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洋战争前夕蒋介石对待美日谈判的态度

2015-07-25张北根

社会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美国蒋介石日本

张北根

摘 要: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日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谈判。在美日谈判的初始阶段(1941年4月至7月),蒋介石认为美国希望与日本妥协实属“可痛”、“可叹”,但推动美对日经济制裁;在日美和谈恢复阶段(8月至10月),蒋介石“思之愤慨”,但充满信心,认为不必担忧美国出卖中国,主动权“操之在我”;在日美和谈的最后阶段(11月至12月),蒋介石反应十分激烈,阻止了美国对日妥协方案。

关键词:蒋介石;美国;日本;妥协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5)05-0128-08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日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谈判。美国试图通过谈判来缓和与日本的尖锐矛盾,避免美日战争。在这场谈判中,学术界对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态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有欠深入,未能弄清蒋介石心态、情绪、态度等变化过程。本文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重点考察蒋介石本人对美日谈判的心态、情绪、态度、反应及对策,希望深化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对美外交战略的研究。

一、美日谈判的初始阶段

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三国缔结同盟条约。三个法西斯侵略国家为谋求世界霸权正式建立军事同盟。美国总统罗斯福和他的顾问一致认为西方文明的主要敌人是希特勒,美国的全球战略是“大西洋第一,欧洲第一”;另一方面,美国对太平洋的威胁也不让步,因此美国的东亚政策应是:既不允许日本进一步扩张,又尽量避免与之正面冲突。据这一方针,美国政策中援助中国和制裁日本的倾向进一步增强,但又以不导致对日战争为限;同时,美国希望通过与日谈判,拆散三国轴心同盟;牵制日本“南进”,推迟美日战争的爆发。而日本希望通过谈判谋求美国承认其在中国的侵略成果,促使中国接受其诱降条件,并减轻乃至取消美国对日的经济压力。

1940年11月,沃尔什主教(Walsh Biship James E.)和德劳特神父(Drought Father James K.)赴日,会见近卫的朋友、产业工会中央金库理事井川忠雄,由此揭开了日美谈判的序幕。1941年4月9日,美国国务卿赫尔收到了主要由日本岩畔大佐等人拟定的《日美谅解案》。该案的主要内容包括:日本在德国受到未参战围攻击时,才履行三国同盟的军事义务;在日本承认中国独立、从中国撤军等条件下,美国承认“满洲国”,并愿意劝告蒋政权与日本媾和及与汪政权合并;美日维护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政治现状,在日本保证不以武力谋求在南太平洋发展的前提下,美国支持日本在该地区取得战略物资;恢复日美经济关系,美国并为日本提供信贷。该方案要求美国放弃援华制日政策,牺牲中国,承认日本在亚太地区侵略扩张的既成事实,推动美日共同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交换条件是日本在三国同盟问题上作有限让步。

美国是个世界性大国,日本在三国同盟问题上的有限让步对美国政府领导人有吸引力,但美国对日妥协并非是无原则的。4月16日,赫尔与日本驻美大使野村举行会谈,双方同意以日美谅解方案为谈判的基础。但赫尔要求日本同意以下四原则:(1)保证领土完整和尊重主权;(2)不干涉内政;(3)机会均等;(4)维持太平洋的现状。这构成了美国对日谈判的最高纲领。如果按照该原则,日本多年的侵略成果尤其是侵华成果将化为乌有。这是日本不能接受的。

在日本外相松冈的强烈支持下,5月12日,野村将日方修正案转告美方。美方认为:日本修正案“似有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建立霸权之意,而显然未考虑日本和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权利和利益”。即便如此,美方还是认为,该方案提供了非正式会谈的基础。

为换取日本退出三国同盟,美国准备以牺牲中国的利益为代价。5月16日,赫尔向日方提出修正案:日本在美国对德国采取防卫和自卫措施的情况下,不承担三国公约规定的义务;关于中日和谈条件,包括“采取平行措施防止外来的颠覆活动”和“通过友好谈判解决满洲的前途问题”这样的条件。国务院藏的一份经国务卿赫尔和罗斯福总统讨论的署有5月23日的内部文件把这两条说得更露骨:“共同防共”的“目的是互相合作,抵制中国境内的共产主义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威胁中国的幸福,也威胁日本的国家安全”;“满洲的独立问题将通过友好谈判得到解决”。这是美国的“最低纲领”,表明了美国政府在中国问题上的妥协倾向和可能牺牲中国利益的程度。6月21日,美国将表明基本立场的文件面交野村大使。日本代表在基本问题上认同美国的观点,但未表明愿意接受美国的修正案。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确立南进的基本国策。18日近卫再组内阁,松冈外相去职。7月,美国政府接到报告说,日本向印度支那南部的军事挺进迫在眉睫。24日,罗斯福向野村提出了一项建议,建议宣布印度支那为“中立”国家。28日,日本出兵占领了法属印支南部,取得了进攻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前哨阵地。由于美国事先破译了日本的密码电报,26日,美国以冻结日本在美全部资产、禁止石油输日作为报复。英、印、缅、加等国也宣布废除对日通商条约。28日,荷兰公布停止《日荷石油协定》。美日交涉乃告中止。

1941年上半年,罗斯福在加强援华制日政策和本国军事力量的同时,为推行先欧后亚战略,对通过美日谈判达成妥协抱有热切期望,美国所争取的是实质上废除三国同盟,代价是牺牲中国利益。美国的做法是,对日本侵略中国的一切既成事实不问是非曲直。美国愿意对日本作出实际上的让步,即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日本要求,又要尽量表现得冠冕堂皇,把美国暗中同意牺牲中国、出卖中国主权的阴谋巧妙地掩盖起来。蒋介石透过种种迹象看到了美国正寻求与日本妥协的实质。5月10日,他在接见美国大使詹森( Nelson Trusler Johnson)时告诫美国:“太平洋各友邦如果稍一不慎或互相推诱,忽视日本之阴谋与野心,而为其所欺骗与威胁,不仅不能避免西太平洋上之战争,而且其为祸之烈亦将不可想象矣。”随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注意:一、美国调停中日之舆论渐起。二、美仍想与倭妥协,故其贷械案虽批准,非武器之物品耳。”“美国始终想与倭寇妥协,白人皆视黄人为玩具,可痛。”“英美至今仍希望与倭妥协,可叹。”

中国政府和舆论反对美日妥协的强烈态度,引起美国政府关注。5月23日,赫尔约见胡适,明确表示“美日交涉没有达成任何一项协议”,“同时更保证‘关于美日和平的任何问题,在没有事先充分和中国方面讨论之前,不会作结论性的交涉”。这是中国首次接到美方有关美日谈判情况的通报。24日,蒋介石设想:“美欲救英,必先解决远东,以安定中东,方能挽救英之红海两岸危急,此乃以迂为直,即我国古人所用围魏救赵之妙计也,以此告之美国,未知其果能注意否?”他希望美国实施“先亚后欧”战略,这与罗斯福的“先欧后亚”战略相抵触。

蒋介石判断此时美国对日本没有发动战争的可能。6月5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乃知菲岛空军实力不足,关岛且无空军根据地,是美对倭尚无战争之可能乎?”既然美国对日不想发动战争,蒋认为美国为了不刺激日本,不肯向中国租借轰炸机。6月10日,他在日记中写道:“美、倭此时必有交涉未妥者,故倭尚不敢北进攻俄,而美亦不肯贷我轰炸机也。”

7月7日为中国抗战四周年纪念日,蒋介石借机发表《告友邦书》,指出:“若误认今日之日人与德意尚可区别而论,以为可先敌视其一而缓和其他,则后果之严重,更不堪设想。”蒋介石的这篇讲话再次告诉美国:对日妥协只能招致更严重后果。20日下午,他与拉铁摩尔商谈,在日记中感慨道:“乃知俄德战争未开始以前,美国务院与倭大使野村密商中倭问题,欲以李顿报告书为解决东北问题之张本,幸俄德战争发表,此阴谋始息。呜呼险矣!美国之甚不能信任者,乃如此乎?”28日,日本出兵占领了法属印支南部。美国带头进行的一系列对日经济制裁,卡住了日本的咽喉,已进行多时的日美谈判因此陷入僵局。蒋介石认为由于他对罗斯福的影响才促成了此种共同反日局势。蒋的说法是有根据的。美国国务院认为:“停止与日本继续贸易是一项合适、妥当和必要的步骤——某些国家特别关心这一点,它是对日本的公开警告,也是一项自卫措施。”这里,“某些国家”指的是中国。

二、日美和谈恢复阶段

8月6日,野村拜会赫尔,要求恢复谈判,并提交日本新建议,特别要求美国解除对美日贸易的限制,终止美国在西南太平洋地区采取的军事措施,由美国斡旋使中日直接谈判。建议称,中日达成和解后,日军即从印度支那撤出。会谈中,日本一直要求美国政府在调解中日冲突时停止援助中国。作为回报,日本提出不在除印度支那以外的西南太平洋其他地区驻兵。日本提议在印度支那地区无限期保留驻军。美国认为,这仍会对美国的安全造成威胁,更会给英国和荷兰在两南太平洋地区的属地的安全造成威胁。8日,赫尔告诉野村,日本政府的建议未对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做出回应。野村向赫尔建议举行日美首脑会议,以打破谈判僵局。美国虽然赞成进行首脑会谈,但认为必须以赫尔提出的四原则为基础,先进行预备会谈。16日,野村再次提出这一建议。8月28日,日本首相近卫亲自致函罗斯福,请求尽早举行日美首脑会议。

为表明联合击败侵略国家、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8月1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首相丘吉尔在加拿大纽芬兰会谈后发表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一致同意采取共同行动,警告日本不要再进行新的侵略扩张,同时认为美国政府应做好继续与日本政府会谈的准备。

8月底,日本政府同意恢复谈判,但又提出一份反建议,称美国的“原则”应适用于全世界,意指日本也应当在英、美在海外的属地平等享有贸易、开发权,建议日、美同时调整相互在邻近地区的利益关系,使彼此都能满足“生存需求”。提案再次敦促立即举行两国首脑会谈。9月3日、4日,罗斯福与赫尔先后召见野村,强调日本必须首先明确以美国的四点原则作为基础,美国才能考虑举行首脑会谈,并讨论其他问题,而且,日方还应在从中国及越南撤军等关键问题上做出明确表态。实际上,罗斯福的这番话就是无限期推迟他与近卫的会晤。

此后,日、美代表在华盛顿和东京举行了一系列的会谈,但未能消除分歧。

近卫首相对美谈判失败后,陆相东条英机坚决反对再与美国谈和,决心对美作战。10月16日近卫辞职。18日东条英机组成了军人内阁。

8月初日美恢复和谈时,蒋介石对美国的印象依然是美国“行动态度自私自利”,但断定美对日妥协政策发生了根本改变。8月1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近对英美行动态度自私白利,不知我国抗战之困苦与牺牲之大,漫不在意,无论其对荷印与苏俄皆明白保证,不许倭寇侵犯,而独对我国则始终不提一句,而且所谓贷借案或合作,皆无一至诚意。总之,利用我之牺牲,以保其安全而已,思之愤慨。”但当美英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时,蒋介石对美虽有意见,但印象立马好转,断定美国改变了以往对日妥协方针,在日记中写道:“此次约会必为美国对倭寇政策改取积极者无疑义。余甚望其能照余之预期,先解决倭寇,而后乃可专对德国之一贯方针也。”他认为该宪章实际上明确将日、德、意“视作同恶相济之辈”而加以彻底击溃,故“实于远东形势之影响甚大,可断美国对倭往日妥协政策已根本改变矣”。

8月下旬,美日恢复会谈的消息泄露,中国政府对此深表关注。蒋介石通过其私人顾问——南居里推荐、罗斯福批准的——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告诉美国政府,中国现在感到政治上是孤立的,并越来越担心战后不能受到公正对待。他希望罗斯福或者建议英、苏与中国结盟,或者建议美、英、荷、中共同讨论太平洋的防务。罗斯福怕刺激日本,对此给予拒绝。20日,蒋介石与张群谈英、美政府心理,日:“英、美政府最近处置,可谓卑陋已极;而其对倭姿势,不许南进攻暹,亦不许北伐攻俄,而希望其维持现状。所谓现状:就是专攻中国。”

美国试图与日本妥协时,希望得到中国的支持。8月26日,罗斯福告诉胡适美国已提议:“日本退出安南,由美、英商得中、日、法、泰、越之同意,宣布泰、越为完全中立区域。”他强调此举“可巩同中国之南疆”。胡适对美国的妥协计划表示担忧,故询问:“日本是否提出交换条件,例如要求英、美放弃援华政策,或请总统调解中日战争之类。”对此,罗斯福称日本并未要求美、英放弃援华,日本在数月前确要求美国出面调解中日战争,但已遭美国拒绝。罗斯福这次未讲真话,因为在刚刚过去的8月6日的会谈中,日方一直要求美围停止援华。

蒋介石对美日关系是否破裂心存疑惑。27日,闻罗斯福公布派军官团来华行期,在日记中日:“此美、倭谈判破裂之明证乎?”28日,他会见郭泰祺、拉铁摩尔等,听报英美对倭仍无作战决心,认为“此点倭必窥破其内心,故倭必不屈服,只有使倭提前攻俄而已”。31日,蒋在日记“本月反省录”中写道:“美国对倭仍无最后战争之决心,惟思其不战而屈,此乃英美之弱点,然而于我国亦无重大不利之影响。”此时的蒋介石信心满满,9月1日,他在日记中坦然云:“有人以英美对华并无诚意且时时有被卖之险象,此固不足为虑,然此亦杞人之忧。”

国统区的报刊强烈反对美日妥协。9月4日,胡适奉命拜访赫尔,赫尔介绍了美日华盛顿谈判的基本情况,并保证“本政府不会考虑在未召见中国大使并与他和他的政府就事情的全部进行商讨之前,进行影响中国局势的谈判”。9月6日,宋子文致电蒋介石,报告蒋所关心的8月28日近卫致罗斯福信件内容:“一、日本应允于欧战期内不再作军事发展。二、撤退越南驻军,只留1万人,并不建筑军港。三、中国本部及满洲之现状维持,望美国劝告中国停战。四、希望恢复日美经济商业关系。”当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近卫覆罗斯福函中内容已经探悉,判断美倭形势自此必更恶化,不久美国或有对倭开战之可能也,然倭已软化矣。”7日,蒋在征求幕僚对美日交涉意见时,国民党宣传部长王世杰“对近卫致罗总统函内容,主张暂缓以任何方式揭表,恐美国探悉对我发生不快之感也”,认为美国并非准备与日本妥协,“惟为便利英国抗德计……借日美谈判以延缓日美日英之破裂”。但蒋介石仍决定正式对美交涉,以表示中国的严重关注。10日,中国新任外交部长郭泰祺约见美国大使高斯时说:“中国相信,任何与日本谈判而求和平的安排都不会对中国有利,从长远观点看,也不会对美国有利,因为日本是远东所有其他各国的敌人。”他担心如果美国恢复对日本石油供应,“将给日本喘息时间”,并使日本“将大部分力量和资源用于对中国进一步压榨和征服”。他明确表示:“中国不会欢迎那种将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对中国产生不利影响的安排。”这篇讲话向美国全面表达了中国政府对美日谈判的不满和批评,强调中国反对一切以牺牲中国为代价与日本妥协的方案,不能接受盟国在欧洲大西洋全力抗德而在远东消极避战的策略,不能接受以维护太平洋现状为前提的美日妥协。

蒋介石担忧美日谈判会导致对日本放松禁运、美国停止援华。9月11日,他研究美日情势,日:“就目前各方情报观察,美倭似有妥协在即之势,余于昨日发表对美联社记者谈话,以表示我中国之决心,期阻止美国对倭局部禁运之松懈矣。”12日,蒋介石得美国来电两通,日:“其第一电称:美对倭已提出初步基本谈话条款:一、日本放弃轴心关系及南进计划;二、日本勿助德进占西伯利亚;三、日本自华中撤兵;四、日本放弃越南之根据地;五、美国愿使美日贸易恢复正常关系云。其第二电称,美国已同意日本占领中国之华北与满洲,以为日本接受美国条款之条件,倘因中国对此不表示同意,则英美将停止对华之援助云。第一电美国强倭撤退华中,而不提华北与满洲问题,是为默认,则第二电所言,其势或有可能,不能不加以注意;然而今日问题,全操在我,非美国默认所能解决,今日中国政府,决非甲午战争时之中国政府可比,则此亦为美国之自杀政策,乃为美国之不利,而于我抗战政策根本不变之下,固无损也。”蒋介石的分析是科学的,洞察了美国对日妥协的实质。

9月15日,高斯会见郭泰祺,声明美日谈判从未考虑过任何允许继续对中国侵略的行为;美国政府继续奉行援助所有抵抗侵略的国家的政策。蒋获悉后日:“如此,可以安定国人心理矣。”2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美倭交涉似无变化,美国军官顾问团仍如期来华,更可证明其交涉之停顿矣。”在日记“本月反省录”中,蒋认定“美倭秘密试探交涉两月来并无进步”。10月1日,赫尔约见中国大使胡适,再次表示美日谈判并无进展,承诺美国不会抛弃“向来所持原则”。美国的这些表态暂时缓解了蒋介石对美日谈判的不满和对美日妥协的担优。

三、日美和谈的最后阶段

东条上台,预示美日关系已临近摊牌。美国认为美日谈判达成协议的希望微乎其微,但世界形势严峻,需要美国尽一切努力避免,至少是尽可能推迟谈判的破裂。

11月2日,日本政府与大本营联席会议决定了《帝国国策遂行要领》,确定对英、美发动武装进攻的日期为12月初;为掩护战争准备,还确定对美谈判要继续到12月1日上午零时。

11月5日,日本政府制定甲、乙两套方案,作为日本在日美谈判中的最后方案,并加派来柄赴美,协助野村谈判。15日,来栖抵达美国。17日,来栖与野村拜访赫尔,向美国递交甲案。甲案表明日本根本不准备对美国做出任何真正让步。18日,美国拒绝甲案。

20日,野村向赫尔提出乙案。这个包括五点内容的“绝对最后建议”,以“日美两国都不以武力进入东南亚和南太平洋(不包括印度支那)”来换取美国解除禁运和停止援华。赫尔说:假如日本不明白表示同三国条约的关系,不保证采取和平政策,则停止援蒋很困难,罗斯福总统提议说要当日华和平的中介人,也是以日本采取和平政策为前提的。美国从情报部门截获的大量日本外交密码电报中了解到,乙案是日方的最后通牒,日本将最后期限定为11月29日,美国不在限期之前接受日本的建议,日本即将发动战争。为此,罗斯福为延缓摊牌时间,考虑了一个最多六个多月的“权宜”方案。赫尔根据罗斯福的设想,让国务院远东司起草了一个对日本最后通牒的“权宦”方案。初稿完成于22日,除了送罗斯福核阅外,22日赫尔会见胡适和英、澳、荷大使,通报美日会谈情况。他试探地说:“余欲与诸位商榷一个假设的问题,即日本若能撤退在安南全境之军队,或仅留两、三千人,并允不向其他新方向进攻,以求得一个经济封锁略松之暂时过渡办法,是否可以暂解中国西南面之危急,并使其他各国谋得较长时间,以增同空、海实力。”胡适对此尖锐地提出两个问题:(1)“所谓不向其他新方向进攻者,是否包括中国在内”?赫尔说:“此但包括由越攻滇,恐不能包括中国全境,但我等诸国,必仍继续援助中国之政策,以增固中国抗战能力。”(2)“所谓经济封锁放松者,以何为限度”?赫尔说:“具体办法现尚未能谈到,日方坚执希望的,指解除冻结之资金,使其可购油类与粮米等,但我方仍继续维持出口管理特许之办法。”胡适一针见血地指出:“此两点皆与中国有密切关系:(一)敌不能南进或北进,则必用全力攻华,是我独被牺牲,危险甚大,切望注意。(二)经济封锁是美国最有效之武器,实行至今,只有四个月,尚未达到其主要目的,必不可轻易放松。”

美方不顾中国反对,24日,赫尔拟向日本提出暂时过渡办法,向中、英、澳、荷四国大使通报。其主要内容为:日本不对东北亚、北太平洋地区、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采取军事行动,并从印支南部撤军,驻印支日军人数减至本年7月26日以前的数目,总数不得超过2.5万人。美国同意修改冻结日本在美资产的命令和变通出口贸易限制的条例,每月供给日本不超过60万美元的棉花和一定数量的民用石油等物资,并从日本进口生丝。该临时措施以3个月为期。

蒋介石此时已了解到美国即将完成对日本的作战准备,美国有可能实行先亚后欧、先日后德战略,因此,决定极力反对美国对日妥协。11月9日蒋在日记中写道:“美国陆海两长皆向我密告,以十二月十日远东备战完成,对倭即可作最后之表示。”“以此推测,美乃有先制日而后对德之决策矣。”但他仍担忧美国对日妥协会使中国抗战的局面崩溃,因此,接到胡适电文后,蒋介石对美国展开了多渠道的外交反击。24日,他致电胡适说:“如果在中国侵略的日军撤退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以前,而美国对日经济封锁政策,无论有任何一点之放松或改变,则中国抗战必立见崩溃,以后美国即使对华有任何之援助,皆属虚妄,中国亦决不能再望友邦之援助,从此国际信义与人类道德亦不可复问矣。请以此意代告赫尔国务卿,切不可对经济封锁有丝毫之放松”。接着,他又电宋子文,令其力争,要求美国立即宣布不妥协态度,日:“严斥美国之虚妄,尚冀其不变政策,不丝毫放松经济封锁也。”25日,在美国的宋子文偕胡适往白宫会见罗斯福,申述中国政府的强硬立场,说明蒋介石的严重不安。他指出,如果现在美国解除封锁政策,其结果不仅是中国受害,而且整个亚洲的士气都将受到损害,美国的道义地位也将不复存在。宋子文也向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等人发出同样的呼吁,说任何容许日本军队留驻中国的暂行解决办法必然瓦解中国抗战。蒋介石还亲自同拉铁摩尔会谈,重申他的观点。拉铁摩尔致电罗斯福助手居里(Lauchlin Cume),请他立即转告罗斯福,“委员长对此有极强烈之反应,其激动之状,实前所未有”,“美国压力之松弛,不论其为实质的或表面的,皆将使中国趋于崩溃;即使有关于妥协之最微弱之传闻,亦将动摇中国对美国之信心”。他希望居里使罗斯福明白,“基本问题不在条件之文字,而在离开原则以牺牲中国”,他强调,“美国建议之让步,将立即使日本复形更生”,“资金既经冻结,油类既已禁运,如再予以放松,则其影响所至,为害无穷”。两天后,居里致电拉铁摩尔,请他向中国政府保证,“总统根本态度,迄未改变”。

2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美国有放松对倭经济之意,乃汇萃全神,致胡、宋各电,要求美国立即宣布其不妥协态度。此种理智与真机,非遇此种危急时不易流露,更觉忧患为人生之良药。”26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接阅美国所拟对倭放松妥协之条件,痛愤之至,何美国愚懦至此。”英国、荷兰、澳大利亚也不赞成美国的临时过渡办法。鉴于这一形势,赫尔向罗斯福指出,由于“中国人激烈地反对,其他有关国家的政府不是不赞同,就是冷淡……因此,日本会同意这个暂定条约的一点希望,并不足以保证有理由去承担包含在其中的危险,特别是中国士气和抵抗的崩溃和甚至瓦解的危险”,他建议放弃暂行解决办法。罗斯福同意赫尔的建议。26日,美国国务院向日本提出《美日协定基础大纲》,即“赫尔备忘录”。其主要内容是:日本从中国和印度支那撤军;美日两国只承认重庆国民政府,不得以任何方式支持其他政权;美、英、日、中、苏、荷、泰等国缔结一项多边互不侵犯条约,以重新确立《九国公约》精神,取代三国同盟条约。这表明,美国的立场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26日,赫尔通过胡适将这一决定转告了重庆。这样,美日谈判实际上已告破裂。

对于美国态度的根本改变,蒋介石认为他的反对有很大功劳,他在日记中云:“此次美国对倭态度之强化,全自于自我态度之坚定与决心之坚毅,尤在于不稍延迟时间,得心应手,穷理致知,乃得于千钧一发时旋转于顷刻也。”“自二十四美国务卿对日妥协方案得悉后,三昼夜未得安心,此诚存亡成败之惟一关键,故不计美国当局是否疑忌怨恨,亦不再顾成败利钝,乃尽其心性,一面对其正式反对警告,一面向其陆海财各部长嘱子文奔走呼号,并嘱拉铁摩尔电其罗总统警告,卒能挽救危局,获得胜利。”几天后,赫尔在会见英国大使哈利法克斯(Halifax,EdwardFrederick Lindley Wood)时,向他抱怨“蒋介石对事实情况还未完全了解,就向一些与国务院无关的美国内阁成员发了许多歇斯底里的电报”。这证明,中国政府反对美日妥协的坚决立场,不仅在美国民众和舆论中引起强烈反响,甚至也对美国高级官员产生了积极影响。

11月26日,日本海军从千岛群岛出发,开向夏威夷。12月1日的御前会议上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以11月5日决定的《帝国国策实施要领》为依据的对美谈判,终于未能达成协议,帝国决定向美、英、荷开战。”2日,日本陆军和海军就已经通知有关部队,开战日期定为12月8日。

为了掩饰自己的军事行动,日本政府命令它的外交代表故作继续谈判的姿态,麻痹美国统治集团。12月1日,蒋介石闻日本内阁决议与美国继续谈判,谈到最后一刻为止,日:“此其不敢对美挑衅,与其内心畏惧之事实,已暴露无余,果不出余之所料,罗斯福或能更感余之主张,非仅为不误,而且亦挽救其政治信誉也。”2日,蒋介石审察时局,在日记中写道:“美总统总想避免两洋作战,故对倭始终求缓和,而无作战根本解决之决心,此意如不改变,必为致败之由,故时局仍不能安心而乐观也。”7日,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蒋介石的担忧解除了。

1940年i国盟约的订立使法西斯国家与民主国家双方阵线更趋明朗,这显然是国际形势朝着有利于中国抗日方向的一种发展。中国政府“于外交、军事、经济各端,莫不集目标于华盛顿”。蒋介石深信:美日战争决难避免,由于日本的目的不仅在于占领中国,“实欲独霸太平洋,并进而支配世界”,而太平洋安危与美国“关系尤切”。所以,“日本之侵略中国,就是侵略美国的初步”;日本南进东南亚,必然“与美发生冲突,于我有利也”。基于这种分析,蒋介石产生了将击溃日本的责任推给美、英的动机,认为既然美日战争势不能免,那么中国抗战只要能够维持局面,“以待美倭海战之结果”。所以,一旦美国显示出牺牲中国谋求美日妥协时,蒋介石就感觉到大难临头,害怕遭到美国“遗弃”,因此拼命反对。

在美日谈判期间,蒋介石分析国际格局和外交形势,审视中国实力和外部美、日等力量,倡导“先亚后欧”战略,确定反对美日妥协的目标,使用外交策略和手段,取得一定的成效,推动了美日先于美德爆发战争,有利于中国的抗日大业。

猜你喜欢

美国蒋介石日本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探寻日本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日本神社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