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2015-07-31潘志华曾永焙

当代医学 2015年17期
关键词:尿激酶冠脉溶栓

潘志华 曾永焙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潘志华 曾永焙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39)。2组均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并对比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冠脉再通率(79.49%)和总有效率(84.6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41.03%,5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10.26%;对照组:12.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中常见的急重症之一,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及导致局部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等一系列特性的心电图改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水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39)。所有入选的研究对象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其中,试验组患者男23例,女16例,年龄61~73岁,平均年龄(67.4±2.8)岁,发病时长3 min~8 h,平均发病时长(4.2±0.5)h;对照组患者男22例,女17例,年龄60~74岁,平均年龄(66.9±3.2)岁,发病时长5 min~7 h,平均发病时长(3.9±0.8)h。2组患者在病情、性别、年龄、发病时长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镇静、吸氧、心电监护及阿司匹林药物治疗等。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入100 mL的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静脉溶栓滴注控制在30 min内滴完,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12 h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 U,皮下注射,12 h/次。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100 U,皮下注射,12 h/次。7 d为1个疗程,2组患者均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

1.3 疗效评价标准 冠脉再通评价标准:溶栓治疗后2 h内,胸痛症状显著得到改善,并逐渐消失;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ST段下降50%以上;出现与胸痛缓解或导联ST段下降情况相关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现象。血清心肌酶检查显示,肌酸磷酸激酶高峰提前,在发病14 h以内出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高峰提前,在发病16 h以内出现。疗效评价标准:(1)无效:心电图和胸痛症状均无任何变化;(2)有效:心电图ST段轻度好转,胸痛症状有所好转;(3)显效:胸痛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2组患者冠脉再通率对比 经治疗,试验组患者的冠脉再通率(79.4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4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冠脉再通率对比[n(%)]

2.2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试验组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有1例患者出现皮下出血现象,有2例患者出现齿龈出血现象,有1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后经进行常规处理,不良反应在短时间内均逐渐消失,未导致严重后果。对照组出现皮下出血现象的有2例患者,出现齿龈出血现象的有3例患者,无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2%。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试验组显效例数为21例,有效例数为12例,总有效率为84.62%;对照组显效例数为13例,有效例数为7例,总有效率为51.28%。可见,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一种临床特征[4]。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是冠脉供血急剧减少甚至中断,导致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性现象,导致心肌细胞发生死亡。大部分心肌在1~2 h内出现坏死现象,心肌间质充血、水肿,伴多量炎症细胞浸润,坏死部分周围的心肌细胞出现缺血性休眠等。静脉溶栓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之一[5],溶栓治疗的目的是将血栓溶解,使冠脉再通,恢复心肌的血流灌注,减轻缺血程度,减少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害。应用尿激酶可激活纤溶酶原使之转化为纤溶酶,促使血栓溶解,减轻管腔狭窄度,进而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缓解心肌梗死现象[6]。

本研究中,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冠脉再通的患者1 h内有16例,1~6 h内有11例,6~12 h内有4例,总冠脉再通率为79.49%,冠脉再通在短时间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效果越差,因而临床接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医师,要把握好治疗时机,尽量在最佳的治疗时间内为患者安排治疗。同时,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经相应治疗处理后不良反应表现逐渐消失[7]。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和胸痛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总有效率为84.62%,显著高于对照组(51.28%)(P<0.05)。由此可见,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8]。

综上所述,尿激酶静脉溶栓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增强冠脉血液循环,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再通率,减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1] 李俊锋,欧阳红飞,覃兴龙,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4):35-37.

[2] 甄严杰,靳业辉,刘艳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3):466-467.

[3] 李鸿翔.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6):106-107.

[4] 龚志宏,韩军辉.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附35例报告)[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22(2):110-111.

[5] 谢俊清.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2,18(5):119-120.

[6] 薛冰,韩桐师,田栋辉,等.48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抢救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20):94-95.

[7] 张正光.小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概况[J].生物技术通讯,2013(6):886-891.

[8] 朱建英,李志红,李秀阁.68 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后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23):86-87.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7.083

广东 510850 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 (潘志华 曾永焙)

猜你喜欢

尿激酶冠脉溶栓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