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书法史的兴起与《福建书法史》的暂付阙如

2015-03-20兰浩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书法史岭南福建

兰浩

(宁德师范学院 艺术系,福建 宁德 352100)

地域书法史的兴起与《福建书法史》的暂付阙如

兰浩

(宁德师范学院 艺术系,福建 宁德 352100)

摘要:地域书法史著作是中国书法通史和断代史的有益补充,为中国书法发展可能出现时空断裂和偶然性等方面提供多元性角度的历史思考。地域书法史著作建立于地方书法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著者必须具备搜罗史料的细致工作和梳理书法资料的学术功力,但中国书法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决定着部分地方书法史写作面临客观条件限制。《岭南书法史》的著作为福建书法史写作奠定良好基础和学习榜样,福建书法发展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期待福建书法界组织力量进行筹备和切实投入,完成《福建书法史》的撰写工作。

关键词:地域书法史;学术价值;《岭南书法史》;《福建书法史》

地域书法史著述是近年书法界兴起的突出现象,《岭南书法史》、《陕西书法史》、《湖南书法史》、《甘肃书法史》、《越中书法史》、《燕赵书法史稿》一直到近期2013年《楚书法史》陆续面世,可见地域书法史著述开始显露燎原之势。地域书法史学著作是中国书法通史和断代史类的有益补充,为学界深入理解和弘扬书法艺术提供宝贵的学术资源。地域书法史不仅有效弘扬地域文化特征,而且深入挖掘中国书法分布的区域性特征。但迄今为止,《福建书法史》尚处于缺位状态,尽管历史上福建在唐宋以前相比中原文化较为落后,但福建历史上出现不少书法名家,如北宋蔡襄、明清张瑞图、黄道周,清代林则徐、黄慎,近现代有林语堂、郑孝胥等。近代佛教界弘一大师1928年底到厦门,1942年秋示寂于泉州,先后驻锡闽南14年,在近代闽南佛教和书法史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其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他的书法犹如浑金璞玉,清凉超尘,精严净妙,闲雅冲逸、富有乐感,朴拙中见风骨,以无态备万态,将儒家的谦恭、道家的自然、释家的静穆蕴涵书艺之中,闻字犹闻佛法,爱而宝之者顿生欢喜心,得者珍如拱壁,堪称中国历代书法中的逸品。弘一和他的书法亦谓国之至宝,华夏之光,这是近代福建书法史上极大荣耀和盛事。另一方面,福建至今保留不少名胜书法遗迹,如福建武夷山、太姥山、南普陀寺等石刻遗存丰富。由此可见,《福建书法史》的写作素材非常丰厚,迫切需要福建学界重视,组织专门人员撰写,尽快弥补这一学术空白,为弘扬福建历史文化添砖加瓦。

一、近二十年地域书法史著作的主要成果及学术价值

陈永正在1993年著作 《岭南书法史》前言指出:“近年,国内出版了好几种书法史著作,多是对中国书法作概观的论述,而区域性的书法史似尚未见。”[1]P6若此言符合事实,则《岭南书法史》为近二十年区域性书法史开山之作。就目前笔者目力所及,陈著之后,区域性书法史断续面世的有2000年1月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倪文东《20世纪陕西书法简史》(陕西书法断代史),2011年9月何炳武三卷本《陕西书法史》则进一步完善陕西书法史学建构;2009年赵生泉 《燕赵书法史稿》、2009年赵心田 《河南书法五千年》、2010年何满宗、王焕林《湖南书法史》、2011年张永基、刘云鹏《甘肃书法史》、2011年胡源《越中书法史》、2013年王祖龙《楚书法史》相继面世,一大批中青年学者致力于地区书法史料的挖掘和整理,足见中国书法研究向区域的纵深发展和倍受重视。

目前学界中国书法通史类著作,以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卷本《中国书法史》规模较为宏大,详尽论述中国书法发展的时代脉络,图片资料完整详细,对中国书法铭刻、石刻、碑刻资料论述也触及很多。单卷本中国书法史类著作,代表性的有沃兴华、陈振濂、徐利民的相关著作等等。书法通史注重书法字体演变、书法流派及名家作品的阐述,能完整叙述中国书法流变和发展的基本历程,但对中国书法地域特色难以全面照顾,地域书法史的著作则有效填补这一不足。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省份,比如陕西、甘肃、河南、河北、湖南、江浙等书法史问世,使得区域书法史建构逐渐趋向规模和完善。区域书法史写作建基于丰实的史学材料,将地域书法的个性和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相互关照,是上述地域书法史写作的基本共通点。区域书法史的著作一般采取时代划分,搜罗具有书法意义的文字、石刻和流传作品进行学理上的分梳,阐释地域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特征,从而彰显区域精神文化。先秦远古、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乃至近代,上述地域书法史著述从时间向度上大体不出于这种划分方式,与一般中国书法通史著述基本相合。远古刻画符号、彩陶文字、金石铭刻、书法名家、书法理论等是地域书法史料搜罗的基本范围,也与通史著述进路一致。在地域书法史著作中,一些并不为中国书法通史类关注的书法名家、书法史料和地域流派等等却被勾勒出来,比如,《燕赵书法史稿》论及北宋辽金时期,金代河北书法家蔡松年父子、任询等等大批具备典型地域特色的书法现象的完整展示,对于书法通史类的相对宏大记事无疑是极为有益的补充。

法国现代哲学家福柯论及传统历史学的弊端和变化时说:“人们正力图在人类思维长期的连续性中,在某一思想或某一集体心理充分的和同质的体现中,在某一竭力使自己存在下来、并且在一开始即至善至美的科学的顽强应变中,在某种类型、某种形式、某项学科某项理论活动的持久性中,探测中断的偶然性。这些中断的地位和性质多种多样。”[2]纵观中国书法通史类的著作,基本上遵循“秦篆汉隶、魏晋尚韵、唐书尚法、宋书尚意、元代复古、明代尚态、清代碑学”的线性写作模式,但这类写作模式给中国文化发展史标上一条线性进展模式,有可能使得书法实际发展中断的偶然性乃至断裂遭致遗忘或者忽视,比如李泽厚《美的历程》,阐述中国美学发展,典型的线性论述,目次分明:“从远古图腾、三代青铜、先秦理性、楚汉浪漫”一直到“明清文艺浪漫”。[3]如此清晰的一条标准线勾勒几千年的中国美学模式,能否究极中国美学的历史实际?以一种整体性、连续性加以叙述的思想史,由于其本质主义的思想倾向与特征,把同质性、整一性看做思想历史发展的内在景观,用一种一元化的解释框架,概括出某种规律,试图使其研究具有强力话语的巨大整合能力,其结果使得远为复杂的、充满矛盾与悖论及缺少目的性与发展向度的思想历史的原生形态被轻易而举地抽象掉、整合掉了。刘方指出:“在讨论中国美学问题时,需要重建更为复杂的历史叙事:连续性(深层)与断裂性(表层);不同体系及其关系;异质性的美学思想及延续;不同层面的美学思想、观念、趣味、风尚;形成上述诸方面的原因、现象、结果,社会效应影响之间复杂的相互错综关系等等。”[4]中国书法史必需充分考虑更为复杂的历史叙事,才能完整探究中国书法发展的实际进程,地方书法史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地域书法史的著作从宏观规划的外围帮助我们认识中国书法发展有可能出现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比如燕赵书法慷慨激昂的主流精神、越中书法的风流韵致、湖湘书法的浪漫奔放地域特征都能从各部地域书法史中亲切感受到,从而充实了中国书法史,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通史“主导书风”如何被接受或者疏离的历史进程。地域书法史对中国书法的时空演变和延续叙事更为细致详尽,从而使中国书法史更为全面、完备和丰厚,其积极价值自不待言。

二、《福建书法史》的暂付阙如及原因分析

迄今为止,笔者并未见到梳理福建书法史类著作出现,也没见到相关基金项目立项,可见这一课题仍处于缺位状态。地域书法史的著述相对书法原理、书法批评之类的写作难度更大,因为必须在客观原始史料基础上展开。当今一些地方书法史著述,因为书法发展客观实际或者史料不足而难以展开,比如,陈永正《岭南书法史》第一章“明代以前的岭南书法”,分为三小节,萌芽时期的岭南书法、唐、五代书法和宋代书法,仅仅占19来页的短小篇幅;[1]P1-19张永基《甘肃书法史》在论及宋代甘肃书法,也只能以现存的宋代有限碑刻楷书来进行阐述,因为“甘肃在唐代属于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而在宋代几乎被排除在版图之外。甘肃陇东南在汉唐时期处于准中原地区,而在宋代时成为边关要塞。”[6]这也是受地域书法发展客观实际所限定。而在一般书法通史著作中,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书法无疑占着极为重要的主体份量,史学著作不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如果述及岭南书法历史,则难以展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书法综述。而《越中书法史》、《燕赵书法史稿》、《湖南书法史》等不存在明代以前书法几乎乏善可陈的状况。《岭南书法史》是上述地域书法史类著作较为独特的一部,也反映岭南书法历史文化属于后发状态,不同于中原几个省份。地域书法史著作必须立足于地方书法历史发展的实际,搜罗地域有价值的书法现象,阐述书法发展脉络,是一项细致而科学的工作,既要作者细致的搜集史料工作,甚至亲身田野调查工作,又必须具备深厚的书法理论素养,善于鉴别和梳理,史,识,才兼备才能更好梳理地域书法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价值,担负地域书法史著作的工作显然比较艰辛。

《岭南书法史》集中论述在明清和近现代书法,唐、五代、宋书法论及极少,中原成熟时期的魏晋书法如何影响岭南书法,就难以下笔。同样,作为文化开发较晚的福建,书法史的写作相比中原较为特殊,涉及到中原文化进入之前的这一区域书法状态以及中原书法如何传入、影响这一区域的书法进程问题。由此观之,福建书法史写作要考论先秦、两汉、魏晋时期这一地域书法发展状态也有一些困难,需要从福建史、文化史、艺术史料、地方博物馆以及实地考察中等途径获取充足资源加以梳理。徐晓望《福建思想文化史纲》指出:福建思想文化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大段:土著文化阶段、汉越文化交融阶段、儒佛道三教融摄阶段、中西文化交融阶段,在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冲突内容。[7]P1从福建文化史作一般推测,福建书法在汉越文化交融阶段开始萌芽,到儒佛道三教融摄阶段有较大程度发展,中西文化交融阶段有一定变化。一些福建文化史类著述中,福建有过新旧石器文化、青铜文化的历史,约在周代,福建土著开始出现在中原的史籍上。《周礼.禹贡》记载了“七闽”这一名称,一般认为:他们即为生活在闽地的民族。[7]p19而青铜时代的闽文化,漳州华安县境内就出现了仙字潭石刻,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原的文化系统,表明当时福建土著文化呈现浓郁的地方色彩。福建的文字和书法萌芽比较远古,有石刻传世,撰写书法史就有必要追溯远古时代。从闽越国时期崇安汉城出土文物来看,闽越国通行和中原同一体系的文字,例如汉城瓦当上镌有“常乐万岁”、“乐未央”等词,字体介于篆隶之间,反映了汉文化对闽越国的强烈影响,这说明早在闽越国时代,汉文化已南渐闽中。[7]p21而到六朝闽中墓碑,就已经使用汉文。但福建远古文字遗存较少,写作难度较大,这个和岭南书法史相似。也就是说,两汉六朝时代的福建文化处于萌芽时代,当中原魏晋书法诸体皆备、名家辈出,取得极为精湛的成就时,这里民间迷信风气浓厚,文教也不发达。福建书法史的主体写作必将和岭南发展相似,也将面临先秦、两汉魏晋南朝时代书法史料难以搜罗和述及的困难。陈永正在叙述岭南宋代书法时,说“岭南气候潮湿,纸张保存不易;岭南书家,往往足不愉岭,少与中原文士相接,声名不能传之久远,南宋末年,岭南更成为兵戈扰攘的战场,文献毁损殆尽。”[1]p15和岭南相邻的福建,书法史上纸张不易保存、交通阻隔、兵戈战乱的情况一样存在。但既然有《岭南书法史》的写作,《福建书法史》的写作势必成立。

三、《福建书法史》可行性论证及现实期待

近年来 《湖南书法史》、《越中书法史》、《楚书法史》以及《岭南书法史》的写作面世从地域范围上对福建形成包围之势,这样南方几个省份就剩下江西和福建地域书法史写作尚处于缺失状态。“中原文化在向南方传播的过程中,呈现波浪似推进的状态,以长江以南为例,苏南、浙北、皖南最先开发,其次是赣北、浙南,再次是福建、赣南,然后才是岭南。”[7]P495“直到宋代,岭南依然被视为蛮荒区域,而福建经过五代两宋大发展之后,也已成为中华文化圈内最发达的区域。”[7]P494福建文化开发早于岭南,而且深远影响了岭南,因此福建唐五代、两宋书法发展实际必然比岭南资料更为丰富。

隋唐五代时期,福建文化已经达到较高层次,唐五代闽中科举登第数量众多,文教事业发达,出现了一大批扬名海内的文学家。他们在诗歌、散文、词赋各方面皆有建树,成为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其中重要人物有:欧阳詹、陈陶、徐寅、黄滔、翁承赞、江为、孟贯、郑文宝等。古代科举,书法为基本应试科目,但和诗歌文字相比较起来,作品传世保存相对起来较为困难。但这些进士书法可从地方志、通史志或者文化史料尽力搜集。宋四家之一蔡襄即为福建仙游人,《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论及:“蔡襄的历史定位应该这样论定:在他之前,北宋没有哪个人能对传统书体作过如此全面和深入的继承,完全可以说,蔡襄的努力,结束了赵宋百年以来书法混沌无序的混乱局面,因而他是无疑是个‘继绝世’式的人物。”[8]蔡襄学书极为用功,虽创造性不及苏轼、米芾,但如此评价足见其书法承上启下的深远影响。作为文化后发区域的福建,宋代书法即有宋四家之一的名家书法,的确是福建人民的骄傲。南宋朱熹影响下的闽学为福建思想史光辉的一页,朱熹本人有不少墨迹传世,在武夷山留下有石刻大字,这些都是福建书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两宋是福建闽学、佛学、道教极为繁盛的时代,文士辈出,闽僧众多,佛寺密度大,经典完备,早在唐代,名僧辈出,有名僧百丈怀海,沩山灵佑,黄檗希运,曹山本寂等等。历史上方外僧人多借书法修心,加上佛事兴盛,抄经数量多,完全可以从相关史料中搜集有价值的书法资源。仅就隋唐五代、两宋来说,福建书法资源很明显比岭南更为丰富。明清民国到近代,晚明张瑞图、黄道周均为福建大师级书法家,迄今影响深远。泉州李贽是著名思想家,对晚明个性解放和书法变革思潮无疑影响很大,也有部分墨迹面世,书法面貌独特。清代爱国英雄林则徐,其书法笔力刚劲,儒雅秀丽,是清代后期帖学的中坚力量,加上其平生爱国英勇业绩,值得大书特书。还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伊秉绶,近现代严复、郑孝胥等书法,作家林语堂热爱书法,有书论《中国书法》。武夷山有大量文人石刻书法遗存,南普陀寺有弘一大师、虞愚书法等等。福建书法家个案方面的著作,比如《中国书法全集-张瑞图卷》、《中国书法全集-黄道周卷》、《林则徐书法集》、《中国书法家全集-郑孝胥》等等已经大量出版,这为福建书法史著作奠定良好条件。笔者目光浅陋,如果纵深福建历史文化,相信会爬梳出更多的书法名家和史学资源,毋庸置疑,福建明清到近现代书法成就完全不亚于岭南。从这里可以看出,《福建书法史》如若面世,将比《岭南书法史》显得更加丰厚和完备。

《岭南书法史》为福建书法史著作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标的,历代岭南石刻、篆刻、从帖、书法理论和书法组织、教育活动也被较为详尽地记述,著述福建书法史完全可以借鉴这些写作模式。《岭南书法史》上篇采用历史时段划分模式,即从明代以前、明代、明末清初、清代一直到当代,福建书法史也可从唐代以前、隋代五代、两宋、元代、明代一直到当代来写。采用年代流水式记叙,能比较细致梳理各个时代的书法历史,时间脉络比较清晰。但这种纵向式勾勒不足处比较明显,至少在横向上缺乏比较和细致分析,这是目前地方书法史写作普遍不足之处。比如《湖南书法史》提及湖湘书法浪漫书风形成原因、历史演化、地域传承、名家取法、风格横向比较等,如果另辟一章放置于中国书法历史大背景下作一番历史总结归纳,这样的地域书法史也许显得更为紧凑和完满。因此,福建书法史的写作,应该注重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分析相结合。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突出福建书法发展的区域性特色,进行横向细致的深入比较,坚持总体性和局部性的统一。比如,从宋代蔡襄一直到清代林则徐书法,中原文化怎样影响闽中士人书法风格,福建书法又如何体现自身特色,两者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综合思考。

四、结语

福建省一向重视历史文化的建设,就笔者所知,张瑞图故居和白毫庵、张瑞图纪念馆已经纳入霞行社区改造文化街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将分步修缮、保护;黄道周纪念馆于1985年东山县举行黄道周诞辰400周年纪念活动奠基,1988年竣工开馆。1996年设黄道周史迹展;厦门华侨博物馆也收集不少福建书画家作品等等,充分展示福建人民对历史名人和文化的高度重视。建国以来,福建书法活动、教育和学科建设也取得一定成绩,泉州师范学院2006年在福建高校首开书法本科教育,可见福建发展书法教育的志向所在。书法史类著作在地域书法史发展和教育中具备基础性地位。目前《福建教育史》、《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建思想文化史纲》、《福建宗教史》、《福建书业史》等等一大批福建文化史类著作均已面世,《福建书法史》暂付阙如未免有些遗憾,而广东历史文化深受福建影响,《岭南书法史》却早在二十年前就已面世,更令笔者感到有些匪夷所思。《湖南书法史》作者何满宗说“今值盛世,作为当代书法工作者,我们感到,没有一部湖南书法史,岂不有愧前贤,有愧子孙,有愧经天纬地的湖湘文化,有愧生生不息的潇湘热土?”[9]当今福建书法工作者应该以此激励自身,齐心协力,早日完成《福建书法史》筹备撰写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永正.岭南书法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2]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4]刘方.中国美学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转型[M].成都:巴蜀书社,2005.

[6]张永基,刘云鹏.甘肃书法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

[7]徐晓望.福建思想文化史纲[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1996.

[8]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9]何满宗,王焕林.湖南书法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J29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04-0023-05

收稿日期:2015-01-08

基金项目:宁德师范学院科研资助项目“晚清帖学视野下的林则徐书法研究”成果(2013Y010)。

作者简介:兰浩(1973-),男,汉族,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美学,艺术史。

The Rise of Regional Calligraphy Historywith Temporary Absence of Fujian Calligraphy History

LAN Hao

(School of Arts,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Fujian 352100)

Abstract:The works of regional calligraphy historyis the beneficial supplement of Chinese and the periodic Chinese calligraphy history,and it may provide multiple Angle of historical thinking of fracture and ch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alligraphy’s possible time and space;Regional calligraphy history established in plac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and the writer must be able to collect the historical data of meticulous work and academic capability of combing calligraphy data;Because of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history,the parts of the writing face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Chinese calligraphy;Lingnan Calligraphy History lays a good foundation for Fujian calligraphy writing and learning model;Fujian Calligraphy History development ha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we hope Fujian calligraphy organize preparations and substantial input to finish the writing works.

Key words:regional calligraphy history;academic value;Lingnan Calligraphy History;Fujian calligraphy history

猜你喜欢

书法史岭南福建
忆岭南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论本科教育中书法史课程的开设与教学
那个梦
雨岭南
宏观构建、精微解读—《书写的形态:中国书法史的经典瞬间》读后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对书法史教学实践中的若干思考
不辞长作岭南人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