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2015-07-20端黎琴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8期
关键词:舞蹈动作学生

端黎琴

舞蹈是以人体的造型和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手段,来表现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是现代人文化生活和自娱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对幼师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

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李岚清同志曾经说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

下面拟循着这个思路,谈谈粗浅的想法。

一、生理方面

(一)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可以塑造优美体型

在我们幼师学生当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由于做作业、看电视、走路等姿势不正确,已经出现弯腰、驼背等不良体态。我在教学中,时常播放访谈节目给学生看,引导学生看主持人的坐姿、站姿,使学生感受到“正襟危坐”“亭亭净植”的优雅。再根据教学要求,对他们进行韧带、肌肉的延展训练,造就其挺拔、优雅、协调的体态,使学生认识自我,学会支配身体,用身体语言体现自身气质。

(二)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协调性、灵活性和韵律感

舞蹈教学的作用,不仅是看得见的体型训练,还有看不见的智力训练。所以《中师舞蹈教育大纲》在“二年级目标与要求”中指出,“进一步加强舞蹈基本训练,发展协调性、灵活性和韵律感,提高表现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教授的各种舞蹈,包括民族舞和外国代表性,舞步、舞姿造型和动作基本韵律特点都要掌握,每一段都要分解成若干小节,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习,而且每个动作都要到位。比如藏族舞中旋子的基本动律,是屈伸和坐懈胯,这就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反复揣摩训练,才能掌握。久不久之,他们就养成了认真观察的习惯。

2.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观察之后,自然需要记住,记住每个动作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路线,及先后顺序,及过渡方式。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现学的东西容易忘记,所以需要反复复习。俗话说,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手做。舞蹈教学主要手段是口传身授,示范讲解,学生观察、模仿,反复练习,所以容易记住。

3.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舞蹈是通过形体来表现内心和生活的,所以学生在欣赏和表演舞蹈时,就有一个想像能力的问题。在舞蹈教学中,也有这种情况。比如蒙古族舞蹈,在四位手上做硬腕动作,可以想像成雄鹰飞翔的动作;在二位和四位手上交替作揉臂和揉腕的动作,加上圆场的转圈,可以想像成雄鹰在低空盘旋的情景。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前面说到的蒙族舞蹈的硬腕动作,它的动作要领是手腕有节奏地、有力地提和压,学生如果只是模仿,就很容易做成手掌的上下打动,所以一定要用心观察、思考、反复练习,才能正确掌握动作要领。在这个过程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二、心理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舞蹈训练是很苦的事,反复训练一个动作,也会显得很枯燥乏味。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没有接触过舞蹈,进校以后学习舞蹈,要进行软开度训练,例如压腿,有的学生腿架不上把杆,更别说下压。要想初步拉开软开度,把腿压下去,就需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地去练习,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坚持不下来的。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来自每个人的内心,自信心也需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在参加高中升学考试时,成绩并不理想,进入幼师后,普遍感到信心不足。我在舞蹈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例如第一节舞蹈课,我给学生正确的站立姿势(抬头、挺胸、提气、收腹、收臀、两眼平视、下巴微收、两手自然下垂)时,告诉他们这不仅仅是一个外部姿态,更是一种自信心的体现,只有拥有了自信心,才能做到抬头挺胸,目光向前。这时候,我会告诉学生,你是班级里面最美的。她们受到这种暗示,自信心大增,也就达到了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幼师舞蹈课不仅仅是舞蹈技能的学习,还有幼儿舞蹈创编的内容。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一种创新精神。舞蹈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在变化,在进步,舞蹈所表现的内容要与时代吻合。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学生舞蹈创编大赛,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有创新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排练节目的时候,队形和动作都要求整齐,这就要求学生在排练和表演中,注意与同伴间保持动作的协调和队行的整齐,不使自己暴露于众人之外,以致破坏舞蹈的整体效果。我县每年举办一次蔬菜博览会,开场和结束的舞蹈多由我校学生担任。这种舞蹈人数众多,规模较大,气势磅礴,对学生动作的整齐度要求非常高,例如从纵队上看右手上位,就只能看到前面一个人的手势,所以必须具有很强的团队意识,才能达到演出效果。

三、思想方面

舞蹈起源于劳动,是对人的活动和场景的表现,也是对生活的理解和升华。如蒙古族舞蹈《小小挤奶员》,通过模仿生活中挤奶的动作和场景,反映人们热爱劳动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它不仅仅是一组外部动作以及劳动场景的展示,而且能提高人的思想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净化人的灵魂。

一堂好的舞蹈课就是一次美的熏陶,各种文艺节目的排练和演出、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丰富情感,让学生在舞蹈的艺术宫殿里体验人生的哲理、情感的转折、理想的追求。当各种体验达到高峰时,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使学生在感受美、理解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舞蹈形象的熏陶和感染。

我翻排的清华大学的舞蹈《红旗颂》,用舞蹈的艺术形象浓缩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在排练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奋斗,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舞蹈也是如此,它的动作中一定包含着情感因素,欣赏和练习时一定要用心体会。

舞蹈是最高的艺术表达形式。当人的思想感情到了用文字和语言都难以充分表达的程度,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抒发。比如人们在极度悲伤或极度愤怒的时候,往往通过捶胸顿足等肢体语言表宣泄内心的情感。正如《诗经·大序》中所说:“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些都需要学生认真体会。

四、文化方面

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舞蹈,都汲及极为广泛的文化内容。比如杨丽萍的傣族舞蹈《雀之灵》,通过模仿孔雀开屏、嬉水、捋毛等动作,表现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崇拜。在傣族人民的心中,孔雀代表着吉祥、幸福。汉族的图腾是龙,所以在节日和大型演出中,往往有舞龙的表演。因为在汉族人民的心目中,龙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是预示着吉祥如意。

《中师舞蹈教学大纲·民族民间舞蹈》中,其“教学要求”指出:“学习民族民间舞,不仅学习舞蹈的动作,而且要学习舞蹈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以及表现力。通过民族舞的的学习,扩大学生眼界,积累舞蹈素材,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表演舞蹈的能力。”其中提到“文化内涵以及表现力”“扩大学生眼界”等关键词,就涉及文化教育方面内容。

我们知道,民间舞蹈自身含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是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创造了风格各异的舞蹈文明,它是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生物本能和社会特征合理结合的产物。

每一种民族民间舞蹈都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在一年级学习的芭蕾基训和中国古典舞身韵,二年级学习的藏族和汉族的东北秧歌,三年级学习的蒙族和维吾尔族舞蹈,四年级学习的傣族舞蹈和汉族花鼓灯,都是各民族文化内容的体现。我们在教授舞蹈时,都要介绍各民族生活习性、风俗习惯以及历史、宗教,比如讲到蒙古族舞蹈时,就会强调其游牧民族的特点,因为生活在大草原上,以马代步,所以他们舞蹈动作中,有很多模仿马的奔跑、慢步,以及举鞭、甩鞭等动作。因此通过民族民间舞蹈和外国舞蹈学习,可以了解体验各民族生活。

比如我们的安徽的花鼓灯,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们背后是淮河一带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个舞种的历史进程浓缩了淮河儿女生活的历史片段。

总之,舞蹈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舞蹈动作学生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动作描写要具体
学生写话
我和舞蹈
学生写的话