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证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为例

2015-07-27石玉昌李雄文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互动高校

石玉昌 李雄文

(1.龙岩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2.龙岩学院 学生工作处,福建 龙岩 364012)

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证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为例

石玉昌1李雄文2

(1.龙岩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2.龙岩学院 学生工作处,福建 龙岩 364012)

摘要: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福建省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思政教育网站缺乏吸引力、师生互动性不强等问题。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切实转变观念和做法,努力打造校园网络品牌,着力培养优秀的思政队伍,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模式。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互动;效果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高校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当前高校的学生以“90后”为主体,他们思想活跃,接纳和利用新事物的能力强。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引入网络这一平台,可能会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对我省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将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和信息交往平台,从网络的工具性角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界定;另一种则是将网络作为一种人的活动场域或空间,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从社会性角度进行的界定。”[1]文中讨论的网络思政教育侧重于前一种表述。

文中的数据源自福建省的九所大学,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80份,有效回收率为97.5%。其中低年级(一、二年级)共收回有效问卷594份,高年级(三、四年级)共收回有效问卷186份,低年级和高年级的人数比例大约为3.2:1。收回的有效问卷中男生为420份,女生为360份,两者比例约为1.17:1(如表1)。在样本选取的过程中,我们兼顾普通本科高校和重点高校,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在对问卷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内容相对单一、说教性较强,与青年学生的个性特征形成较大反差,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调查显示,将近60%的学生比较反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还有20%多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见表2)。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网络媒介,给青年学生打开了一扇接触新鲜事物的大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装点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使交流沟通易于进行,教育引导也可以随之有机融入。同时,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开展起来有诸多不便。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一块崭新的天地,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起来,网络思政教育时间不固定,空间多方位,网络信息更新快速,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对开展教育活动是非常有利的。

表2 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班会的)态度

(二)学生们上网便利,网络的利用程度高

调查发现,网络正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重要主体,并拥有较好的上网条件。从硬件上看:78.5%的同学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100%的学生有一部手机,15%的学生有两部手机,3%的学生有2部以上的手机,其中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达到了73.5%。从软件上看:大部分学校都有无线网络覆盖,覆盖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教室和宿舍,这些地方恰恰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场所。从上网时间上看:68.2%的学生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17.6%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包括手机上网)为2-3小时,14.2%的学生每天上网1-2小时。可以说,上网成为学生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从上网的原因分析,33%的同学选择“获得学习资料及其相关信息”,9.7%的同学选择“因为通讯快捷,方便沟通”,42.5%的学生选择“游戏等娱乐项目”。在问及“获得学习资料及其相关信息的类别”时, 22%的学生选择 “科研学术类”,18.2%的学生选择“政治新闻类”,38%的学生选择“娱乐新闻”,其余的学生的选择“其它”。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上网的时间较多,上网的内容多样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相当多的学生把上网时间都用在了休闲娱乐上。

(三)网络思政教育深受青年学生的青睐

基于前两点原因,网络思政教育受到青年学生的青睐。“目前,大学生手机使用率基本达到全覆盖,各种‘手机控’‘微博控’‘网络控’等‘控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滋生蔓延,很多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新传媒依赖”症,如果不玩手机或上网,就显得无所适从、精神恍惚,对其专业学习和正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形成新的挑战。”[2]本文认为,这种现象对传统的思政教育来说是一种挑战,但对于网络思政教育来说,却不失为一个可利用的机会。调查发现,40.3%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可以轻松获得教育信息”,这也就意味着学生获得信息的便捷性大大增强了。将近一半(49.5%)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得到的教育信息能轻松分享给周围的同学”,即教育信息的受众面扩大了。67.2%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寓教于乐”。在问到“您对网络思政教育的态度”时,42.8%的人“比较感兴趣”。可以说,网络这一虚拟平台确实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有利于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

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分析过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影响网络思政教育的各种因素,本文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第一次主成分因子分析输出的KOM=0.815>0.8,p=0.000<0.05,表明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因子分析。根据主成分因子分析的意义,对不适合的题目进行了删减,对剩下的问题做二次分析,结果KOM=0.863,p=0.000。问卷中设计了9个问题(见表4)

通过提取公共因子,变量1的共同度为0.817,即提取的公共因子对变量1做出了81.7%的贡献 (图略)。除变量6和变量7外,各变量的共同度都超过了60%,说明变量空间转化为因子空间时保留了比较多的信息,因此因子分析的效果是显著的。

本文共提取了3个“因子”。提取初始特征值后,因子1能够解释的变异百分比为29.565,因子2为17.818,因子3为13.102,三个因子总共可以解释60.477的原始态度变量值。出于研究的方便和因子具有代表性这两点考虑,我们对各因子所代表的内容进行综合归纳并重新“命名”,遵照统计原理,以最大变异数法进行了转轴处理(如表3)。经过转轴调整之后,3个因子能够解释的影响生命教育因素变异百分比分别为23.689,22.363和14.426。经过旋转后的3个因子总共能够解释原9个变量60.477%的内容,相比旋转前,在保证了信息完整的情况下,原有变量的解释力发生了变化,方便对因子进行降维和“命名”。

表3  因子的提取

表4  旋转成份矩阵

表4是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结果,归纳的第一个因子主要由变量2、8、9决定,载荷值分别是0.725,0.845和0.780第二个主因子由变量1、4、8决定,载荷值分别是0.819,0.762和0.795,第三个主因子主要由变量3、5、7决定,载荷值分别是0.821和0.605。我们把因子1命名为“网络吸引因子”,把因子2命名为“个人意愿因子”,把因子3命名为“网络互动因子”。

通过因子的提取可以看出,因子1即“网站吸引因子”与网络思政教育的相关性最大。换言之,如果思政教育网站的吸引度不够,点击量就会降低,没有人气的网站更谈不上网络互动了,也就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因子2为“个人意愿因子”,也就是说,个人对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观看法影响了教育活动的效果,如果每位学生都对这一新鲜事物积极关注,从主观上摒弃对它的不良看法,主动参与到网络思政教育中去,就会大大增强教育效果。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持抵触的态度,对网络思政教育不闻不问,即便是思政教育网站做得很好,也不会把这些人吸引过来。因此,向学生宣传思政教育的网站很有必要。第3个因子是“网络互动因子”,即网络互动性也会影响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这一点在学生反映问题时表现得非常明显。调查发现,尽管很多学校有自己的网络思政阵地(包括校园BBS),但是相关模块的更新速度较慢,学生反映问题的回复和解决速度更慢,有的学生反映,自己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进行提问,但过了很久都见不到老师的回复。部分高校的网站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审核,造成了很多问题根本就无法反映到网页上,他们感觉学校的这种做法令自己“很受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政教育网站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真正让学生喜欢,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不多。网站的内容单一,只是简单介绍事件,缺少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缺乏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关注点”。同具有全面、及时、有深度的商业性质的门户网站比起来,我省思政教育网站或网站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版块显得相形见绌。

2.学生对思政教育网站的关注度不高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关注度不高,客观原因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本身缺乏一定的吸引力,主观原因则是学生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有一定的“抵触”心理。通过前文分析,发现学生对网络的利用程度较高,但是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利用程度也较高。在主客观的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相对“冷清”,就更谈不上师生之间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了。

3.思政教育网站的互动功能不强

网络之所以受欢迎,原因是它的信息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加之其虚拟性,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畅所欲言的平台。调查显示,学生经常使用(每天至少登陆一次)QQ的占96.7%;经常使用微博的占52.4%;开通博客的占12.4%,这表明了即时通讯交流工具比较受到大学生的欢迎,而思政类网站总体来说还是按照比较传统的建站风格进行管理,网站和学生的互动性不强,思想碰撞的机会不多,自然地就出现了对思政类网站的关注度降低这一问题。

三、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路径

当前,各高校基本都具备较好的网络硬件,这是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基础,现在看来,硬件条件已经不成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者观念的转变、教育资源的充实、网络思政教育品牌的建设、网站的监管等问题。

(一)切实转变观念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由灌输转为引导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主要通过灌输的方式进行。由于有考试等制度上的保障,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内,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效果不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由灌输转向引导,在增强网络互动性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同教师平等交流的机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入耳、入脑。例如,当前高校都很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应避免单纯的只是发布革命事迹的做法,因为学生可以在传统媒体上获得相关内容,从理论上讲,仍旧带有很强的灌输意味。建议学校开设相关论坛,由版主将学生们普遍关注的内容以讨论帖的形式予以发布,动员广大同学参与到评论中。当然,部分学生的言论可能会过于偏激,遇到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在第一时间将事情解释清楚,又要做正确的引导,特别是要注意“意见领袖”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果动员他们发布一些见解深刻又有见地的帖子,就会引起学生主动、深刻的思考。这种交流方式,即达到了宣传爱国主义的目的,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视角。

当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主动建立网络平台。如班级QQ群,个人微博账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生进行网上互动,真正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2.转变网站设计观念:由宣传转为服务

纵观我省高校网站,开设的栏目和网站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出发点都是对本校进行正面宣传,这也是当前思政教育网站普遍具有的一项重要功能,但同时不难发现,这也让网站失去了活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因为学生从中获得的“服务内容”太少,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讲,学生们认为可利用的程度不高。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教育性,必须把服务学生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寓服务于教育。《意见》指出:“要建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教育的合力,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回答和了解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要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开设相关专栏,满足学生实际的资源和信息需要。

例如,同样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功能如果侧重于宣传学校相关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就无疑会公布带有“歌颂式”的新闻事件,如学校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关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等。反之,如果侧重于服务性,则建议开展心理咨询论坛,学生在论坛中畅所欲言,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网络的隐匿性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可在论坛上为求助者答疑解疑。同时,其他同学也能发表看法。师生之间相互真诚甚至是毫无保留地交流,比较能够让人接受,进而让心理问题学生走出困境。再如,高校一直宣扬“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如果学校的相关网站只是从理论上大谈特谈这一观点的重要性、意义和可行性,毕业生的兴趣不会很大,总给人以“讲大道理”的感觉。反之,如果网站上多一些学生择业、创业的真实案例,学校的说法就显得更有说服力,学生也会觉得“先就业再择业”的事例就发生在身边,势必会加深对学校相关宣传的理解。

(二)打造校园网络品牌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网络运行机制

学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使网络工作精细化、条块化,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责任进一步明确。如,华中农业大学建立的“三级管理责任制”和浙江大学建立的“网络舆情每日一报制度”就是这方面工作的“标杆”。两所学校的各级管理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工作集信息监控、分析为一体。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够及时掌握,思想动态能够明确分析。为学校相关部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承担了“情报员”和“参谋员”的角色。

2.建立特色网站,增强思政教育网站吸引力

网站应按照“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既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展现最新的思想动态,也要注意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要结合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凝练出一些有特色的网站和专栏。在服务学生的同时渗透本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切实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如清华大学建立的“红色网站”就获得了该校学生的高度关注。该网站内容丰富,特色栏目较多,增加了在线答疑等模块,切实服务、教育了师生。“作为全国第一个高校学生党建的专业网站,红网历经7年的成长与磨炼,成为清华学子最热衷的网站之一,总访问量已经突破74万人次。[3]”

同时,网站还应注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搜索引擎服务,使同学们方便地查找相关资料。“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www.univs.cn)于2004年5月17日开通,该网站栏目内容丰富,体现了为学生服务的精神,非常受大学生欢迎,每天的访问量达50万人次,开通5个月以来,共计发布各类文章稿件8万余篇,仅9月份单月网站访问量达到1518万次。”[4]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三)加强优秀网络思想政治队伍建设

1.注重培养优秀的思政教育理论队伍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发展的在改造和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利用网络技术改变传统思政教育课堂枯燥乏味的状况。这就要求传统的思政课教师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以网络为平台展示教学成果。当然,学校也要重视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网络知识的培训,大力提高思政工作者(主要是辅导员队伍)的网络素养,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丰富、运用网络技术熟练的思政工作队伍。同时,学校要改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评价方法,通过课堂、网络、课外指导学生等多个方面由学生对思政工作者进行评价,对优秀的网络思政工作者进行表彰,激励他们更好地做好网络思政工作。这种方式培养出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也将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

2.注重培养优秀的网络监管队伍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也要注意其负面的影响。面对功能日益强大的多媒体和运用多媒体日益增多的人群,“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5]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相对欠缺,受不良信息影响的几率较大。在防范不良信息影响的过程中,既要“物防”也要“人防”。前者需要学校网络的升级换代,后者则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监管队伍,切实保证不良信息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程度降到最低限度,真正占领网络教育的主阵地,实实在在地把握好思政教育的主旋律。

除了具备网络思政教育的硬件条件(网络)、教育内容和监管者等条件,还需要师生的互动。实现网络线上、线下工作的有机结合,利用网络信息交流的规律性,坚持思政教育的原则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6]当然,除了依靠网络进行思政教育外,还要结合其他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如党课、团课、主题班会、师生面对面的谈心谈话、社会实践等方式是不能摒弃的。网络思政教育作为新鲜事物,有其优势,要注意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注重增强其时效性。那种认为网络思政教育可以代替传统的思政教育,或者认为网络思政教育完美无缺的观点是不科学的,也是我们在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加以防范的。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张慧琪,周丙洋.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消解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35-37.

[3]周襄楠.红色网站的魅力在哪里?[EB/OL].http://www. 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5/2011/2011022523153345 3983493/20110225231533453983493_.html,2014-12-5.

[4]蔺玉红.利用互联网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EB/OL]. http://www.gmw.cn/01gmrb/2004-11/02/content_124649.htm,2014-11-02.

[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6]冯刚.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4-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04-0079-06

收稿日期:2014-11-05

基金项目:龙岩市社科联2014年重点课题“服务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资助项目([2014]13号);2014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141002)阶段成果;“龙岩学院福建省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石玉昌(1985-),男,汉族,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A case study of Fujian universities

SHI YuchangLI Xiongwe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Longyan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Students Working, Longyan University;Longyan,Fujian 364012)

Abstract: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al methods,in particular questionnaires,found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has great advantages,but there are some unattractive phenomenon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bsite,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s not strong.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t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e need to effectively change their ideas and practices,strive to build the campus network brand,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orts to train outstanding team,became an effectiv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patterns.

Key words: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effect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互动高校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