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电图与心脏超声联合检诊非心梗异常Q 波的临床分析

2015-08-15张亚斌徐国萍张亚莉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18期
关键词:导联心室左心室

张亚斌 徐国萍 张亚莉

(1.陕西省城固县第二人民医院 陕西 城固 723200;2.城固县医院 陕西 城固 723200)

心肌梗死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为异常Q 波,但并不是所有的异常Q 波均因心肌梗死所引起,近几年研究表明,导致非心肌梗死异常Q 波因素很多,为了对该说法进行全面探究,结合实际情况,本实验对2013年1月-2014年7月来我院接受体检后Q 波异常非MI者78例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彩超检查,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来我院接受体检后非MIQ 波异常者7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40例,女患者38例,年龄区间为26-79岁,平均年龄为(46.7加件2.3)岁。患者均无MI病史。

1.2 方法

1.2.1 心脏彩超检查:本实验利用GE 公司生产的GEvivids5型彩超仪对患者进行检查,探头频率范围为2.5-4.0MHz。取左侧卧位,依照顺序,检查胸骨旁心尖四腔,左室短轴,动脉长轴和左室长轴。如需要,检查剑突下部位。

对患者心肌室壁和心内结构运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反复对异常Q波所体现的心室壁特定区域和相关室壁扫查,目的在于探查患者是否存在MI表现。同时利用16段法当做具体评判标准,对患者心室壁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1.2.2 ECG 描记:本实验的心电图描记设备为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福田7202心电图描记仪进行相关检查工作。取平卧位,记录常规12导联,特殊情况下描记患者右胸V3R、V4R、V5R 导联,后壁V7、V8、V9导联。

异常Q 波ECG 具体体现为:

Q 宽0.04s以上,Q 或QS波,Q≥同导联R 波1/4。

复诊资料提示Q 波在此过程中未显示演变过程,异常Q 波定位估算与MI定位标准相同。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心脏超声检查后,未见MI者,在此其中,15例患者心脏结构异常,8例患者于前壁MI表象相似,导联V1、V2、V3为QS型,同时患者具有B型预激症候群特点。另7例患者Ⅱ、Ⅲ、aVF导联异常Q 波表现尤为突出,表象与膈面MI类似,在此其中有3例患者存在WPW 特征,完全性数支传导阻滞图形者6例,行超声检查后见左心室壁在收缩期内存在明显收缩现象,完全符合LBBB诊断标准,有23例患者出现了肢体导联Ⅱ、Ⅲ和aVF另外aVL,V5,V6导联Q波异常,对该部分患者行超声检查得知,有较为粗大的大条索存在于室间隔中位与左心室游离壁下部厚度为3.5-6.0mm,经诊断为左室腔内假腱索。经超声检查后,心脏器质性病变者共45例,其中心肌肥厚性改变者30例,在这些患者中,有18例与心肌肥厚性疾病特点相符合,2例患者符合全心肌肥厚特点,3例符合心尖肥厚与肥厚性心肌病特征,5例符合流出梗阻型与肥厚性心肌病特征,9例符合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特征。以上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11例,病程为6.4年以上,患者部分游离室心肌和室间发生增厚现象,于患者的Ⅱ、Ⅲ和aVF膈面导联中的发生异常Q波显现较为突出,经系统性检查后,6例患者为扩张性心肌病,心肌壁薄,心腔扩充明显,异常Q 波较为明显,在所有发生心脏器质性病变者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者7例,右心房体积明显增加,于患者胸前V1、V2和V3R导联上出现异常Q波。

3 讨论

现如今,EGC 描记在MI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往理论认为,病理性Q 波就是宽而深地Q 波,该Q 波表示患者存在MI[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对健康者的相关检查中,也能够发现异常Q 波的存在,从本次实验的相关结果中能够看出,所有异常Q 波者并非因MI引起,左心室假腱索导致的异常Q 波非常少见,所以说有效的诊断和甄别Q波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存在[2]。

有文献表明,发生异常Q 波者的Q 波形成与心脏除极向量之间的改变有着一定的关系,因为非心肌梗死所导致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项:

(1)心室肥厚:原发与继发性心室肥厚会令患者Q 波发生异常。

(2)左心室假腱索:室间隔局部心肌发生牵拉现象,是因为其中隔上段连接部位体积增加,最终令心肌的除极向量发生变化[3]。

(3)扩张性心脏病,如果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现象,那么心肌会发生纤维化,最终令心肌壁变薄。

(4)传导阻滞和预激引起的异常Q 波,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激动起源传导改变有关。

(5)在本案例中有3例患者因WPW 引起异常Q 波,推测原因可能为心室肌预激所引发的初始QRS向量出现了和MI极其相似的Q 波向量,当预激位在右室外部时,会出现向前方,后方的预激向量,进而在V1、V2乃至V3上出现了Q 波,和前间壁心肌梗死情况相似,这种现象在B 型WPW 中最为常见。

(6)慢性心源性心脏病:患者合并肺气肿时,右心室内横隔下降,右心室心肌较为肥厚,心脏垂悬呈现顺钟向改变,令第一除极向量的方向与大小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右心导联发生类心肌梗死的异常Q 波,或者V1V2和V3出现Q 波变小或者缺如现象。

有学者指出[4],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时候也会出现非心梗所导致的异常Q 波,该项理论在根本上证明,除了冠状动脉病变致使心梗发生外,还存在着其他影响因素。

心肌梗死性Q 波的特异性和地感性利用ECG 描记法诊断并非容易,所以,当明确患者心内结构发生变化后,结合实际情况,使用超声联合检查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存在。

[1] 付颖文,贺静芳.异常Q 波心电图与超声检查联合对疾病的诊断[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01:52-53

[2] 朱朝燕,张瑜.心电图与心脏彩超联合检诊异常Q 波[J].中国医学工程,2015,04:77+79

[3] 钱敏.异常Q 波的诊断与鉴别[J].中国疗养医学,2013,06:511-513

[4] 詹正学.老年人异常Q 波心电图改变发现及其临床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6:2385

猜你喜欢

导联心室左心室
回旋支闭塞引起孤立Ⅰ、aVL导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并文献复习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是心脏病吗
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及预后的价值
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其他导联心电图的比较与应用
房阻伴特长心室停搏1例
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控制研究
初诊狼疮肾炎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因素
『孙爷爷』谈心室为孩子上网撑起『保护伞』
心电图F导联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