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血病的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分析

2015-07-31张刚强冯利得

当代医学 2015年17期
关键词:白细胞白血病血液

张刚强 冯利得

白血病的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分析

张刚强 冯利得

目的 分析白血病的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结果。方法 随机选取64例白血病患者,按病情类型分为慢性患者(n=34)和急性患者(n=30),并将30名同期在医院进行检查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记录并分析3组血液微量元素、血清酶水平、血白细胞数情况。结果 慢性患者血铜、血锌浓度下降,慢性、急性患者血铬浓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慢性、急性患者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α-羟基丁酸脱氢酶水平下降,慢性患者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下降,急性患者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患者血白细胞数明显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生化学检验手段检验白血病患者的血液标本可为临床疾病控制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白血病;血液;生化学检验

白血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具有极高的死亡率,选择合理的检验手段对于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意义重大。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患者多出现贫血、出血、发热及骨骼疼痛等临床症状[1]。本研究探讨白血病的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诊治的64例白血病患者,按病情类型分为慢性患者(n=34)和急性患者(n=30),并将30名同期在医院进行检查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排除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严重慢性病患者),慢性患者男20例,女14例,年龄22~56岁,平均(46.13±1.25)岁;急性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23~57岁,平均(46.65±1.29)岁;健康人群男15名,女15名,年龄22~58岁,平均(46.93±1.32)岁。3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治疗前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5 mL静脉血液,并在同等条件下采集对照组健康人群5 mL静脉血液,然后对全部血液标本采取离心处理,在低温环境下保存和开展检验。患者治疗1周后,再次在清晨空腹状态下对患者抽取5 mL静脉血液,并按同样条件进行处理、保存及检验。采取原子光谱吸收方法对采集到的血清中的锌、铜等元素,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水平开展生化学检验,随后对血液样本行常规检测[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慢性、急性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人群血液微量元素(血铜、血锌、血铬)、血清酶水平(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α-羟基丁酸脱氢酶、谷氨酰转肽酶)、血白细胞数。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急性者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液微量元素比较 慢性患者治疗后血铜水平高于对照组,血锌水平低于对照组,慢性和急性患者的血铬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慢性、急性者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液微量元素比较(x±s,μg/L)

2.2 慢性、急性者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清酶水平比较 治疗后慢性患者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α-羟基丁酸脱氢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下降,急性患者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α-羟基丁酸脱氢酶水平下降,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上升,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慢性、急性者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清酶水平比较(x±s,U/L)

2.3 慢性、急性者治疗前后和对照组血白细胞数比较 慢性患者治疗前血白细胞数为64.12×109/L,治疗后为5.27×109/L,急性患者治疗前血白细胞数为12.09×109/L,治疗后为2.11×109/L,健康人群血白细胞数为5.81×109/L,急性患者治疗后血白细胞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急性患者治疗前血铜、血锌水平较高,治疗后均下降明显,其中急性患者2项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慢性患者分别高于和低于对照组。而相关研究表明,人体中微量元素含量发生变化时,将致使人体出现疾病,分析慢性白血病具有发病缓慢、病程长特点,说明本研究中急性患者1周治疗效果较理想,其血液微量元素水平逐渐恢复正常,而慢性患者得临床疗效欠佳[3-4]。提示医务人员在检验后应根据慢性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实际情况,尤其要重点针对老年患者继续给予积极的针对性治疗干预,合理加大用药剂量或延长治疗时间等,该结论与王新玲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5]。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急性患者各项血清酶指标更接近健康人群水平,说明白血病患者的血清酶系统发生紊乱,但随着治疗疗程的推进,治疗1周后急性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各项血清酶指标水平趋于正常[6-7]。而慢性患者由于治疗前含量过高,虽然各指标水平大幅下降,但临床效果仍然不够明显,说明应用生化学检验手段检查白血病患者的血清酶水平可有效判断患者病情及治疗成效,对于后续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8-9]。此外,本研究中治疗后慢性患者血白细胞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患炎症将导致人体白细胞增多,提示慢性白血病患者的炎症反应得到有效抑制。而观察到急性患者白细胞水平下降过度,明显低于正常人的4.0×109/L~10.0×109/L水平,分析急性患者可能患白细胞减少症,提示医务人员在采取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积极给予患者食疗,科学合理地控制其饮食习惯[10]。关于3组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情况,有待作进一步的相关研究给予验证。

综上所述,在治疗过程中应用生化学检验白血病患者血标,有利于临床观察判断病情和进行后续治疗,具有推广价值。

[1] 张进辉.白血病的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36例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23):16-17.

[2] 黄昭前,姚红霞,林丽娥.多项血清MMP、IL及PGE-2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关系[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5(5):654-656.

[3] 姚东平,王祖蓉.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对诊断白血病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3(5):578-580.

[4] 刘浩.白血病的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61-62.

[5] 王新玲.血液分析仪检验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2,10(10):140-141.

[6] 王弘,李爽,王佳,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2,23(4):524-526.

[7] 许薇.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1,29(6):431-433.

[8] 胡惠萍,袁晓华,朱中梁.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脑脊液中生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7(9):231-233.

[9] 张永娟,何晓东,孙余婕,等.BLM mRNA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16(12):51-53.

[10] 罗娟.探讨血液分析仪检验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2,15(12):631-63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7.055

河南 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张刚强 冯利得)

猜你喜欢

白细胞白血病血液
白细胞
多彩血液大揭秘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神奇血液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
阅读理解Ⅰ
鸡住白细胞虫病防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