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巩膜缘切口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对患者泪膜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2015-07-31赵连凯

当代医学 2015年17期
关键词:泪膜巩膜乳化

赵连凯

角巩膜缘切口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对患者泪膜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赵连凯

目的 探讨角巩膜缘切口应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患者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以及人工晶状体(IDL)植入术患者123例,随机均分为3组(n=41)。A组行角巩膜缘切口,B组行透明角膜切口,C组行巩膜隧道切口,比较3组术后泪膜稳定性。结果 术后1 d,3组SIT均显著升高,但A组显著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角巩膜缘切口对患者泪膜稳定性的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巩膜缘切口;泪膜稳定性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及疗效显著等优点,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部分患者仍存在眼部异物感、干燥感及烧灼感等,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治疗[1]。临床研究发现,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不同手术切口的临床预后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分析角巩膜缘切口、透明角膜切口及巩膜隧道切口3种切口对于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丹东市第一医院行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以及人工晶状体(IDL)植入术患者123例,随机均分为3组(n=41)。排除应用对泪液分泌及泪膜稳定性有影响的药物,合并倒睫、角膜病及青光眼等患者,除外全身免疫性疾病及全身结缔组织病患者。A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6.5±7.3)岁;核硬度:Ⅱ级12例,Ⅲ级20例,Ⅳ级9例。B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67.3±6.9)岁;核硬度:Ⅱ级13例,Ⅲ级18例,Ⅳ级10例。C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65~83岁,平均年龄(65.9±7.8)岁;核硬度:Ⅱ级11例,Ⅲ级20例,Ⅳ级10例。3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核硬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3组均在眼球表面麻醉下手术,常规消毒铺巾,并由同一组医师进行手术。A组行角巩膜缘切口,即以穹窿作为基底结膜瓣,常规电凝止血,并在上方角膜后侧0.5 mm处行一弧长为3 mm、深度为0.3 mm的垂直半层角巩膜缘切口,在透明角膜缘3:00以及9:00部位行辅助切口,以3.0 mm穿刺刀经角膜缘切口入路进入到透明角膜以及前房,常规实施超声乳化术。B组行透明角膜切口,于透明角膜以及巩膜的交界处行一大小为3 mm的弧形半层垂直切口,并以3.0 mm大小的穿刺到其上方行一透明角膜梯形切口,然后在3:00及9:00位的透明膜部位行辅助切口,经12:00位点穿刺进入前房。C组行巩膜隧道切口,在11:00~1:00部位角膜缘将球结膜剪开,分离后进行电凝止血,并在上方距离角巩膜后方3.0 mm处将巩膜垂直切开1/2左右,切口长度为3.0 mm左右,并向前行一巩膜隧道直至透明角膜,在3:00以及9:00位的角膜缘行相应的辅助切口,并在12:00位进行穿刺进入前房。术后均常规予以典必殊滴眼液以及贝复舒沿用凝胶,4次/d,连续用药1周后降低至2次/d。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术后1 d、7 d、1个月和3个月进行泪液分泌试验(Schrimer’s试验,SIT)及泪膜破裂时间检测(BUT),评价患者的泪膜稳定性。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手术前后SIT水平比较 3组术前SI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均显著升高,但A组显著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手术前后SIT水平比较(x±s,mm)

2.2 3组手术前后BUT水平比较 3组术前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手术前后BUT水平比较(x±s,s)

3 讨论

眼角膜分布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其能够通过Bowman膜而供给角膜上皮神经末梢营养。手术可导致切口周围神经纤维中分布的胆碱酯酶以及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发生转运障碍,致使角膜局部感觉功能降低、泪液蒸发过强以及瞬目次数减少等,诱发干眼症,部分患者甚至无法恢复正常[2]。临床实践表明,超声乳化术可对眼表上皮造成机械性损伤,诱发角膜组织水肿及切口局部隆起等,造成术后泪膜稳定性降低,从而诱发多种眼表疾病[3]。

近年有研究发现[4-6],不同手术切口术后临床预后存在较大差异。传统巩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术,术中需要进行烧灼止血,极易造成巩膜胶原纤维发生异常收缩,且其切口位置较为靠后,手术操作不便,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从而增加术后泪膜不稳定性风险。而透明角膜切口位于角膜缘内,极易造成术后角膜不规则性,致使泪膜表面张力增加,从而导致泪膜不稳定性。应用角巩膜缘切口进行手术,手术视野较为开阔,且术野清晰,术中分离结膜较为容易且出血较少,手术操作简便,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风险。同时,切口靠近角膜缘,手术操作较为灵活,可减少对球结膜的损伤,从而降低对结膜稳定性的影响[7-8]。

综上所述,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导致患者术后泪膜稳定性降低,而选择角巩膜缘切口可降低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术后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刘晶,温克征.巩膜切口深度对白内障术后散光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992-1993.

[2] 许丽疆,徐国兴.不同手术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9):1650-1653.

[3] 赵永坚.不同位置切口白内障术后散光变化[J].医药前沿,2013,33:159.

[4] 江利红.透明角膜及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泪膜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09,9(7):1303-1304.

[5] 刘湘萍,刘向东.不同切口方式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泪膜稳定性研究[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2,34(11):825-828.

[6] 尹洪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效果观察及注意事项探讨[J].当代医学,2012,18(11):84.

[7] 蔡方荣.改良角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3,19(10):1459-1462.

[8] 沈明海.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不同切口对泪膜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4,14(2):300-30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7.058

辽宁 118000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眼科(赵连凯)

猜你喜欢

泪膜巩膜乳化
泪液成分异常与不同泪膜破裂方式的研究进展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基于泪膜破裂方式的干眼诊断新思路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在陕西的应用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改性乳化沥青与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对比
SBS改性沥青的乳化及应用
巩膜镜的临床应用
简析一种新型乳化沥青的生产工艺
老年表层巩膜炎和巩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