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1985-2012年的江西数据

2015-08-17李昌文徐小琴

华东经济管理 2015年1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比重差距

张 文,李昌文,徐小琴

(南昌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本期视点

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1985-2012年的江西数据

张文,李昌文,徐小琴

(南昌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文章基于1985-2012年江西统计数据所构建的主成分分析模型,定量研究了各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提高第一、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能够显著缩小江西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江西及其他欠发达地区应加快城乡就业统筹发展,构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与就业同步增长;推进城乡制度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收入分配均衡化。

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江西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5.01.006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江西作为中部地区欠发达省份,在经济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近年来,在绿色崛起、富民兴赣的政策推动下,江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产业扩张迅速,各经济部门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江西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但是,江西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象日趋凸显,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1985-2012年,江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18.5元增加到19 860元,增长了31倍;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则由377.3元增加到7 828元,是1985年的20倍。2002-2012年,江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12.04%,略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11.54%),城乡收入的比值(相对值)由2002年的2.75下降到2012年的2.54,但绝对值由2002年的4 029元上升到2012年的12 032元。此外,在城乡居民收入构成中,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虽有所下降,但比重仍较大(超过55%)且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上升(超过35%);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来源日趋多样化,作为主体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缓慢下降(仍在60%以上),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比重则不断上升。如果将二元经济体制下农民的扩大再生产支出以及因城乡公共服务不平等而导致的城市居民的隐性福利加以考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更大,收入分配二元化格局尚未真正打破。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实质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各种影响因素的产物,与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紧密相关[1]。浦艳萍、吴杰(2012)认为,我国处于二元经济转型期,产业间的转型与重构方向有利于弥合城乡收入差距,就业结构的重构速度则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就业重构对中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净极化效应最强,其次是西部,东部最弱[2];阮杨等(2002)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而导致的就业结构重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促使城乡与产业间的收入差异拉大[3];陈玲玲等(2011)通过大量统计资料,运用基尼系数测度研究江西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发现,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城镇,城乡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并且江西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沿海省份的差距越来越大[4];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2010)通过对江西居民收入差距的定量测度发现,江西居民收入增速实际慢于同期GDP增速,并且正沿着收入差距倒U曲线的前半段上升或扩大,全省城乡居民基尼系数已超过“警戒线”[5]。

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集中于通过城乡二元结构剖析其产生的机理,而对于江西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很少测度各个因素的具体影响程度。因此本文试图从经济发展角度结合二元影响因素,考虑和计量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影响,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各个指标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水平,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江西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相关指标变量的设定

在研究城乡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时,不同学者采用不同指标体系,如陈玲玲等(2011)主要采用基尼系数对江西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定量测度与研究[4];江西省发改委课题组(2013)主要从江西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人民生活质量四大方面筛选出第二、三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产值比、城市与农村恩格尔系数比、城市与农村就业人数比、城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等作为测度指标,研究统筹城乡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6];丁元、周树高(2008)则选取广东总就业人数、三次产业就业人数作为影响指标,分别测度其对城乡收入绝对差和相对差的影响[7]。为实证分析江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本文借鉴相关研究的方法,主要从发展因素和二元化因素两个方面着手,利用江西的相关统计数据,设定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指标(见表1)。

表1 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构成

1.被解释变量

选择城乡收入比(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作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Ga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了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反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该指标可以衡量城乡收入的相对差距;比值越大,表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反之越小。

2.解释变量

包括发展因素和二元化因素两大类,具体如下:

(1)经济增长(人均GDP)。收入分配的源动力为经济增长,较快的经济增长可以有效增加居民收入。根据库兹涅茨倒U理论,经济发展初始阶段,经济增长可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到一定阶段后,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可以用人均GDP来反映经济增长的状况和最终结果。

(2)非农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FCY)。即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反映了工业化水平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创收能力,用FCY表示。一般来说,而第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其产值比重越大,城镇居民收入份额可能越大,从而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也会增加农民的务工经商收入,可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反映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不确定性。

(3)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I1)。一般来说,第一产业作为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产值比重越大,农民收入可能越多,进而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越小。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受益主体为农民,因此,该比重越大,农业的创收可能性越高,进而更有可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4)产业劳动生产率(CYi,元/人)。即三次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的比重,反映了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创收能力,分别用CY1、CY2、CY3表示。一般来说,第一产业作为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产值比重越大,劳动生产率越高,农民收入可能越多,进而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越小。而第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其劳动生产率越高,城镇居民收入份额可能越大,从而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也会增加农民的务工经商收入,可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反映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不确定性。

(5)城镇化水平(RCZ)。城镇化水平一般用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即城镇化率来表示,能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也反映了人力资源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程度。伴随着劳动力的流动,城乡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也随之变化,进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一般而言,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村居民比重下降,带动其人均收入相应增加,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反之则扩大。

(6)政策因素(Policy)。毫无疑问,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惠农政策,国家政策无疑会对第一产业的扶持产生影响,支持政策越多,第一产业收入越高,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可以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来衡量政策因素的一定影响。

(二)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

以上指标的数据都来自《江西统计年鉴》中1985-2012年的统计资料。为了更好解决回归过程中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将主成分分析提取的主成分与因变量建立模型。由于主成分间具有不相关性,并且能较好反映原来众多相关指标的综合信息,因此使得回归方程和参数估计更加可靠。主成分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三个步骤:

(1)对n个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变量(X1,X2,Xm,…,Xn)做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F1,F1,…,Fn。选取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前m指标,作为主成分。

(2)运用最小二乘法做前m个主成分对因变量Y的多元线性回归,得到回归模型:

(3) 由于F1,F1,…,Fm都是自变量X1,X2,…,Xn的线性回归组合,因此,只需简单代换运算便可得到最终线性回归模型:

(三)实证结果分析

1.相关性分析

本文首先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各变量标准化后,对因变量与所有自变量做相关分析(见表2),因变量城乡收入差距(Gap)除了和自变量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CY2)和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I1)相关性不强外,与其余自变量有较强相关性,因此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具有合理性。

表2 相关矩阵

2.多重共线性诊断

为避免因为自变量个数多而导致的严重的共线性,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因变量lnGap对lnCY1、lnCY2、lnCY2、lnRCZ、lnI、lnPolicy、lnGDP、lnFCY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整理得到用于判断回归模型中自变量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四个指标(见表3)。

表3 多重共线性判断指标

从表3中可以发现:第一,除lnI、lnFCY外,其他指标的容差都接近于0,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第二,除lnI、lnFCY的方差膨胀因子小于10,其余6指标都大于10,存在多重共线性;第三,除lnCY1、lnCY2、lnCY2、lnRCZ外,其余4个指标的特征根都接近0,存在多重共线性;第四,条件指数除lnFCY大于30外,其余都小于20,多重共线性不明显。

综上所述,自变量之间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为了避免利用最小二乘法而导致预测结果受到影响的可能,因此,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较为理想地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

3.主成分分析及其经济学解释

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主成分析,其中KMO和Barlett值分别为0.70、360.93,适宜做因子分析。表4的分析结果表明,前2项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5.06%,说明前2项主成分包含了原来8个自变量85.06%的信息。并且前2项主成分且特征值大于1,分别为5.64和1.17。

表4 主成分分析结果

通过回归,这两个主成分为:

以F1、F2为解释变量,lnGap为被解释变量,利用SPSS17.0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得到的结果见表5所列。

表5 回归结果

从表5可知,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并且每个解释变量均在显著性水平0.05下通过检验。将F1、F2变换为原来的解释变量,可以得到以下回归方程:将各解释变量的增长率和被解释变量的增长率计算,代入回归方程,可以得到各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率(见表6)。

表6 各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率(%)

表6的数据反映了各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显著的,按弹性系数大小排序依次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I)、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CY2)、非农产业产值比重(FCY)、经济增长(GDP)、城镇化水平(Rcz)、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CY3)、政策因素(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I)、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CY1)。其中,第一、三产业劳动生产率(CY1、CY3)、政策因素(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Policy)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较为显著的反向作用,即第一、三产业劳动生产率(CY1、CY3)、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Policy)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各相应缩小0.426%、0.310%、0.413%;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CY2)、非农产业产值比重(FCY)、经济增长(GDP)、城镇化水平(Rcz)、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I)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同向作用,即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CY2)、非农产业产值比重(FCY)、经济增长(GDP)、城镇化水平(Rcz)、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I)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城乡收入差距各相应地增加0.388%、0.375%、0.354%、0.347%、0.434%。

但是,由于各指标因素的年增长率不尽相同,导致实际测算各指标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率有所不同,按实际影响率大小排序为: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CY2)、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CY1)、政策因素(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I)、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CY3)、经济增长(GDP)、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I)、非农产业产值比重(FCY),其中,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CY2)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大,达到20.728%,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政策因素、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也分别达到19.802%、15.460%、13.966%。

三、结论与建议

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质,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上述实证分析表明,提高江西第一、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加大支援农村生产性支出的政策扶植力度,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由于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以及户籍制度的制约,加快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的增速,反而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此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致使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非农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因此,为了优化江西及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均衡城乡收入分配,本文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一)加快城乡就业统筹发展,构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江西应加快推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建设,消除各种就业歧视政策,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依法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平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提升就业转移的配置效率[6];同时还应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的公共财政投入,强化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升城乡人力资本水平,从而引导江西就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城乡收入分配合理化。

(二)加强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与就业同步增长

江西应根据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和经济欠发达的现状,以开放倒逼改革,着重发展县域经济,夯实经济基础,依托城市工业的辐射效应和扩张能力,将工业产业链延伸至农业,鼓励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和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推动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释放更多的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同时,更好地发挥第二、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充分发挥“促进中部崛起”“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和“昌九一体化发展”等有利江西发展的区域政策优势,利用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和江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航空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同步调整,促进江西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就业导向型、分配合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三)推进城乡制度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收入分配均衡化

江西应加快放开大中城市的落户条件,建立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同时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通过法治化的制度改革使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自由迁徙权利,彻底解除农村人口迁徙的制度约束,真正实现进城农民工市民化,从而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8];同时加快建立省级统筹、城乡协调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和其他多种帮扶机制为辅助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和提高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化解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后顾之忧,促进城乡劳动者公平就业和收入分配均衡化,加速实现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肖海萍,胡辉.江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关系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7):242-245.

[2]蒲艳萍,吴杰.转型期中国就业重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2 (2):22-26.

[3]阮杨,陆铭,陈钊.经济转型中的就业重构与收入分配[J].管理世界,2002(11):50-57.

[4]陈玲玲,熊淑玲,陈志诚.江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测度与研究[J].价格月刊,2011(3):78-82.

[5]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江西居民收入差距与对策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0(10):47-51.

[6]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统筹江西省城乡发展研究——基于收入分配视角[J].价格月刊,2013(11):1-7.

[7]丁元,周树高.广东省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9):53-55.

[8]张文,徐小琴.江西就业结构非农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化历程及其相关性[J].求实,2009(5):60-63.

[责任编辑:余志虎]

An Analysis on Main Factors Affecting Regional Urban and Rural Income Gap —Based on the Data of Jiangxi Province from 1985 to 2012

ZHANG Wen,LI Chang-wen,XU Xiao-q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

The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urban and rural income gap,by build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odel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Jiangxi province from 1985 to 2012.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labor productivity of the first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as well as the increase of policy support for rural area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urban and rural income gap in Jiangxi province.Therefore,both Jiangxi and other less developed regions should accelera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mployment to construct the unified urban and rural human resource market,strengthe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es to promote the synchronized increase of economy and employment,and advanc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ystems to realize the equality of urban and rural income distribution.

urban and rural income gap;influencing factor;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iangxi province

徐小琴(1975-),女,江西新建人,馆员,公共管理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管理。

F126.2

A

1007-5097(2015)01-0032-05

2014-07-1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JY040);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YJ17);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J1335)

张文(1975-),男,江西瑞金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劳动就业管理;

李昌文(1990-),男,江西吉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比重差距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