)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测算;物质资本投资强度(invt)用每年物质资本投资总额占GDP比例来测度;西部(west)和中部(centr)地区为哑变量,其中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广西、云南和贵州;中部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

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台湾)为横截面单元,以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1998-2012年)对应的时间序列数据组成省级面板数据作为测算模型中各变量指标的基础数据,且数据均来源于1999-2013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二)理论模型

理论而言,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演进具有对应性,更进一步讲,产业结构变动必将引致人力资本市场需求结构的动态变化,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在利己与利他之间动态博弈后产生新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形成新的人力资本市场供给结构或称之为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对就业结构演进产生调整与推动的反向作用,并且这种反向作用通过就业结构传递给产业结构,在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下推动产业结构变动,由此催生新的人力资本需求,如此往复。据此,本文从产业结构变迁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机制出发,将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纳入到一个这样三元分析框架中:产业结构升级将推动人力资本投资强度不断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不断调整,进而促进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与优化;同时,不断提升的人力资本投资强度也将提升人均人力资本水平,在长期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中国已进入人力资本回报率日益提升的发展阶段[15],产业结构升级将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即有: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差距。

藉此,着重考察产业结构在即期和长期对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收入差距的影响变化,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在即期和长期对产业结构、收入差距的影响变化,收入差距在即期和长期对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的影响变化,以及其他影响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差距的因素,主要模型如下:

在方程(1)、(2)、(3)中,借鉴Yang(2013)[14]的实证分析框架,将分布滞后模型设定为:

其中,βi表示滞后i期的X对Y的影响,也即X对Y的第i年的即期影响,假定βi可以表示为:

其中,bj为待估参数,将(5)式代入(4)式中经过处理得到:

显然,首先,只要确定任何一个多项式的阶数n值,就可以估计一系列的bj(j=1,…,n),并得到不同的模型;其次,根据联立方程组的估计结果,通过式(5)便可计算出X对Y的第i年的即期影响βi;最后,将βi按年依次累加,就可以得到X对Yi/年后的累积影响。

三、估计结果与分析

采用Stata12.0软件对方程(1)、(2)、(3)作了三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估计结果见表1,其中在确定多项式的阶数n值时,发现不同的分布滞后项存在线性相关,当n加到6的分布滞后项,n=5的分布滞后项自动删除,表明高阶的分布滞后项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因而将n=5作为临界点,根据分布滞后项的显著性P值逐一去掉不显著的分布滞后项,保留到最高阶的分布滞后项都在至少10%水平上显著为止。据此,在方程(1)中,当人力资本分布结构n=2,这一项包括之后的其余所有滞后项全部都至少在10%水平上显著,这便有表1中HCS(n=2)的估计结果,当收入差距n=3,其余所有的分布滞后项至少都在10%水平上显著;同理,在方程(2)中,产业结构n取到3,收入差距n取到5;在方程(3)中,人力资本分布结构n值取到5,产业结构n值取到4。

表1 估计结果

续表1

(一)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和收入差距的动态关联关系

根据表1估算出的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收入差距相互之间的即期影响系数bj,结合式(5)和式(7),便可测算出三者在即期和长期的动态关联关系。

产业结构在即期和长期对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即产业结构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恶化(见图1);在即期和长期对收入差距将先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随后这种影响将转为正面影响(见图2)。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的这种作用变化,可以归结为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演进之间存在较为一定的时滞,并且这种时滞大小取决于就业市场供求信息的有效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周期性;产业结构对收入差距的这种作用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流向城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意味着经济向高级阶段跨越,经济发展的好处对于改善农村低收入群体具有显著作用,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在即期和长期对产业结构有较强的负面影响,即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改善→产业结构恶化(见图3);而在即期和长期对收入差距将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即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改善→收入差距缩小(见图4)。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对产业结构的这种影响,合理的解释是:高等教育扩张是近年来中国人力资本结构改善的主要动因,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剧增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同步而生,由于学科结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脱节,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共存的局面,这也是造成产业结构恶化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对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这是否意味着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以来,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业已形成,运行顺畅的人力资本传导机制基本建立。

收入差距在即期对人力资本的影响经历了由正面转向负面最后转向正面的过程,其累积影响始终为正面影响(见图5);在即期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先正后负,其累积影响始终为正(见图6)。收入差距对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在即期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1998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稳步、快速提升,且大部分地区收入差距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合理的收入差距将产生较显著的激励效应,促进国民理性实施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改善了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收入差距在长期对产业结构的正面影响之所以呈现减弱的趋势,与收入差距下降到合理范围后很难继续大幅、快速下降有关。

图1 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的影响

图2 产业结构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图3 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图4 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图5 收入差距对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的影响

图6 收入差距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二)影响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收入差距的其他因素

由表1可得出以下结论:①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力资本结构、缩小收入差距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这也凸显了教育扩展产生的综合效应。②现行政府教育投资对产业结构和收入差距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与政府城镇偏向的投资政策有关;而不利于改善人力资本结构,但这种影响并不显著。③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强度比与产业结构负相关,可能的原因是,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诱发劳动力市场供求波动,以致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下降,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与人力资本结构、收入差距正相关,意味着一旦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强度比下降,人力资本结构将趋于改善、收入差距将逐步缩小,这与预期一致。④城乡收入增长比与产业结构显著负相关,测算显示,城乡收入增长比逐年下降,这意味着城乡收入增速趋于同步,势必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的速度放缓,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对人力资本结构、收入差距均有负面影响,但不显著,这与Yang(2013)[14]的结论相一致。⑤城市化率不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力资本结构,这与城市规模扩张效应产生的“城市病”有关;城市化率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⑥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这与以往的研究相吻合。⑦对外开放度对产业结构亦有正面影响,但是这种作用并不显著,这可能与政府产业规制、贸易竞争等有关。⑧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产业结构有负面影响,但影响作用并不明显,过去十余年间,除西部部分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外,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人口增长率低位运行,中国人口结构业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人口红利式微,劳动力结构的这种变化在短期并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⑨经济增长率对收入差距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意味着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是否也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包容性正逐步增强。⑩地区哑变量系数显示,在方程(1)中,中、西部估计系数也均为显著的正,表明相对于东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更不合理,这与中、西部地区产业布局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体系不完善等相关;在方程(2)中,中、西部估计系数均为显著的正,表明相对于东部,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更不合理,这与劳动力集中向东部地区迁移以及东部经济圈的极化效应有关;在方程(3)中,中部估计系数为显著的正,意味着中部相对于东部收入差距更大,西部地区估计系数为负但并不显著,这与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有关。

四、主要结论与启示

本文将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收入差距纳入到一个三元分析框架中,认为产业结构升级会推动人力资本投资强度与结构不断调整,一方面促进人力资本分布结构调整与优化;另一方面长期显著地提升就业能力与平均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随后的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优化较产业结构优化更能缩小收入差距,同时,收入差距的改善也会惠及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优化,但是当前,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之间耦合效率较低,甚至发生相互掣肘的效率损耗。综合各指标测算结果的统计特征,本文发现人力资本结构、收入差距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产业结构则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其下降的趋势并不明显,根据Christian和Fabrice(2013)[16]的发现,并结合本文实证结论可知,中国收入差距、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均步入“倒U型”库茨涅茨曲线的右端。此外,我们还发现影响三者的其他因素。此外,本文还发现影响三者的其他因素。

综合全文的研究结论,就我国当前的发展来说,至少存在这样几个政策含义:第一,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人力资本结构的演进特征,尽快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千方百计促进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之间良性互动,发挥产业结构调整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引领作用,发挥劳动力市场对产业发展、就业增长的平台作用,发挥人力资本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为扩大就业提供机制支持。第二,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应着重关注城市化的质量以及最优城镇规模,致力于为生活在城镇以及有意愿生活在城镇的低收入水平的群体提供基本的民生保障,致力于为中、高收入水平的群体提供更为优越的民生产品与服务,以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先进的现代文化、优质的公共服务、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基本标准来提升城镇宜居水平,发挥城市化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坚作用。第三,进一步挖掘新一轮体制改革红利,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呼应的新型户籍制度、生育制度,促进人力资本自由、有序流动,不断优化人口结构,让全民公平分享改革成果、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1]B Sandra E,Lisa M Lynch.Human-Capital Investments and Productiv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263-267.

[2]Vandenbussche J,Agion P,Meghir C.Growth,Distance to Frontier and Composition of Human Capital[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6,11(2):97-127.

[3]Mayr K,Peri G.Return Migration as a Channel of Brain Gain [R].NBER Working Papers,2008.

[4]杨晓锋.教育结构与经济增长后劲的动态关联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7):57-60.

[5]高波,陈健,邹琳华.区域房价差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升级[J].经济研究,2012(1):66-79.

[6]Zhang K L,Song S.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Analyse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4):386-400.

[7]Davis J C,Henderson J V.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3,53:98-125.

[8]孙永强,巫和懋.出口结构、城市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世界经济,2012(9):105-120.

[9]Sicular T X,Yue B,Gustafsson S.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Inequality in China[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07,53(1):93-126.

[10]Muhammad Irfan Chani,Sajjad Ahmad Jan,Zahid Pervaiz. Human capital and income inequality:testing for causality [J].Quality&Quantity,2012(8):54-87.

[11]Chiara Mussida,Matteo Picchio.The gender wage gap by education in Italy[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2013,10(2):145-188.

[12]杨晓锋,赵宏中.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后劲——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J].软科学,2013,27 (12):69-77.

[13]Yang Xiaofeng.Dynamic relationship among the human capital distribution,income and growth[J].Information Technology Journal,2013,12(10):1950-1957.

[14]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

[15]杨晓锋,赵宏中.教育不平等、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后劲[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6):80-84.

[16]Christian M,Fabrice M.The Kuznets curve of human capital inequality:1870-2010[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2013,11(3):283-301.

[责任编辑:余志虎]

Industrial Structure,Human Capit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 and Income Gap

ZHAO Fang1,YANG Xiao-feng2
(1.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llege,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68,China;2.School of Accounting,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 430200,China)

This paper incorporates industrial structure,human capit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 and income gap into a three-element analytical framework,and holds that the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ill improve the contiunous adjustment of humam capital investment intensity and structure.On the one hand,it can promote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human capital structure.On the other hand,i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employablity and average income for a long time,narrowing the urban and rural income gap.The subsequent empirical analysis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The optimization of human capit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 can better narrow the income gap than tha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Meanwhile,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come gap is conducive to the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human capit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At present,the coupling efficiency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human capit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 is still lower,even resulting in efficiency loss caused by mutual restraints.Therefore,we should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features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apit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 and fully promot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human capit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 when intensifying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industrial structure;human capit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income gap;distribution-lag model;cumulative effect

杨晓锋(1982-),男,湖北麻城人,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F126.2;F264

A

1007-5097(2015)01-0037-05

2014-06-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AZD081)

赵芳(1978-),女,湖北当阳人,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电子商务;

猜你喜欢

差距产业结构城乡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城乡涌动创业潮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