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有效利用

2015-08-15亓祥晨彭万秋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管理者成员大学生

亓祥晨,彭万秋

(广西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530004)

一、引言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是指那些区别于学校党组织、团支部、学生会等正式组织,由大学生群体基于共同的利益、兴趣爱好、情感需求等自发形成的,对外表现为没有固定的组织形态、结构,对内也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结构体系的,存在于大学生之中的组织。非正式组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的重要载体。毋庸置疑,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在学生群体的校园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就目前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实践而言,高校管理者并没有对其给予应有的重视。

本文为分析高校管理者应如何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进行有效的利用,大致从三个方面展开探究。首先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非正式组织的成因及作用两方面。第二部分提出了高校管理者在有效的引导、自然领袖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最后,从管理思想、方法、重点等角度提出相关的管理措施,以有效引导该类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成因

大学生群体中的非正式组织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而又区别于正式组织,此类组织有着自己的特点,其成因也是复杂多样的,本文主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加以概括。

1.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客观原因

首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上促进了独立个人的形成。处于逐步独立阶段的在校大学生,其思维更为活跃,受经济条件的影响更为深刻;在思想上促进了主体独立意识的强化。大学生在自我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不断追求独立、自主、平等、效益等理念。第二,伴随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成员的利益冲突凸显,人们的价值取向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必然在高校大学生中有所体现。

其次,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是学习,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较为单一,他们之间的相同点极多,极易形成小的团体。此外,高校生活中宽裕的时间、丰富的活动空间等也方便了大学生的相互交流,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2.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形成的主观原因

马斯洛(A. B. Maslow)(1943)提出人的需求五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层次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为了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而自动与非正式组织发生联系,从这一观点出发,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大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

(1)基于低层次的生理、安全的需要而形成非正式组织。大学生正值生理成熟期,基于自身条件的满足,一些男女学生会产生渴望恋爱、交往的需求,他们基于生理发育的成熟、心智的成长而形成了男女间的非正式组织,以满足自身的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也可能会依附于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以寻求一些物质上的帮助,满足物质上的需求。

在校园中,我们经常看到女生结伴而行,这些女生往往分为两种情况。一方面,她们可能在入学前就已经相识或家乡相聚较近、甚至是同乡,这种情况下结成的小团体往往是为了满足其心理上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远离熟悉的家乡,远离父母的娇生惯养的女生比较喜欢依附于自理能力强而又自立的女生,她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满足心理上安全的需要。

(2)基于归属、尊重的需要而形成非正式组织。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学习成绩优异、个人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社会地位”较高,在学校的正式组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大多数成绩平平,能力一般的学生在正式组织中得不到重视、尊重,没有归属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除了学习、能力外的一些优点、长处,就会通过非正式组织得到展示、发掘、肯定和欣赏,由此获得尊重和归属感。除了学习成绩、个人能力外,家庭背景、条件也会造成“社会地位”的差异,相似的家庭背景、条件也会造就不同的非正式组织。

(3)基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结成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所固有的特点、性质造成了正式组织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例如,学生若是想展现并发掘自我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就无法通过正式组织才获得满足。据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学生会、团支部等正式组织过于呆板、正规,不能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开展活动,反而出台一些规则、制度等束缚他们的发展,因此,为了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也会自发的结成非正式组织。

三、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凭借其特有的优势,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高校管理者应全面理解非正式组织的双重作用,采用多种手段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的同时,努力克服其消极影响,趋利避害。

1.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1)可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令正式组织自省。非正式组织存在的理由之一就是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促进其健康发展。一方面,非正式组织内部可以为成员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其获得多种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非正式组织中所存在的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可以迅速的传递信息、做出反应,为成员提供沟通、交流的途径。非正式组织在发挥积极作用以弥补正式组织不足的同时,还可以敦促、激励正式组织进行调整,努力改善自己的不足。

(2)可以完善学生个性,提高交际能力。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个性鲜明、主体意识突出,由于正式组织的约束性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无法获得个人的归属感。相较而言,非正式组织环境相对宽松,活动自由,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相互交流的平台,一方面通过非正式组织成员的相似性,使其获得个性上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又能够使其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我的交际能力。

(3)为学生提供了承担多种社会角色的机会。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适合社会需求的,能够胜任角色需要的合格人才。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际,必须接受自身角色的巨大转变,而非正式组织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成为他们走向社会之前的“实验室”。在各种学生非正式组织中,不同背景、知识的成员出于相似或相同的心理需求聚集到一起,突破组织限制的进行自由交流。他们在各种组织活动中,针对自己不同的需求有目的的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从而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非正式组织成员在“实验室”中尝试各种角色,在实验中走向成熟,在实验中培养他们不卑不亢、独立自主的性格。此外,非正式组织还能为正式组织提供可靠的信息,协助正式组织的工作;使成员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团体意识的培养。

2.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1)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可能存在削弱正式组织凝聚力的危险,影响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形式多样,利益、目标复杂,其内部可能存在多个非正式组织,当多个非正式组织内部产生矛盾时,将极大地降低正式组织部门间的协作性。另一方面,当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目标不一致、发生抵触时,非正式组织会以其强大的号召力阻碍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这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同乡会。

(2)若忽视对非正式组织的正确、恰当的引导,将会导致小团体主义。非正式组织内部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团体意识强烈,但一个正式组织内部的多个非正式组织之间常缺乏及时的交流、沟通,各个非正式组织互不来往,甚至相互对立,容易形成小团体,影响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团结性。

(3)缺乏正确引导的非正式组织若举办过多的群体活动,将很容易分散学生精力,不利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如果学生活动过于频繁,学生将花费较多的精力、时间、金钱,最终会对正常的学习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管理者不够重视

虽然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并没有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现今的高校管理层为响应党中央号召,更多的提倡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的建设,很少针对非正式组织开展相关工作。高校管理者往往认为非正式组织是学生群体自己的“小打小闹”,是种可有可无的存在,没必要浪费资源对其进行管理,甚至认为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不利于学校的日常管理。这种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放任自流,甚至是存在偏见的认识,使得高校管理者无法做到在思想上对非正式组织予以重视,更是无法做到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开展相关方面的管理工作。

2.高校管理者对非正式组织缺乏有效的引导

若非正式组织自身的发展路线出现偏离,仅依靠自然领袖的力量又无法顺利解决,就需要高校管理者给以其相应的积极引导。但如上文所述,目前高校管理者并未能做到对此类组织进行有效的引导,而是放任其发展。现今的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活动的自主性较强,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多由其内部的自然领袖决定,主观因素方面的影响较大。同时,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成员盲目跟风,没有自主性,缺乏自主思考的环节,直接造成群体成员成立非正式组织的初衷无法真正的达成,以上的种种问题在非正式组织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这就离不开高校管理者对非正式组织进行必要的引导。

3.高校管理者忽视对自然领袖的培养

由于对自然领袖缺乏培养,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制度建设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规定,致使成员流动频繁,随意性较强。从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人员构成的角度来看,其成员大多是低年级学生,新生开学之初,参加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积极性较高,只要缴纳一定的会费即可加入,没有固定的成员编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组织不力、领导不力等原因,使得其成员渐渐退出非正式组织,频繁的人员流动不利于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长期巩固与发展。同时,自然领袖由于缺乏必要的外在约束,个人能力素质等都有待提高,这些都不利于非正式组织的发展。非正式组织经过长久的畸形发展,必然会偏离高校的掌控,最终会威胁高校管理者对高校的日常管理程序。

五、高校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策略

基于上述非正式组织的双重作用,高校管理者应端正思想,在管理方法、重点以及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求正确引导非正式组织的发展,使其在学生群体的校园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在思想上,正视非正式组织,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实事求是,认真对待

非正式组织作为正式组织的伴生物,只要给予适当的辅导,非正式组织就能对学生的培养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现实中对抗型非正式组织只是少数,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管理,最终也会为管理者所利用,管理者不能以偏概全,忽视、否认非正式组织,而应该顺应高校学生的合理要求,为之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行正确的引导。

2.在管理方法上,对于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应该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高校大学生处于不同的需求而参加各种非正式组织,在思想上加以认同的基础上,高校管理者应该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而不应该强制性的要求所有的非正式组织按同一个模式发展。例如,对于娱乐、兴趣型和志愿、公益型的非正式组织,管理者要鼓励其丰富活动内容,完善机构建设,为成员提供一个完善其发展的更合适的平台。对于亲缘型和信仰型非正式组织,管理者要加强引导,积极沟通,使之服从、服务于正式组织,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对于学术型非正式组织,管理者要为其发展提供完备的设备、设施,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外界支持。

3.在管理重点上,要重点加强对非正式组织领袖性核心人物的管理与引导

领袖性核心人物在非正式组织中意义重大,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对非正式组织成员产生重要的影响。管理者应以核心人物为突破口,做好他们的教育引导工作,定期开展一些培训、座谈会,适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确保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方向符合高校整体定位;通过选择适当时机对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委以重任,加强他与正式组织的联系,从核心人物入手强化非正式组织与高校的合作,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核心人物在非正式组织中具有较高的威信,由此着手加强管理,使其成为高校管理者与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协调者,将提高整个工作的效率。

4.在管理手段上,管理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以软性手段为主,将硬性手段与软性手段相结合

在对待高校非正式组织时,由于高校非正式组织成员思想都已成熟,拥有自己的评判力,所以高校管理者应尽量避免采用容易引起成员逆反心理的强制生硬的手段,而较多的采用较为主动的态度和灵活的策略方法;此外,非正式组织种类丰富、成员众多,采用软性手段更容易进行协调,避免矛盾的激化。如支持非正式组织的评先树优、提供其参与者的就业、创业资金等。

此外,在深入了解非正式组织的基础上,应增加与其领导人的接触,以增进相互间的沟通和情谊。尤其是正式组织的领导要注意关心非正式组织的需求,对他们合理的需求要给予必要的支持或辅助,比如时间的保证、经费的资助、场所的提供等,使非正式组织及其成员获得更多的合理的满足感,从而予以正式组织以更多的支持。而对非正式组织的一些不合理需求,不能迁就、妥协或无原则地满足,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和途径加以抑制。

六、小结

非正式组织在高校大学生中有其客观存在的必要,他们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高效管理者必须加强对高校对非正式组织的有效利用,趋利避害,使之更好的为学生工作服务。

[1]陈龙山.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及调控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杨华.“非正式组织”及其对大学生管理教育影响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杨刚.军校学员非正式组织现象及其管理模式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刘伟忠.略论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J].学术论坛,2004(1).

[5]吴云.论对非正式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5).

猜你喜欢

管理者成员大学生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